首页 理论教育 秦国低谷:来自多维透视的启示

秦国低谷:来自多维透视的启示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秦国进入低谷的多维透视这时的秦国低谷,处于什么样的历史状况?此举非但引起了秦国社会的普遍震荡,而且使秦国失去了对山东六国最具威慑力的一位超一流军事家。秦军遭遇赵国名将李牧的伏击大战,再次大败。秦国陷入低谷困境的基础原因,是经济基础还远远不够坚实。历经百年经营,大关中地区已经成为秦国最主要的经济根基。

秦国低谷:来自多维透视的启示

2 秦国进入低谷的多维透视

这时的秦国低谷,处于什么样的历史状况?

商鞅变法开始,到战国末期开端,秦国已经经历了三代四任君主: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历时百年有余。这三代四任的秦国,始终坚持了秦孝公商鞅时期奠定的两大政治传统——尊奉法治,广纳人才,从而保持了历史上极其罕见的长期的政治稳定,实现了国力持续增长。其间,虽然也有过小的交接期动荡,但远不足撼动大局。

在此基础上,秦国在百余年之中,结结实实地完成了三大阶段的历史跨越:第一阶段,秦孝公一代变法崛起,收复河西高原及整个秦东地带;第二阶段,秦惠文王一代推行连横战略,成功突破山东六国的合纵封锁,大出山东,投身于实力大争的天下洪流;第三阶段,秦昭襄王一代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原则,全力发动对山东六国的军事进攻,扎实地扩展了领土,成功摧毁了最强大的赵国军事势力。

秦昭王末期,天下格局已经非常清楚——秦国一强独大,六国全面衰落。

显然,秦国在变法崛起后的百余年,一直保持着强大的上升势头,一浪高过一浪。但是,从秦昭王末期开始的收缩防守,到秦王嬴政亲政之前的乱象危机,大体二十年上下,是秦国变法崛起之后百余年出现的第一个全面低谷时期。历史地看,也是秦国自变法崛起,直到秦帝国建立的一百五十余年中,惟一的一次强国困境。

这一特异的历史困境,秦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进去的。

第一步,退兵失机。长平大战进入尾声时,丞相范雎接受山东纵横家鲁仲连游说,向秦昭王提出了撤退秦军以养息的战略。秦昭王接受了范雎主张,否定了武安君白起连续攻赵的战略。由此,秦军从上党高地全面退兵,错失一举破赵甚或灭赵的战略机遇。

第二步,刻舟求剑。全面退兵之后,秦军开始了整军养息。事实上,伤亡重大的秦军也确实需要一番大规模的补充休整。若秦昭王、范雎能够坚持养息战略,也是一种不失为明智的决策。但是,情况恰恰相反,退兵之后的秦昭王心血来潮,突兀地提出要再度大举攻赵。丞相范雎也以默认的方式呼应了。此时的武安君白起,从秦军的实际出发,反而坚持军队休整,强烈反对疲兵攻赵,拒绝担任攻赵统帅。秦昭王不听,一力坚持,任命大将王龁统率秦军大举进攻赵国邯郸。结果,遭遇魏国信陵君发动山东六国合纵救赵,秦军遭致空前大败。

第三步,谬杀白起。攻赵失败,秦昭王非但不思决策失误,反而在丞相范雎支持下,以“抗命”之罪,将武安君白起贬黜为老卒,流放陇西。方出咸阳,又迫令白起自杀。此举非但引起了秦国社会的普遍震荡,而且使秦国失去了对山东六国最具威慑力的一位超一流军事家。

第四步,攻赵再败。错杀白起后,秦昭王任命王陵为统帅,再度发动攻赵之战。秦军遭遇赵国名将李牧的伏击大战,再次大败。秦昭王迁怒诿过,罢免了大将王陵。

第五步,攻赵三败。秦昭王失去理性,固执己见,接受丞相范雎的举荐,任命范雎旧交恩人郑安平为大将,率军第三次攻赵。结果,完全不通军事的庸才郑安平,撞进了李牧赵军的埋伏圈,秦军战死两万余。郑安平投降赵国,同年在赵国被杀。此战,首开秦军将领战场降敌的先例,是秦军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次战役,国人情绪普遍不满。

第六步,收缩盘整。至此,秦昭王终于冷静下来,开始盘整国政。首先,查出了丞相范雎举荐的另一个恩人王稽,曾经在长平大战期间私通楚国。秦昭王依法治罪,杀了王稽,开始疏远范雎。此后,范雎称病不出,以举荐燕国名士蔡泽继任为善后,请辞丞相。秦昭王准许范雎辞职,任用蔡泽为丞相,开始收缩战线。(www.xing528.com)

自此,秦国进入了低谷困境阶段。

此后,秦昭王为了挽回尊严,接连对洛阳周室与韩国发动了一些小型进攻,也取得了几次胜利。同时又对赵国发动了边缘战役,也取得了一次胜利。但是,秦国由于连番战略错误,艰难的困局已经很难立即摆脱了。

首先,人才凋零。范雎离开之后,总揽国政者第一次出现了缺乏大政治家的乏力状态,恢复国力一时没有坚实的计划与举措;其次,将领层普遍老化,后继乏人。秦军将星如云的强大气象,一时大为萧疏;三则,军力严重损耗,兵员伤亡巨大,急需补充重建。秦昭王病逝之时,秦军可战兵力一度只有二十余万了。

秦国陷入低谷困境的基础原因,是经济基础还远远不够坚实。

三败而衰,说明秦国的基础还经不起大的震荡,还不够坚实。

截至战国中期,秦国有三块富庶之地,可以看做是秦国的三大经济根基。或者可以说,实际上是具有经济发展潜力的三块平原地带。一块是蜀郡平原(今日四川盆地);一块是函谷关外的河内郡(今日黄河北岸的平原地带);一块是秦人的根基之地,西起上邽(今日天水地带),东至函谷关的大关中地域。但是,直到战国中期结束,这三块根基之地,还都远没有后来那般富庶,无法为秦国提供巨大的财富支撑。

先看蜀郡平原。秦昭王在位56年,最大的功业,是晚期痛定思痛之后,任用治水大师李冰为蜀郡郡守,修建了都江堰,成功解决了四川平原的严重水患,使蜀郡成为殷实富庶的经济支撑地之一。但是,秦国陷入低谷困境之前,都江堰还没有修建,整个蜀郡巴郡的粮食财货还需关中支持,距离“天府之国”还有很大距离。

再看河内郡平原。这方土地,是秦昭王初期(宣太后摄政时期)新扩张的领地。在长平大战初期阶段,秦昭王曾亲临河内,以“人各赐爵一级”的重赏,发动河内郡15岁以上民众开赴长平战场,作强大后援。其时,河内郡的粮食财货储存,几乎全部被秦军征发。三次攻赵失败之后,秦军收缩战线,重新以函谷关为防守重镇,河内郡又陷入了半拉锯状态,不可能大举恢复生产。因此,这一方土地,对于当时的秦国是远水不解近渴,难有实际的经济支撑功效。

第三块是大关中地区。历经百年经营,大关中地区已经成为秦国最主要的经济根基。但是,连年大战,秦国绝大部分粮食财货都要从大关中征发。大关中的财力纵然能勉力支撑,储存也是很少的。更有一个实际背景,是今天的我们很容易忽视的。当时的关中还不是后来那般富庶,其间要害,是渭水北岸大平原的干旱问题、盐碱地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治理。而渭水南岸靠近秦岭,平原地带相对狭窄,又多有林带,当时主要是王室园林与狩猎练兵之地,耕地很少。在此情况下,关中的农业经济,距离后来的秦始皇时期还有很大距离。所以,此时的大关中,也陷入了经济吃紧的状态。

除此三大平原地带之外,秦国的陇西郡、北地郡、上郡,是森林高原地带,主业是狩猎放牧,除了马匹,基本不能提供粮食财货后援。云中、九原两郡,是动荡不定的边地草原。新扩张的长江中游的彝陵地带、河外南阳郡等,或是相对贫瘠的山林,或是动荡不宁的半拉锯地带,无法成为强大的经济后援地。

在这样的经济格局下,秦国连年大战的巨大消耗所以能够支撑,除了本国解决基本部分外,主要依靠不断胜利所掠夺的巨额战利品。古往今来,扩张讨伐战争的基本目标之一,都是土地扩张与财富、人口的掠夺。当今世界,则演变为不需要拿走土地主权的大规模资源掠夺。任何一个农耕经济时代的国家,只要能保持连续的战胜脚步,经济就足以支撑。一旦连续失败,就既失去了财富掠夺的补充,又额外加大了本土的征发,一进一出,经济必然立即吃紧,立即出现困境。这是战争经济的历史常态。

此时的秦国困境,正是这样的基础原因形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