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来自中国的经验

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来自中国的经验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10多年以来,如何整合优势资源,落实区域协同发展,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与三大著名国际湾区相比,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其发展的一个突出短板。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和珠三角制造业的核心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推广普及清洁能源、开展湾区清洁计划等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措施。同时,应组织开展湾区内部

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来自中国的经验

2008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2017年7月,粤港澳三地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协议提出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打造宜居宜业生活圈和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的规划方案,并提出强化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提升香港在国家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以及推进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合作目标。

但就目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上与其他3个世界级著名湾区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城市发展程度还不够,与其他3 个世界级湾区相比还有差距。目前,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湾区内的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湾区城市占据引导地位。比如在纽约湾区,纽约作为湾区的中心城市,人口和GDP的比重均超过85%;东京都作为东京湾区中唯一的核心城市,云集了 7 个世界著名的港口;而旧金山湾区中的旧金山市是商业文化中心,圣何塞市是科技和创新中心。但是相比之下,粤港澳湾区所处的珠江口地区却是多级的均衡化态势,各城市没有明确的分工,所以没有很强的聚合力。这10多年以来,如何整合优势资源,落实区域协同发展,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城市融合程度差距较大。由于如何实现奥港澳大湾区内规则、法律人文交流的一体化以及社会领域信息的便利化,是落实中最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粤港澳之间常态化的协调机构的出现,而且需要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布局。三是与三大著名国际湾区相比,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其发展的一个突出短板。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支点珠三角制造业的核心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推广普及清洁能源、开展湾区清洁计划等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措施。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著名湾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湾区建设的特点和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湾区的发展之路。

(一)增强湾区聚合力,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1.要强化城市中心引领辐射功能

湾区中各城市必须做到定位精准,功能明确,分工合理,优势互补。一方面,大湾区应当建设以深圳为核心的“硅谷创业中心圈,打造香港全球性金融中心,发挥珠三角地区的旅游业优势;另一方面,加强南沙作为广州城市副中心,前海横琴作为城市枢纽中心的功能,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迈向世界级城市群提供良好契机。可按照城市群发展规律,将南沙、前海、横琴作为珠江三角洲发展的枢纽,尤其要发挥汽车船舶海洋工程、光电设备等高端制造业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2.充分发挥港口群的资源整合步伐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粤港澳湾区的港口群较为密集,已拥有广州港、香港港和深圳港3个世界级的集装箱港口,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需设计更加符合粤港澳未来发展趋势的协同机制,并根据现行制度设立区域联动协同中心,进而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提升港口群的竞争力,要加强珠三角港口群的优势互补,创新合作方式,提升港澳台、东盟、泛珠三角区域的资源整合能力,最终形成“错落有致,相互依存”的港口布局特色。

3.进一步推动湾区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内地与港澳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集聚高效的港口群、空港群、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现代货运物流,遵循“陆海统筹、协作联动”的思路,加大投入力度,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强调“区域发展社区”和“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理念,建立更加便捷的跨境交通体系,提高港口通关效率,实现跨境交通一体化发展,提升粤港澳湾区内部的货物运输服务水平。

(二)努力实现湾区规则、法律、人文交流一体化保障体系,发挥粤港澳科技优势

1.熟悉和了解港澳成功运行的营商规则

发挥前海、横琴和南沙三大自贸区的引领作用,对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港澳商业仲裁、调解机制对接,推进前海专业企业和专业人员到南沙、横琴的登记备案制度。通过建立商业服务专职机构,建立企业、商会、行业协会之间相互协调的沟通机制,探索不同法系下处理法律事务的一站式服务。

2.发掘与融合湾区城市群的人文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自古同属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城市归属南海郡管辖。2000多年来,虽然朝代更替,但是11个城市的人文历史始终密不可分。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较为深远,包含侨乡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和建筑文化等众多方面,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应将“岭南文化”作为重要的载体和媒介,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开展以“中巴经济文化特色合作园区”“自贸特色园区”等形式的合作,在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建立贸易与合作,打造中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从而促进澳门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可建立岭南文化特色小镇,构建全面覆盖、多层次、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示范区,将岭南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设计之中,实现产业定位、空间规划、历史文化、旅游休闲的有效结合。

3.建设以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调整社会中介服务模式,强化对服务效能的监察。建立中介服务行业协会,使协会成为加强各中介服务机构交流、增加创新服务机构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协会应在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产业方面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此外,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创新成果转移和转化机构,从根本上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更有效地引导中介服务机构与资源型企业在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效益配置和利益分配,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交易和扩散。

(三)努力提升湾区生态环境质量,出台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措施(www.xing528.com)

1.推进湾区城市群绿化,构建生态保护体系

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珠三角城市群正逐步崛起,湾区内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尤为突出,生态碎片化问题也愈加凸显,因此,亟待推进城市之间的“生态联系”,依托森林、湿地、水系、路网等要素修复城市空间,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和城市绿化,串联分散在城市之间的绿地生态系统,实现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互联互通。同时,应组织开展湾区内部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支持珠三角内“两屏”(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和南部沿海绿色生态防护屏障)区域生态保护区建设,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集体决策、分工明确的实施机制,加强土地管理,改善和保护海岸带规划区生态环境,加强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并根据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禀赋和城市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发展模式。

2.立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以民间组织为基础的海洋生态联系治理委员会、空气生态治理委员会,同时将城乡污染治理及环保产业纳入绿色通道,减少城市中的污水排放问题和碳排放问题,限定城市生态环境发展规模,控制海岸带开发强度,科学发展土地,减少沿海生态环境压力。要广泛发展新兴产业和开展规划环境评测,从政策制定和规划阶段两方面考虑环境因素。

3.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

出台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树立行业准入门槛,关闭对资源和能源依赖性强的企业。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工艺设计和创意水平,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进一步优化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能效水平。加强城市区域合作,把握大数据、云计算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等方面加深外资企业和中资企业的紧密合作,引领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四)构建汇集国际金融资本和人才的体制机制

1.巩固和发展广东省改革开放先行区的重要地位

加强与香港和澳门的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吸引跨国企业总部落户,汇聚国际金融资本和人才。探索适用于粤港澳三地的模式,成立“湾区合作银行”及“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未来粤港澳湾区范围不断扩大时,还可以通过沿珠江口的多个重要城市形成合力,成为面向海洋经济的国家战略支点,共同推动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

2.强化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的核心地位

要培养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性人才,把IT人员加入每个创新项目中,真正做到金融与科技的人才融合。深化落实“沪港通”“深港通”等重要举措,发挥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的重要地位。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机遇,促进当地人员的创新和创业,借助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让更多的香港商品进入内地时享受到零关税的优惠,巩固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并开展“跨境一锁”合作试点和“一地两检”通关业务,提升通关效率,优化中转货物的原产地管理,实现内港合作、报关申报数据的信息共享。

3.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可采取分类考核评价、人才生活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实施细则,着力推动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集聚制度,为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加强粤港澳地区对全球高端学者和优秀科研人才的吸引力,政府一方面应提升对外来人才的股权激励比重,破除科技人才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另一方面可以将经费通过增量津贴的方式补助给现有人才,鼓励他们去从事更多的创新活动,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4.成立众创空间、孵化机构等,推动科技中介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

要依托国际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优势,培养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对科技人员进行知识催化。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助推科创中心建设,在PE、VC、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直投方面推动科技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搭建桥梁。可以在深圳建立战略新兴板块,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全方位为科技型创业提供投融资和一系列服务。推动金融中心发展,搭建科技金融平台,让各种金融机构踴跃参与。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既有利于推动内地与港澳之间建立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经贸合作关系,也响应了“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为加快跨境企业的集聚和投融资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