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文明反复辟之启示

中华文明反复辟之启示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帝国之前历代政权的反复辟策略帝国时代的另一重大现象,是反复辟中所采取的铁血政策。秦帝国政权针对这种地下反秦活动所进行的遏制与镇压,就是反复辟。夏桀死于流放地后,夏王族残余势力仍然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复辟活动。这就是秦帝国之前历代普遍采用的“分封先代圣王后裔”的政策。后来,楚人在江汉之间自立政权,却长期得不到西周王权的承认,其间根源,正在于周公在反复辟时期奠定的强势王权的历史传统。

中华文明反复辟之启示

1 帝国之前历代政权的反复辟策略

帝国时代的另一重大现象,是反复辟中所采取的铁血政策。

复辟,是一个极其古老的政治概念。辟者,君位也;复辟者,恢复失去的君位也。语源出自中国最古老的政治文献尚书·咸有一德》:“伊尹即复政厥辟。”——摄政大臣伊尹将政权交还给了太甲,太甲恢复了商王之位。可见,复辟是由“复政厥辟”简化而来的。此后历经千余年演化,到了战国末期,复辟已经有了普遍认可的含意:失去政权的旧势力对新政权所进行的种种破坏与反抗活动。

中国统一之后,六大战国旧贵族所进行的秘密反秦活动,就是那时候的复辟暗潮。

秦帝国政权针对这种地下反秦活动所进行的遏制与镇压,就是反复辟。

帝国时代复辟与反复辟的较量,是那个时代的历史主旋律之一。展现并解析这一历史过程,能使我们明白此后两千余年诸多历史烟雾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能使我们在全面审视民族文明历史遗产时具有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

历史实践表明,激烈而普遍的复辟活动,从来都发生在新政权建立的初期。

华夏世界的历史而言,自夏王朝开始,每逢权力转移或者历史转折,都会有强度不同的复辟活动。夏王国中期,夏少康在失去政权之后,曾经依靠“一成之田、一旅之众”成功复辟,恢复王权。商王国建立初期,虽然将夏王族遗民已经分封为54里地的小诸侯——后来被周王朝改封为杞国——但还是泯灭不了夏桀在流放中咬牙切齿地悔恨:“吾悔不杀汤于夏台,使至此!”夏桀死于流放地后,夏王族残余势力仍然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复辟活动。商汤政权建立之初,之所以多次发布文告,警告夏王族遗民安于天命,不要愤怨,根本原因就在于力图阻止夏王族遗民的复辟动乱。

西周王国建立初期,殷商王族遗民联手周王室派出的监管诸侯,联结东夷族群所发动的大规模武装叛乱——管蔡武庚之乱,对西周新政权形成重大威胁。春秋时代,新兴势力夺权之政变,与旧世族之复辟抗争,年年皆有,数不胜数。战国时代,各国变法之后的老世族复辟活动,以及被吞灭国家的复辟活动,同样是数不胜数。(www.xing528.com)

面对这种不断重复的必然历史,华夏世界在战国之前的近三千年历史中,总结出了两方面的基本应对方法,也就是那个时代反复辟的基本策略。

第一方面,及时而合适的安抚政策。

这是新政权对已经灭亡的旧政权的残余阶层,保留适当的实际利益与政治利益方面的特许权利,以弱化甚或彻底弥散他们的复辟动机。这就是秦帝国之前历代普遍采用的“分封先代圣王后裔”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际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对先代政权的承袭人,赐封诸侯名号,允许保留社稷祭祀权;其二,划分给一定范围的封地,使其能够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准;其三,大力延揽遗民群的优秀成员进入新政权,以安抚遗民群体的优秀人才。举凡这些基本政策,在夏商周三代更替的时期,都有普遍而鲜明的体现。

第二方面的基本策略,就是铁血镇压。

铁血镇压政策,所以成为必然现象,在于这样一个反复重演的历史剧情——已经灭亡的旧政权残余势力,总是以曾经的既得利益为历史参照物,远远不能满足于新政权的安抚政策,坚持要夺回已经失去的所有利益。为此,这些旧政权的残余势力不惜破家散财,不惜裹挟民众,多方聚集力量,利用新政权建立初期必然具有的社会缝隙,展开全方位的破坏与反抗,小至制造并传播谣言,大至发动武装政变,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面对这一基本事实,历代有为政权,都无一例外采取了坚决镇压的铁血政策。

其中,最为信奉“王道礼治”的西周王国,做得最为坚决彻底。这就是西周初期著名的周公东征。当时,武庚管蔡之乱声势极大,已经席卷了整个东部中国。但是,周王国的摄政统帅周公却霸气十足,立即集结了中央王师与鲁国、齐国军队,三路东进应战。同时,周公立即将西周王室的决心公开通告天下——绝不与复辟叛乱势力做任何妥协!经过三年大战,周公统率的西周大军终于全部肃清东方,并且毫不手软地诛杀了所有叛乱首领。这场反复辟战争之后,西周王国空前强大,一举将诸侯国的产生形式基本改为王权直封制——只有天子能分封诸侯,自立政权一律不予承认。后来,楚人在江汉之间自立政权,却长期得不到西周王权的承认,其间根源,正在于周公在反复辟时期奠定的强势王权的历史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