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历史:经营秦州的重要措施

宋代历史:经营秦州的重要措施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均身居高官兼任秦州职。宋代名臣曹彬之子曹玮、曹琮均二度知秦州。宋朝统治者深知秦州蕃夷杂处,民族矛盾尖锐,自立国之始,对秦州的经略宗旨以“边鄙安宁”为主,在选任秦州官员与处理秦州事件上就突出了这一主导思想。宋统治者为平息此事件,择守臣安抚,并将其调离秦州任。

宋代历史:经营秦州的重要措施

三、经营秦州

秦州在渭水南岸,控接三蜀,是陇右通关中、蜀中的三岔交会之地,亦是历代军事重镇。北宋统一全国后,特别是西夏党项的崛起,使地处边陲的秦州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宋朝重要经营地区之一。咸平四年(1001年)十月,宋真宗以陕西二十三州图示辅臣,历指山川险易,蕃部居处,特别指秦州说:“此州在陇山之外,号为富庶,且与羌戎接畛。”[32]在宋夏战争中,西夏军常沿陇山西侧瓦亭川道南侵,兵锋常至秦州境。由于秦州地位的日益重要,宋王朝竭尽全力加强对秦州地区的控制,重视对秦州的经营。

(一)选派官员,抚定经略

由于秦州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宋朝廷认为“天水边要,宜速得人”[33],在选派官员上颇为重视。文彦博曾“迁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连进龙图阁、枢密直学士、知秦州”[34]。张方平也曾“以工部尚书帅秦州”[35]。他们均身居高官兼任秦州职。宋代名臣曹彬之子曹玮、曹琮均二度知秦州。另据文献所载李师中、刘仲武、何常、陆师闵、陆诜、张诜、马仲甫、蔡抗、刘庠、刘文质、李睿、叶康直、胡宗回、吕公孺、何忠立、梁适、郭载、宋珰、段思恭、高防、吴廷祚、吴元载、温仲舒、薛惟吉、刘熙古、马知节、郭奎、杨怀忠等均在秦州任职,其中一些官员在秦州任上颇有政绩。

宋朝统治者深知秦州蕃夷杂处,民族矛盾尖锐,自立国之始,对秦州的经略宗旨以“边鄙安宁”为主,在选任秦州官员与处理秦州事件上就突出了这一主导思想。

秦州大洛门寨(今甘肃武山县鸳鸯镇)、小洛门寨(今甘肃武山县洛门镇),多产良木,自唐末以来,为蕃部所据。宋建隆二年(961年),高防知秦州,在州西北盛产良木的夕阳镇置采造务,与蕃人争采木之利,致使蕃部尚波于反抗。宋太祖得悉此情后,第二年夏,就命吴廷祚为节度使取代高防,平息了宋初这次秦州事件。淳化五年(994年),温仲舒知秦州时,诸蕃部献地内属,不久将蕃部全部迁到渭河北岸,并立堡寨加以限制,因而引起骚动。宋统治者为平息此事件,择守臣安抚,并将其调离秦州任。张佶知秦州时,置四门寨,开拓疆境,边民颇怨,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36]。张佶对蕃部不存抚,不赐賚,致使蕃部劫掠。北宋政府为了边地安宁,将张佶调离秦州任。

宋王朝对秦州发生事变的处理,显然是以平息和解决民族矛盾与纠纷为主,而这些选派官员也在秦州任上为秦州民众兴利除弊,缓和了民族矛盾。咸平(998—1003)初,马知节知秦州。秦州“尝质羌酋支属余二十人,踰二纪矣”。知节说:“羌亦人尔,岂不怀归?”[37]将其全部遣还。羌人感激,表示永不犯边塞。梁适在秦州两任,抚定蕃众,“罢所益兵,而蕃汉终公之去,安然自居”[38]。秦州百姓为其立祠以示怀念。薛奎知秦州时,州宿重兵,缺乏经费,于是倡行节俭,“教民水耕,谨商算。岁中积粟三百万,征算余三千万,核民隐田数千顷,得刍粟十余万”[39]。薛奎为民谋利,深得蕃汉民众爱戴,当他离任时,“数千人列奎治状”,再三挽留,不舍他离去。端拱二年(989年),郭载出知秦州兼沿边都巡检使,而原先巡边者多领兵骑以威戎人,骚扰边民。郭载赴任后,减轻负担,“戎人感悦”。宋太宗时,宋珰二度知秦州,均有治绩善政,安集诸戎,部内清肃。曹琮二度知秦州,“度羡材为仓廪,大积谷古渭、翼城”,并对蕃部“怀以恩信,击牛酾酒犒之”[40],使屡入抄边的蕃部多请内属。这些选派的官员在秦州任上,对于发展秦州地区生产,维护该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平息事件,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均做出一定贡献。(www.xing528.com)

(二)羁縻笼络,结其欢心

秦州地区蕃汉杂处,蕃部众多,民族矛盾尖锐。秦州又是西夏觊觎之地,宋朝廷惟恐党项势力增强后,“西取秦界之群蕃”[41],使北宋王朝西鄙不宁。

北宋立国初,秦州蕃部不断骚扰。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蕃部安家族寇长山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秦州内属戎人又多次寇边,宋朝廷采取了屠杀镇压措施。自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夏州党项李继迁公开反宋后,宋朝廷面对日益强大的党项势力,改变了对秦州吐蕃的镇压之术,采取羁縻笼络的政策,结其欢心,施以厚利,以秦州蕃部为藩篱。曾下诏“西番诸族有能生擒李继迁者,当授节度使,赐银彩茶六万;斩首来献者,授观察使,赐物有差”[42]。并采用吴淑建议,遣使告谕秦陇以西诸蕃部攻伐李继迁。显然,秦州吐蕃也是宋王朝竭力羁縻笼络的对象之一。对那些归顺听命的蕃部首领,封官授爵,以示恩宠。南市归顺蕃部都首领郭厮敦举家迁居冶坊寨(今甘肃清水县东北40里黄门乡),宋廷任命他为本族巡检,又授秦州伏羌寨蕃官都军主阿珠为峰州刺史。秦州三阳、定西、伏羌、静戎、冶坊、三门、img26七寨熟户蕃部都首领以下共146人有功,其中2人授都军主,41人授军主,57人授指挥使,其余悉补蕃官。

(三)修建寺院,佛事怀柔

宋王朝除用赐物、封官授爵等进行笼络外,还从文化心理上对蕃部加以羁縻。吐蕃人有崇佛之俗,笃信佛教,因此宋朝统治者以佛事予以怀柔,借助宗教这一精神武器来征服笃信佛教的吐蕃人民,缓和民族矛盾。寺院是凝聚吐蕃人信仰的场所,修建寺院就成为宋王朝羁縻吐蕃的一项具体措施。宋天圣三年(1025年)十月,秦州蕃官军主策拉等人,请求在来远寨置一佛寺,宋朝立即答应。宋王朝也尽量满足秦州吐蕃僧侣的欲望与要求。对佛教僧侣赐紫衣师号,最初是为了表彰僧侣功德,并借此为皇帝或执政太后祈福,它是佛门的奖赏,是对释迦弟子虔诚事佛的肯定,后来逐渐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一种为政治、军事目的服务的笼络、赏赐的手段。宋统治者对秦州吐蕃僧侣的赏赐也不例外,为宋王朝效力服务的吐蕃僧侣理当获得赐“紫衣师号”的奖赏。秦州永宁寨蕃僧策凌班珠尔、伊朗颇斡因“曹玮言其屡经指使”,二人皆赐予紫衣。故秦州蕃僧努卜诺尔弟子莽布玛喇干,因“本州钤辖言其干事”[43],也获赐紫衣。这种以佛事羁縻正是从民族文化方面,抓住了吐蕃人民“最重佛法”的文化心理,其成效显著。

总之,秦州及其蕃部是宋夏战争这局棋盘上的重要棋子,是北宋军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北宋政府对秦州及其蕃部的经营,是以平息与解决民族矛盾为主,这是基于宋王朝对西夏战争的大背景所必须采取的有效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