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能源资源普查勘查成果及陕西科技年鉴

能源资源普查勘查成果及陕西科技年鉴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⑤设立了延气2、延128两个开发先导试验区,已形成年产能6亿方,验证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地质的新认识;落实了勘探潜力,实现基本探明地质储量3374亿立方米。④首次建立了资源毁损、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3个要素层22个指标层及其权重构成的区域性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综合评价体系,研发了人机对话的综合评价软件系统。该项目获2014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2014年度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

能源资源普查勘查成果及陕西科技年鉴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理论新认识与延安大气田发现】 该项目由陕西延长石油公司王香增等11人承担完成。项目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天然气勘探对象不明、勘探程度低、地质结构认识不清、相应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缺乏等问题,开展了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沉积—储层—成藏地质理论研究、勘探开发技术攻关研究及矿场试验。项目主要创新及成果:①厘定了层序划分方案,确定了海陆交互相与陆相分界,建立了“二级层序控源、三级层序控砂,源储耦合控藏”的新认识。②首次提出了“海陆交互相灰泥封盖障壁砂坝与三角洲低位前积楔为有利储集相带”的新观点,明确了“频繁水进水退是构筑高能储层的主控因素”。③率先应用成藏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源储盖三图定量叠合的评价方法,创新性地建立了阶梯式成藏模式,明确了主力含气层段分布规律,开创了“满盆找气”新局面。④成功研制出适合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储层特征的纳米乳液钻井液与CO2泡沫压裂技术体系,降低了储层伤害,钻井周期平均缩短18天,单井产量提高了3~5倍。⑤设立了延气2、延128两个开发先导试验区,已形成年产能6亿方,验证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地质的新认识;落实了勘探潜力,实现基本探明地质储量3374亿立方米。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成果处)

【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石油大学王宝清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观察野外露头21处,钻井岩心188口,采集并分析各种样品11655件,编制各种图件358幅。项目主要创新点:①同时寻找单纯的岩溶碳酸盐气藏,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的气藏,或与沉积相与成岩作用关系密切的岩溶气藏。②首次在盆地南部发现海绿石,为把南部地区确定为浅海提供了证据,为在南部与中部交界地带找到台地边缘浅滩打下了基础。③使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的各种手段深入研究成岩作用,得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对储层最重要的破坏性作用,去白云石化是关键的破坏作用。溶蚀作用和岩溶作用是对储层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岩溶作用是溶蚀作用的进一步发展。④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曲线和地震剖面结合,用残余厚度法、印模法恢复岩溶古地貌,根据本溪组海泛面至马家沟组顶部的厚度值,结合铁铝岩分布情况和古地质特征,划分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地貌。⑤把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微生物白云石形成理论运用在白云石成因研究中。⑥综合沉积相、成岩作用和岩溶作用三种因素对储层的分布规律有了深刻的、正确的认识。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被SCI收录3篇;出版专著1部。项目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黄陵油田成藏规律研究与勘探新发现】 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姚泾利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主要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黄陵地区石油勘探,综合应用地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围绕黄陵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裂缝展布、沉积相、油藏分布规律、压裂工艺等方面开展综合研究,为油田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指导,发现了黄陵油田;形成了五项创新地质认识及成果,2013年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3895.08万吨,新增石油预测地质储量2724万吨;项目研究在国内外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构建的三角洲前缘及砂质碎屑流复合沉积、致密储层相对高渗储集单元分布、致密储层裂缝预警、“汉堡”式油藏成藏模式和裂缝暂堵混合水压裂等研究结论和技术具有先进性,对黄陵油田开发以及下一步盆地范围内的勘探及类似盆地的有利区优选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所取得的成果对国内外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示范意义。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www.xing528.com)

【区域性矿山环境地质研究及编图方法实践】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徐友宁等10人承担完成。项目创新点:①探索形成了国内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编图及数据库建设等工作方法。②探索形成了在小比例尺图上,对点状矿山多矿种、多问题进行综合评价的矿山环境地质图的编制方法及表达形式。出版了国内第一份《1:400万中国矿山环境地质图》。③将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划分为资源毁损、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3大类及22种表现形式;建立了不同类型矿产、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地质环境区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类体系。④首次建立了资源毁损、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3个要素层22个指标层及其权重构成的区域性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综合评价体系,研发了人机对话的综合评价软件系统。⑤以MAPGIS为平台,建立了以多种矿山环境地质图形为各级界面的集多功能查询、动态统计、裁剪功能、可视化功能为一体的矿山环境地质信息系统。⑥针对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闭坑不同阶段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不同,创新形成了开发前预防(预测可能产生的问题)—过程治理(边开发边治理、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闭坑后彻底恢复的全过程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理念;针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原生地质灾害高发特点,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应走绿色矿业之路的对策建议。该项目获2014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2014年度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

(谢 群)

【岩浆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勘查)专著】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李文渊等3人参与完成。该专著是对世界著名铜镍矿床学家Anthony J.Naldrett新著《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勘查》的译著。该书主要从岩浆铜镍与铂族金属矿床成矿的视角,概述了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分类和矿床成因认识,评述了近10年来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中硅酸盐熔融体中硫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介绍了广为应用的岩浆/硫化物熔融体比值的“R因子”,同时重点还对与科马提岩及溢流玄武岩火山作用有关的世界典型铜镍与铂族金属矿床的成矿特征和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对指导矿床勘查进行了思考。该书对加深岩浆铜镍矿床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谢 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