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绍忠学术文选:再生产理论与民族经济工作探索

马绍忠学术文选:再生产理论与民族经济工作探索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的理论,对照总结30多年来的民族经济工作,有几条经验教训是值得吸取的。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实现的重要条件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格和它的价值大体接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对一些民族地区给予民族贸易“三项照顾”。

马绍忠学术文选:再生产理论与民族经济工作探索

随着全国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我省民族工作的重点也转移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方面来了。这不仅是全国形势所决定的,而且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关民族理论向我们提出的新任务。在彻底解决民族问题这个长远的总目标中,我国已经完成了消灭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这个历史任务,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后进的民族和先进的民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今后的任务是帮助各少数民族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实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

要发展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国家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依靠本民族的力量,提高各民族自我发展的能力。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解放前存在着地主经济、封建领主经济、奴隶制经济和原始社会经济等多种形态。各种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居住在山区的少数民族,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基本上属于简单的再生产。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先后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出现了内含的扩大再生产,而且在国家的扶持和发展较快民族帮助下,从外延方面也扩大了再生产。与此同时,国家把商业网点扩大到边疆和山区,收购各种农副土特产品,供应各族群众急需的工业品和生产生活资料;积极发展民族贸易,对民族贸易给予自留资金、利润留成和价格补贴等“三项照顾”;对民族地区的许多产品实行免税或减税。这些措施活跃了民族经济,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自1958年以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盲目搞“大跃进”,办人民公社等,使农林牧和多种经营受到严重损失,刚发展起来的还很幼弱的商品经济受到摧残,重新回到简单再生产,有的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很难维持,群众生活遇到了困难。1962年进行了所有制调整,把办不下去的合作社解散,农村经济重新恢复发展。但好景不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否定了党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地区经济产生极大破坏,给各族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困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民族工作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减免贫困地区公余粮3亿多斤;民族贸易“三项照顾”由44个县增加到57个县;普遍推行了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各族群众的积极性;放宽了自留地、自留山政策;集体牲畜下放到户,实行私有私养;开放农村集市贸易,增加商品流通渠道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又重新活跃起来。1980年以来,国家每年拨出“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4 000万元,支援人均收入50元以下、人均口粮300斤以下的贫困县。当年受援县23个,1981年增加到33个县,1982年扩大到40个县。在30个特困县中已有27个县贫困面貌有所改变。据全省8个自治州和19个自治县统计,1981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8.4%,粮食总产量增长8.8%,除红河州遭旱灾外,其他各州县粮食产量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均出售给国家的农副产品达到63元,比1980年增长32.5%,商品率达到30.4%;各自治州的财政收入平均增收26.5%,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了。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按1981年人均集体收入来比较:全国为101元,云南省为75元,我省民族自治地方只有66元,有5个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运用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的理论,对照总结30多年来的民族经济工作,有几条经验教训是值得吸取的。

第一,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繁荣发展民族经济的根本出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产品的实现是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条件和核心,所谓产品的实现就是所生产的产品能卖出去,到达消费者的手上,生产者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能够得到。我们以往的教训就在于只重视抓生产不重视抓产品的实现,极少考虑产品的销路和群众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由于有些产品销不出去,阻碍了商品的再生产。另外,商业渠道不畅通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山区基层供销社由于怕赔钱,许多该收购的产品不肯收购,如数量少的不收、运输不方便的不收、赚钱少的不收等,这就阻碍了山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级领导和商业部门应把商品流通当作发展经济的一件大事,通过商业活动促进经济和生产发展是一个重要手段。(www.xing528.com)

第二,合理调整工农业的关系和农林牧的关系,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实现的重要条件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在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中要考虑重工业轻工业、工业与农业、农业内部农林牧之间的合理关系。不可重视一面,忽视另一面。发展什么工业要有所选择,防止因发展工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发展农业不能毁林开荒和挤占牧场等。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因民族制宜,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我省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十分复杂,经济工作必须实行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过去有的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林业畜牧业,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林牧业也受到影响。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分类指导不仅要分地区分民族,而且要逐乡逐村地落实生产方针,真正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凡是确定以林牧为主的地方应把粮食征购任务长期地减下来(目前只减到1988年);有的地方还要考虑全免。对这类地区力争做到粮食自给,不能自给的由国家给予定量供应,使群众免除后顾之忧,以便集中精力发展林牧业。

第三,坚持按价值规律办事。马克思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格和它的价值大体接近。由于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每一件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往往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是说它的价值比较高,但实际销售价格却偏低,这就不符合价值规律,就会伤害群众生产商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群众需要的工业品,由于运输成本等因素,其价格又往往高于城镇,这就形成了不合理的“剪刀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对一些民族地区给予民族贸易“三项照顾”。但这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本的办法是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民族地区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强商品竞争力。

第四,充分利用自然力,也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把生产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在非劳动时间中包含自然力作用的时间。自然力如水能、阳光、气候等等,充分利用这些自然力,就能加快商品生产的时间,增加商品的产量、品种。如亚热带气候,有利于发展橡胶、紫胶、甘蔗咖啡和亚热带水果的种植。自然力对发展林业也很重要,据武定县发窝公社调查,森林每亩平均每年增长(自然生长)0.4立方米,按当地很低的收购价每立方40元计算就合16元,比种粮食亩产100多斤的产值还要高。如果所有荒山坡都种上树,人均占有森林20亩,每年靠自然力生长的木材达8立方,价值320元,就是一项可观的收入。

第五,发展交通,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再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实现是前提,而产品的实现与交通有很大的关系。民族地区有很多产品在当地销售不出去,而内地却非常需要,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这些产品就成为畅销商品。因此,发展交通运输是民族地区发展商品经济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其次,加快资金周转,对于提高利润率,增加积累,进而扩大再生产也具有重要作用。而加快资金周转又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民族地区的农林牧产品和矿产品等需要及时运出去,当地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和企业所需要原材料等物资也需要及时运进去。运送的速度越快资金周转就越快,利润增长越快,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了。

第六,国家投资要注重经济效益。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资金在再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用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和原料、支付劳动力的报酬,生产才能进行。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已经支付的各项开支的价值,还创造新的价值,即利润,再从利润中提取一部分,追加到资金中投入第二次生产过程。如此不间断地循环下去,这就是扩大再生产的一般规律。我们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基本规律,一讲到缺乏资金,似乎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向国家要。不懂得从自己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去积累资金,也不注意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国家每年拨给民族地区不少补助资金,其中有些被挪作他用,有的浪费较大或“撒胡椒面”,使用不集中,经济效益较差。从领导机关来看,往往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只讲给了多少线,不讲这些钱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毛泽东同志说过,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不能离开经济而存在的,应当把政治和经济统一起来。

从群众方面来说,国家无偿补助多了,还会形成依赖思想,削弱了自力更生的精神,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按照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观点,扩大再生产有内涵和外延两种方法,内涵扩大再生产就是不增加设备、不增加投资,依靠自身努力,通过改进管理方法、改进生产技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扩大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则需要增加投资、增加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民族地区这两种方法都是非常需要的。这两种方法都要求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帮助,但不能完全依赖国家;还应利用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有利条件,引进先进地区(包括国外)的资金技术,开展合作项目,借鸡下蛋,发展民族经济。今后国家给少数民族的资金也应考虑将无偿改为有偿,可实行无息贷款或低息贷款,以增强其责任心和克服依赖思想。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收回贷款,再继续投入循环使用,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当前资金使用的重点应放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扶持重点户、专业户扩大再生产;扶持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迅速解决温饱问题,逐步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今后资金的使用最好是逐项签订合同,按合同检查验收,对资金使用不当的、违反合同的要追究其经济责任。在国家和发展较快民族、先进地区的帮助下,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原载1983年1月15日《云南民族理论研究通讯》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