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抓住新闻点 理解新闻摄影

抓住新闻点 理解新闻摄影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抓住新闻点才能拍好新闻照今天下午,我在复看上网照片时发现了海南省一位作者上传的《海口:法制宣传点上百姓诉冤苦》一稿,瞄第一眼就引起了我的关注,因为画面比较抓人,我心中便涌起要重点推荐的冲动。我看还是因为作者对怎么抓新闻,尤其是怎么拍摄新闻照片心中没底。

抓住新闻点 理解新闻摄影

只有抓住新闻点 才能拍好新闻照

今天下午,我在复看上网照片时发现了海南省一位作者上传的《海口法制宣传点上百姓诉冤苦》一稿(见图1、图2),瞄第一眼就引起了我的关注,因为画面比较抓人,我心中便涌起要重点推荐的冲动。继而看文字说明,发现语焉不详,该交代的没交代,该说清的没说清,令我大失所望。最后我只好放弃重点推荐的打算。

那么,此稿的问题出在哪儿呢?

问题就出在作者在采访现场犯了“固守思维定势”的毛病。

我理解作者本是冲着“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去的,在“法制宣传日”活动现场“意外”拍到了这位中年妇女向接待人员含冤诉苦的镜头。应当说,作者没有按老套路去拍司空见惯的咨询的场面,而能及时拍下这个场景,已经是向好照片迈出了第一步。可惜的是,他在刚跨出这第一步时就收住了脚步,没有再向好新闻照片的目标继续迈下去,实在是太可惜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半途而废的情况呢?我看还是因为作者对怎么抓新闻,尤其是怎么拍摄新闻照片心中没底。

业内人士都知道,像这种场合,好新闻照片绝不会平面地、就事论事地产生的。要想在一般性的官样活动中产生好新闻照片,作者在现场就必须要设法抓取精彩的,也许是别人不注意的,或者是稍纵即逝的场面或场景,只有这样,才可能拍出好新闻照片。比如作者现在抓取的这位中年妇女哭诉的镜头就很生动感人,就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就是好新闻照片的基础。但是,好新闻照片光有好画面还不行,还必须要有好的文字说明相配才行。现在的毛病恰恰就出在光有好画面而没有一则能与画面吻合的、能解读者困惑的文字说明。

大家可以看看作者的总说明:“12月4日,海口市琼山区在府城三角公园举行‘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不少居民特地赶到现场求助和针对司法不公正而诉冤苦,接待单位一一记录在册,将派出法律工作者‘结对子’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不难看出,作者在总说明中没有交代吴华娇女士受冤的事,仍然在谈“法制宣传日”的事。凭正常的逻辑推理,一般的读者看了此照片后,都想知道吴华娇女士遭到了什么样的不公正裁决,她哭诉后接待人员是怎么对待的、给了什么样的说法,这件事有没有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等等,可是作者没有这样去做……一幅好新闻照片就这么夭折了。

如果作者当场能意识到吴华娇女士受冤的事才是真正的新闻的话,那么他当场就应该做比较详细的采访,在了解吴华娇女士的冤情的来龙去脉后,他就应当把新闻点扭过来,将受冤的吴华娇女士作为新闻的主体,拍的和讲的应当都是吴华娇女士,“法制宣传日”只是新闻的背景。但现在作者仍然以“法制宣传日”作为报道的主体,这就文不对图了,显得比较别扭。(www.xing528.com)

如果作者能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去想去做,他的文字说明除了讲清吴女士冤屈的前因后果外,还加上接待同志与她互动的言行,配上现在这个画面,我想大家一定会认可这是一幅不错的新闻照片(我之所以不提很好的新闻照片,是因为画面还不是很理想)。

但现在,这幅照片文字说明讲的是“法制宣传日”活动,画面表现的是受冤的吴女士在哭泣,读者想知道的受冤的详情文字中又没有交代,这就像煮了一锅夹生饭,把一个好端端的题材给毁了。

如果作者把新闻点落在吴女士的冤情上,我想目前这组照片中的“老大爷拿宣传资料”的照片就不应再出现了,相反应该加上接待单位的工作人员与吴女士互动的画面,这样,主题才会突出,才会集中。

如果作者把新闻点落在吴女士的冤情上,他就应当再花工夫去跟踪这个接待单位,看他们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吴女士的冤情最后是怎么解决的,这一圈拍下来说不准是个难得的好图片专题呢!——有时新闻照片的好与坏、成功与失败,真的就是一念之差。

如果作者把新闻点落在吴女士的冤情上,那么成稿后的标题不妨改为《海口市民吴华娇 法制日里诉冤苦》,标题直揭主题,传播效果会更好。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因为看到犯类似毛病的作者很多,所以今天愤而为文,希望这种将到手的好题材轻易滑走的现象不要再出现。

2006年12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