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抓住典型瞬间的照片才隽永——新闻摄影的重要性

抓住典型瞬间的照片才隽永——新闻摄影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抓住典型瞬间的照片才隽永——写在《稀客光顾大商场》获金牌奖之时3月22日,成都。即广东陈建华的两组,北京王新庆的两幅和我的两幅:《稀客光顾大商场》和《亲吻农家儿》。当第二轮从70幅中选取35幅获奖作品时,只剩下《稀客光顾大商场》了。下午4时,最后一轮揭晓,《稀客光顾大商场》荣登榜首。我的《稀客光顾大商场》的成功,不等于我在实践中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无疑我是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抓住典型瞬间的照片才隽永——新闻摄影的重要性

抓住典型瞬间的照片才隽永——写在《稀客光顾大商场》获金牌奖之时

3月22日,成都。第12届(1992年度)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进入高潮。

本届评选共收到送评作品3800多幅(组),内容涉及1992年全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将通过评选,去粗取精,遴选300余幅优秀作品,举办全国新闻影展。经过一天半的初评,317幅(组)入选作品已经产生。现在就是要从中评出金、银、铜牌作品35幅,究竟谁是最后的金牌得主,大家拭目以待。

如果说,选这300余幅入围照片时,还多少要考虑到题材面的话,那么,评奖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那就得完全按照新闻照片的标准——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的高度统一去评判。在3800幅(组)照片中,记录邓小平南巡的照片就有20多幅(组)。但入选到317幅(组)中的,只有6幅(组)了。即广东陈建华的两组,北京王新庆的两幅和我的两幅:《稀客光顾大商场》和《亲吻农家儿》。评奖的第一轮先要从317幅(组)中选出70幅候奖作品,这时,进入70幅的只剩我的两幅了。当第二轮从70幅中选取35幅获奖作品时,只剩下《稀客光顾大商场》了。一路过来,如履薄冰,好险哪!下午4时,最后一轮揭晓,《稀客光顾大商场》荣登榜首。

评委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幅难得的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高度统一的好新闻照片。在所有邓小平南巡的照片中,这幅照片揭示的主题最深刻。有的评委评价:“这幅照片初看平淡,但越看越耐看,因为照片抓取了邓小平付款购物这个内涵深刻的细节,耐人寻味。”确实,邓小平付款这典型瞬间的抓住,是这幅新闻照片成功的关键

记得1992年2月18日晚8时,南巡上海的邓小平同志来到中百一店三楼逛商场,那天小平同志的兴致很高,笑容满面,不断地向在场的顾客、营业员招手致意,我一路奔跑,这种热烈的场面拍了不少,但这些照片因为缺少具有内涵的典型情节,就难以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当快离开中百一店时,小平同志来到文具柜台前为他的小孙孙购买铅笔橡皮。我的灵感告诉我,好镜头在这里!这时我反倒冷静下来,先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从容地将小平同志购物的全过程拍了下来。当然,最使我激动的是我将小平同志付款——尽管在整个过程中是稍纵即逝,又并不起眼的一刹那——拍了下来。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倡导者,我掂出了他掏钱购物这个细节、这个瞬间的分量。

作为摄影记者,应该明白典型瞬间与新闻照片价值之间的关系。在拍摄实践中,摄影记者要做到刻意追求那些能渲染主题的生动瞬间。这个瞬间可能是表情、神态、姿势、动作等细节,也可能是由场面、气势等视觉形象所表达的情节。(www.xing528.com)

新闻照片和艺术照片不能类比,艺术照片一般是作者在熟悉生活的基础上,在对某一拍摄对象有了感悟后,经过一定的构思,抓取(或有意安排)某一典型情节,并巧妙地运用光线、构图、影调、造型等手段来表达主题。而新闻照片就不一样了,新闻照片不可能是作者主观意图的创作,只能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表达,因此,新闻照片要拍得生动,其难度就甚于艺术照片了。新闻照片的生动只能靠抓,靠记者在现场的灵感与敏感去抓取最生动、最具典型意义的瞬间。你如果抓住的瞬间具备了上述要素,那么,它必然是生动的。然而却不一定是完美的。因为在这抓拍的瞬间,你是不可能顾及用光、构图、影调等所有艺术手段的,因之,在摄影界内,这称为“缺陷”美,以区别于艺术照片的艺术美

然而一张好的新闻照片,通过那传神、动情的瞬间带给你的感染力就绝不弱于艺术的感染力。就《稀客光顾大商场》而言,呈现在你面前的是四四方方的构图,平平的闪光灯光线,不深不浅的中间影调,说不出什么构图美、光线美、造型美。但由于画面表达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细节,以及所交代出来的现场的气氛,还是紧紧吸引住你的目光,让你细看,让你品味。这大概就是评委们说的“初看平淡,越看越耐看”的原因吧。

新闻照片如何通过视觉形象将新闻事件的核心的、深度的内涵表达出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认为什么样的情节,细节最具典型意义?你认为什么状态下的人物什么神态、动作最能揭示思想本质?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摄影记者在实践中认真思考、总结,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我的《稀客光顾大商场》的成功,不等于我在实践中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无疑我是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新闻记者》杂志要我谈谈这幅照片的拍摄时,我就借此机会把我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原载1993年第5期《新闻记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