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好照片的证据功能:新闻摄影的力量

用好照片的证据功能:新闻摄影的力量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胜于雄辩力量源自证据——浅议在舆论监督中用好照片的“证据”功能谁都知道批评报道难搞。因为照片在新闻报道方面尤其是批评报道方面,最大也最独特的强项就是“眼见为实”。调查结果证明葛云萍反映的情况属实。在报道刊出的半个月左右,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的干部专程来到华东分社,表示诚恳接受批评,并告知说,市里已促使镇里给葛云萍下发了同意翻修的批复。

用好照片的证据功能:新闻摄影的力量

事实胜于雄辩 力量源自证据——浅议在舆论监督中用好照片的“证据”功能

谁都知道批评报道难搞。你一发批评报道,不少被批评的官员就反弹,往往会抓住你行文中的些许差异,就吵到报社来,反反复复纠缠你,搞得报社领导不胜其烦。无奈之下,领导也就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办法,尽量少发或不发批评报道,以求耳根清净,以能集中精力做其他该做的事。

现在很多读者都指责报纸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敢对政府失职、官员腐败等问题行使舆论监督之职责。我在报社工作了大半辈子,对报社实施舆论监督中的两难境地是深有体会。所以我认为读者对报纸不能一味诘难,应该辩证地看待,对报社领导也不能一味地指责。作为读者,他们可能没看到那些“官员”吵上门时的那个凶相,谁见了都得退避三舍。总之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更让报社领导苦恼的是,领着上门来的不乏宣传部门的领导,而这些领导手中又掌握着发行的权力。你批评重了,他就以少订你报纸相威胁。这可是“七寸”啊!所以,中国媒体舆论监督不到位的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主流报纸尤其是各级党报没能真正走向市场,“发行”这个脖子卡在各级宣传部门手中,“发行”两个字就要了报纸的命啊!

那么,在目前中国媒体处在这种状态下,如我辈新闻摄影人,有没有作为的余地?根据我多年的经验,作为的余地不但有还很大!关键是你的照片(包括文字说明)要以最鲜明的形象特征,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实打实地戳到被批评的人或事的软肋上才行。这不仅仅是从增强报道本身的批评力度,以达到最佳报道效果这个方面去考虑,也是从解除报社领导的后顾之忧去考虑。你想,当发上去的批评稿存在诸多漏洞,或是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到位的说服力,领导心里不要嘀咕啊?这时的领导往往会反推一下:刊登后对方会有如何反应?如果预判下来稿件的说服力不够,刊登后不能一下子把对方置于束手投降的地步的话,还不如不登!以免日后惹上无穷无尽的麻烦。

所以,我这些年来搞批评报道就非常注意照片的“证据”作用。因为照片在新闻报道方面尤其是批评报道方面,最大也最独特的强项就是“眼见为实”。可以说,只要明白并掌握了“眼见为实”这个不二法门,用照片去进行批评报道就会无往而不胜。这就是我——一个一辈子不知做了多少批评报道的资深记者的切身体会。

我可以毫不愧疚地说,在华东分社存在的12年内,《华东新闻》版上刊发的用图片进行的批评报道是全国党报中最多的。12年来,我都是按上面所说的窍门去编发批评类照片稿的,这些稿子发到《华东新闻》版上后被老总拦下来的不足百分之五。这是因为,一是华东分社领导作为党的干部和报人,他们身上既有自然人的良心也有社会人的使命感;二是由于我编发的稿子证据确凿,摆事实讲道理,他一看就放心,因此他没有理由不用。尽管刊出后也有不少被批评者气势汹汹地吵上门来的,但领导往我办公室一领就完了,由我来处理,这就不牵涉领导的精力。而我一次也没有败诉过,因为我们刊登的是“证据”,因为我们这些照片所表达的事实胜于雄辩。

为了让大家明白照片的批评报道应该怎样去强调“证据”作用,下面我给大家剖析一下2004年6月1日《华东写真》版刊登的由本报记者屠知力拍摄的反映江苏常熟市村民葛云萍房子年久失修但当地干部就是不给批复修建的一个专题《危房为何难翻修》(见插图)。

当时,我收到了葛云萍写给报社的反映这件事的一封投诉信。原信语无伦次,但能揣摩出个大概。我想,如果是属实,这就是很好的典型。因为从表面上看这虽是一个个案,但是很能说明当前在某些基层干部中存在着的漠视民生这个既有深度又有分量的问题。

常熟离上海很近,我让屠知力先去做调查,如是事实,我们就下工夫搞,不是事实就放弃。调查结果证明葛云萍反映的情况属实。接下来,在如何把这个案例表现好的问题上,屠知力表现出了一个党中央机关报资深摄影记者在批评报道上的成熟。他没有更多地去渲染葛云萍的激烈情绪和基层干部的恶劣行径。因为你直接去指责干部漠视民生这个问题的话,这些干部会找出很多的理由为自己辩解,甚至反过来指责葛云萍手续上的疏漏和申请的不规范。如陷在这里就扯不清了,于是屠知力采取迂回战术把镜头对准了葛家房屋的“危”字上。(www.xing528.com)

大家看,这个专题的照片中,有的表现的是一场大风把葛家的瓦片掀掉的事实;有的表现的是因屋漏室内要用塑料皮铺盖床顶,再用脚盆积雨水的困境;有的表现的是失修的房屋连墙上的砖块都能用手抽出来的现场;有的表现的是葛云萍翻修房屋的申请报告直到记者采访时仍压在镇干部抽屉里的事实;有的表现的是葛云萍的申请报告上曾有干部签字证明葛家确系危房的证据。

大家看到这里就该明白了,我们在处理这个摄影专题时,用的是宋玉对待登徒子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只要能充分证明葛家的房屋是危房,那么乡镇干部看着百姓住危房而不采取措施,就是用事实向世人证明了这是干部的失职,是干部错了!被批评的干部不服也不行,因为我是在“用事实说话”。不用我讲过多的道理,甚至也不用我添上批评的文字就可以将失职干部打得趴下。比如,我们在总说明中分析造成葛云萍危房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时,也只是引用村民的两则不同议论:一是“葛云萍在等候阶段缺乏耐心而‘越级’找了市领导”;二是“葛云萍没交钱,所以办不下危房证明”。我们对这两则议论,只是作纯客观的转述,不加主观判断。这两则名为旁观者的“议论”,实际上是问题的真正原因。但我们不直白地说出来,而是让读者去体会,其实所有读者都能悟出“个中滋味”,但我们就不说。我不说,对方就抓不住我的任何把柄,就不可能引发纠缠。

在报道刊出的半个月左右,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的干部专程来到华东分社,表示诚恳接受批评,并告知说,市里已促使镇里给葛云萍下发了同意翻修的批复。

一年半后,葛云萍的新房落成之际,葛云萍特意写信请屠知力去作客,我们又辟出版面对这件事作了连续报道,也对常熟市这种诚恳接受批评、知错能改的行动给予了肯定。

这就是我从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且是屡试不爽的成功经验。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像屠知力那样搞出更多、更有专业水准、更有质量、更有说服力的批评报道来,也好让我们媒体人尽好应尽的社会职责。

其实,与文字相比,照片更适合用来进行批评报道,这是因为照片所具备的“眼见为实”的特征是文字所无法企及的。文字往往被扭曲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会造成扯不清、辩还乱的局面。我见过多少起因文字的批评报道而引发的纠缠,搞得当事记者筋疲力尽。我很庆幸我还没有遭到过这种麻烦。

所以,我们摄影人应当用好摄影这个武器,充分发挥好照片“眼见为实”这个长处,为匡正时弊尽吾辈的绵力。

2007年2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