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摄影的力量: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的探索

新闻摄影的力量: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的探索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日聚焦》聚焦舆论监督——《人民日报·华东新闻》运用新闻摄影进行舆论监督的探索《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在创办之初,就把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改革的突破口,所以四年来,华东版版面上新闻照片用得多、用得大、用得好,在读者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其中,尤以《今日聚焦》更为突出。《今日聚焦》声名鹊起《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的《今日聚焦》图片专栏,是1995年3月1日开设的,1996年7月1日起,移至《华东新闻·要闻》版。

新闻摄影的力量: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的探索

《今日聚焦》聚焦舆论监督——《人民日报·华东新闻》运用新闻摄影进行舆论监督的探索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在创办之初,就把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改革的突破口,所以四年来,华东版版面上新闻照片用得多、用得大、用得好,在读者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但要说华东版版面上的照片真正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能强烈地感染读者情绪的,则是从1998年华东分社领导决定在版面上有意识地运用新闻照片进行舆论监督开始的。据初步统计,1998年一年,华东版上共刊登实施舆论监督的照片288幅,占全年所登的1822幅新闻照片(这里的新闻照片指有独立新闻内容的照片,不包括配文章的照片和压题照片)的15.8%,比1997年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兄弟报纸,而且说的都是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其中,尤以《今日聚焦》更为突出。

《今日聚焦》声名鹊起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的《今日聚焦》图片专栏,是1995年3月1日开设的,1996年7月1日起,移至《华东新闻·要闻》版。

《今日聚焦》是固定栏目,每天刊登一组(或一幅)照片。至今已累计刊出1003组(2608幅)照片。刊登的内容以新闻事件为主,以读者所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为主,其中舆论监督的题材占有相当比例。如1998年2月7日刊登的《如此超载吓煞人》,曝光的是南昌市郊开行的列车顶上挤满了旅客的严重违章现象;3月30日刊登的《滥采铁矿酿祸,马路竟成陷阱》,披露了违章采矿造成的恶果;7月14日刊登的《太湖流域治污急,半数企业仍超标》,对太湖治污敲了警钟;10月29日刊登的《公钓者,止步!》,无情地鞭笞了坐公车钓鱼的腐败现象;尤其是9月17日、11月11日、11月1日三次披露的浙江东阳市湖沧村支书别墅造到承包鱼塘里,300亩土地抛荒三年的问题,更是尖锐有力。

《今日聚焦》追求新闻价值和画面形象表现力的统一,讲究版面的处理,三年多来已经形成了“题材鲜活有力,视角不落俗套,画面新颖活泼”的独特风格,已成为华东新闻版显著的版面特色。因此,在读者中受到广泛的好评,在每年的“读者评报”活动中得票率均列华东版各专栏的前茅。

这个专栏在新闻界也享有良好声誉。1997年4月25日《今日聚焦》刊登的《曲终情未了》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复评金奖;浙江《新闻实践》杂志1998年第4期载文称道:“《今日聚焦》图片专栏已成为《华东新闻·要闻》版的四根‘柱子’之一,尤其在舆论监督方面显示了独特的影响”;1998年10月2日《中国摄影报》头版载文肯定了《今日聚焦》实施舆论监督的做法和经验;上海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的《新闻宣传动态》今年第6期载文称赞华东版《今日聚焦》图片专栏“量大面广,颇具亮色”,“触及时弊,难能可贵”。

既不刻意追求 也不避重就轻

作为华东版新闻摄影的直接责任者,我体会分社领导运用照片加强舆论监督的初衷决不是为了赶时髦,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让党风好转,为反腐倡廉而去做一些我们能做又应该做的事。所以,我们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是善意的,立足点是为了及时匡正政府官员在施政中出现的失误。因此,我们的舆论监督既不是刻意追求,也不是避重就轻,碰到硬钉子就绕开,遇上尖锐问题就缄口,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腐败倾向的,不管是否棘手,我们就登,就表明我们的观点,如是局部的现象,或者不属于腐败范围的,我们就不一定去登。

我们还认为,不能把舆论监督仅仅理解为批评报道。舆论监督当然离不开尖锐的批评(上述各例均属尖锐的批评),但是舆论监督不完全是批评,还包括了对一些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进行剖析,以期得到妥善解决。今年2月17日《今日聚焦》刊登的《民工孩子上学真难》,及时而又尖锐地指出了随着民工潮出现而伴生出来的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希望各地政府解决好这个问题,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华东版运用照片进行舆论监督的做法一开始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普通读者爱看华东版舆论监督的照片自不待言,华东地区各级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也开始关注华东版了。应当说,华东地区大多数党组织和政府机构对舆论监督的态度是正确的,大多数单位都有反馈,表示诚恳接受批评,很多单位对问题作了及时的处理和认真的改进。如1998年5月27日的《今日聚焦》刊登了《如此新楼怎住人》的照片,反映安徽淮南市杨楼庄200户农民住进由村委会发包建造的新楼后,发现墙体大面积开裂,楼梯断裂,新房不到两年就成了危房,农民多次反映却得不到处理的问题。问题曝光之后,引起了淮南市委的高度重视,见报仅三天,市长杨爱光就拿着报纸到现场“按图索骥”认真检查,立即责成原施工单位拆除重建。问题解决后,6月5日的《今日聚焦》则以“本报一则报道引起淮南市领导重视——农民新居整改”为题进行了连续报道。还如上文提到的《如此超载吓煞人》照片刊出后,南昌铁路局主要党政领导立即在当天交班会上强调了这种让乘客攀爬列车现象的危害性,并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同一天下午,主管副局长又召开专项会议制定了四项整改措施,并及时向华东版发出了回音函。

当然也有态度不够端正的,有的单位专在数字、字句上与编辑部扯皮,有的还以“不订你《人民日报》”相威胁。如前文提到的华东版曾三次批评浙江东阳湖沧村在土地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东阳领导就是不给一字半句的回答,对省土地局长在华东版上作出的要严肃查处的批示也置之不理。当华东分社派记者去调查时,还拼命在300亩是良田还是砂土地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好像是砂土地了,就可以不经批准能随意圈起来撂荒似的。

图文联手 扬长避短(www.xing528.com)

过去常常听到有人议论,《人民日报》的说教太多,除了相当级别干部以外,看的人不多。三人成虎,听得多了连我自己也在犯嘀咕:《人民日报》究竟有没有人看?从这一年多的情况看,我认为《人民日报》拥有的读者并不少,而且还都是些基层干部和普通知识分子。摄影记者周寅杰参与了东阳的调查,两个多月中他收到了20多封读者来信,有人向他举报湖沧村问题上的黑幕,有人向他反映东阳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着的土地问题,也有其他地方的群众向他提供类似线索的。摄影记者屠知力报道了安徽砀山农民负担重的问题后,两个月内收(接)到苏皖两省农民和基层干部举报信(电话)20多封(次),纷纷向他诉说农民所遭受的苦楚。我本人也收到好几封来信。群众和基层干部的信,内容虽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人民日报》能认真、客观、公正地反映社会问题,敢于披露腐败而感到高兴,都要求党报在反腐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此看来,报纸有没有人看,关键在于有没有贴近读者、贴近实际。比如,读者对发生在他们周围的腐败现象很关注,也忧心忡忡,他们很想知道中央党报对此的态度。现在,他们从《人民日报》上感觉到了党的态度,感觉到了党在主持正义,他们自然就亲近党报、爱看党报,从而树立与腐败现象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同样,那些平日自律不够的干部,他们看到《人民日报》上常常曝光一些干部的劣行后,慑于舆论的压力,多少会收敛一些,这就有助于将一些腐败行为打压在萌芽状态之中。可见用新闻照片进行舆论监督还是很有效的。

那么,同样是新闻媒体,为什么华东版上登的舆论监督的新闻照片会格外令人瞩目呢?我想,探讨好这个问题有助于各级党报一起搞好舆论监督。也许有人会说,因为你是《人民日报》,你的地位、影响,决定了你的舆论监督力度大。诚然,《人民日报》本身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但我想要探讨的是:有力度的监督是不是就是影响面大的监督?有力度的监督是不是同时又应该是影响面大的监督?所谓影响面大,指的是刊登后要让人爱看,看的人多。

华东版之所以将舆论监督的重任更多地让新闻照片挑起来,主要是认识到照片具有直观形象、视觉冲击力强的优势;而读者又总对批评类、问题类的报道存在着“眼见为实”的心理。两者相叠加,新闻照片自然成了报纸实施舆论监督的最佳媒介形式。我也在留意其他兄弟报纸,它们也都有一定比例的舆论监督稿子,但往往是文字报道居多。如果标题再做得不“跳”,那么就难以达到用照片进行舆论监督的效果。也许这个差别就是华东版舆论监督照片在众多媒体中显得特别抓人视线的内在原因吧。

但是,照片与文字相比,存在着难以说理的短处。也就是说,照片可以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但难以告诉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内情。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图文联手”的方法解决。什么是“图文联手”?我是军人出身,打个军事比喻:将新闻照片作为炮兵,进行第一轮的轰炸,以其声势吸引读者,然后让文字作为步兵去打扫战场,将内幕细节告诉读者。去年年底华东版进行的《东阳调查》系列报道就是成功的例子。前文提到,我们曾三次批评东阳湖沧村在土地使用上的问题,而东阳市领导不给一字半句回答。于是华东版就派出由一位文字记者和一位摄影记者组成的调查组开赴东阳,用连续6篇、每篇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将土地问题中的种种猫腻作了披露,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那几天在浙江,在金华,《人民日报》洛阳纸贵,读者都盼着一睹为快。

谁知报上照 张张皆辛苦

用新闻照片进行舆论监督的效果是好的,作用是大的。但是,为了搞好舆论监督的报道,记者的采访拍摄是很艰苦的。华东分社的两位摄影记者一年中总有五个月的时间在各地跑。为了做到客观公正,他们不接受任何招待,一般也不会告诉当地官员;为了做到准确无误,他们要深入穷乡僻壤进行调查采访。他们绝无在前呼后拥的环境中采访的习惯,饥餐渴饮全得自己解决。他们唯一的企盼就是希望自己的稿子能成为有社会影响的好稿;他们唯一的满足就是感到为反腐倡廉尽了党报记者应尽的职责。

与记者相比,为我们提供舆论监督照片的通讯员的付出就更多。通讯员生活在基层,他们对腐败和不正之风体会更真切,他们是出于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才给我们投寄舆论监督照片的,他们不仅得不到任何好处(稿费往往不敷成本支出;想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当地不给送),相反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甚至丢饭碗的风险。所以,现在很多作者只得用化名给我们投稿。

无可否认,拍摄、组织、编辑舆论监督的照片,要比拍摄、组织、编辑正面报道的照片要难得多、累得多,风险也大得多。但我们想到报纸开展舆论监督能为端正党风、匡正时弊起到助推作用,能使党的形象亮丽起来,能使党报取信于读者,心里也就有了欣慰感,苦和累也就在所不辞了!

所以,1999年的华东版决定将1998年的成功做法继续下去,同时在时效上、版面处理上作进一步的加强,以期取得更佳的报道效果。仅以1999年1月份为例,华东版共刊登新闻照片157幅,其中实施舆论监督的照片就有63幅,比例高达40%,而且基本上都刊登在要闻版上。像1月14日《今日聚焦》刊登的《金玉其外“小别墅”,败絮其中“坑农楼”》,披露了南京市郊吴边村花500多万元造的60幢别墅成了危楼,农民多次讨说法,有关部门就是不给回音的恶劣行径(两个月来,华东版也同样没见南京有关部门的回音)。1月7日《今日聚焦》刊登的《公开聚赌 学童上阵》,对江西乐平农村赌博盛行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曝光。

有同仁认为《今日聚焦》“可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相媲美”,虽颇多偏爱,但同行的鼓励弥足珍贵。

原载1999年第6期《新闻记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