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摄影现状不容乐观:理解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现状不容乐观:理解新闻摄影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摄影现状不容乐观摄影记者理当解剖自己这是一通可能会引起同行们不愉快的“歪”论,所以长时间埋在肚子里不便说出来。再看一下这十年间在全国大小各报普遍重视新闻摄影的好形势下,我们摄影记者队伍的成长情况又是怎样呢?新闻照片要是那么好拍的话,还用得着摄影记者吗?

新闻摄影现状不容乐观:理解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现状不容乐观摄影记者理当解剖自己

这是一通可能会引起同行们不愉快的“歪”论,所以长时间埋在肚子里不便说出来。可近来目睹了日趋严峻的摄影形势后,又觉得摄影事业兴衰匹夫有责,不吐不快。所以今天斗胆放言,是否言之成理,敬请批评。

一、对目前报业新闻摄影现状的分析

20世纪的最后十年是我国新闻摄影记者风头最健的十年。自从1990年银川会议响亮地提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口号之后,神州大地大小各报的老总忽然明白了:照片在版面上的作用不可小觑。90年代后半期,忽然又觉得:照片应当成为新闻改革的抓手,应当成为吸引读者的版面亮点。于是,版面上照片越用越多,越用越大,摄影专版越开越多;于是,对摄影记者先是高看一眼,接着就是格外垂青;于是摄影记者越招越多,摄影记者装备越来越好。在有的报社,甚至到了摄影部是特区,摄影记者是贵族的地步。

于是乎摄影记者几十年的压抑一扫而光,开始是扬眉吐气,精神抖擞;继而是笑傲江湖,颐指气使,开始指责老总不重视,责难版面编辑不识货。凡自己所在的报社摄影局面没打开的,那是报社老总的责任,凡自己拍的照片没用好的,就是版面编辑的责任,总之是没有摄影记者本身责任的。当然也根本就不会去反思一下,在“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成为大小各报老总的共识的情况下,摄影记者该如何应对,该如何抓住机遇,该如何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拿出真正的新闻照片来适时占领版面制高点?

如果认为我在危言耸听的话,我们不妨冷静地对十年来全国报纸版面作一细致的剖析。应当承认,十年间,报纸版面上照片用多了,用大了,摄影专版多起来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十年间的好新闻照片怎么样了呢?也应当承认,这十年间问世了不少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佳作,也比之前十年问世了更多的佳作。问题在于,这十年间问世的佳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报纸版面上照片用多用大的盛况相比,则明显滞后。换一种说法就是,这十年间问世的优秀新闻照片质量的提升跟不上版面对照片处理的提升。我不否认全国大小各报每年多少总有几张好照片问世。问题在于,这一年内难得见到几次的好照片给读者留下的好印象,远远不足以弥补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差照片给读者留下的坏印象。要知道,读者眼光是挑剔的,他们希望天天看到能让他们心动的好照片。但是,他们在绝大多数的时段内是失望的。而在这十年的新闻改革中,我个人认为文字新闻的变化比新闻照片大,读者差不多每天都能从这张报纸上看到一条或几条他所喜欢的新闻。办得好的几家报纸尤其是新近崛起的都市类报纸,差不多每个版上都有一条抓人眼球的文字新闻。相比之下,摄影报道差距是显著的。

再看一下这十年间在全国大小各报普遍重视新闻摄影的好形势下,我们摄影记者队伍的成长情况又是怎样呢?我同样认为是不尽如人意的。能在全国叫得响的优秀年轻摄影记者太少了。我不否认这几年冒出了不少的新秀,但这几年冒出来的新秀的数量与这几年媒体数量、版面数量的增加和版面上照片用多用大的现实状况相比,我同样认为是不成正比的。诚然这些新秀也以自己的努力得了不少的奖。但总缺了些东西,难以成为“家”。要知道,一个记者得个奖容易,但要形成风格、凸现个性难,上升为理论、思想就更难。正是这种队伍的现状,造成了20年来,在全国,至今无人能撼动贺延光新闻摄影界大腕的地位,在华东,至今无人能撼动于惠通、钱捍的地位。这从贺延光他们个人来说也许可以认为是荣耀,但从我们新闻摄影这支队伍来说,不能不说是个悲哀。这就好比瑞典的瓦耳德内尔,从他个人来说,驰骋乒坛20年,是奇迹,是常青树,但从瑞典乃至欧洲乒坛来说,不能不让人感到是后继乏人。

二、对目前摄影记者业务现状的分析

如果对我前面的分析认同,那么就该剖析一下目前摄影记者的业务现状与客观需求之间的诸多不适应之处。我个人看法,目前摄影记者存在着的诸多不适应之处,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表现手法上、文图相配上和新技术运用上。

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新闻摄影的认知,对报道题材的选择等方面。比如,摄影作为新闻的手段,与文字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短处又是什么?对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很多摄影记者却不去认真思考它,更不用说在实际工作中去有意识地扬长避短。由于缺乏对新闻摄影基本特性的研究,因此就无法把握哪些题材是摄影所擅长的,需要努力去表现到位的;哪些题材是摄影所不擅长的,应当主动让给文字记者去完成的。于是尽拍那些画面毫无形象语言的,读者要想知道怎么回事,非得耐着性子看完文字说明才能明白的所谓的“新闻照片”。试问,如果读者看一幅照片,非要看完文字说明才能明白的话,那么这张照片本身还有刊出的必要吗?更有甚者,因为没有吃透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所以就整天去拍静态的好人好事类的报道,而不去抓动态的、事件性的报道。我个人认为,真正能展示新闻摄影魅力的和在与文字新闻较量中能占上风的,应当是在动态的事件性新闻现场中抓取的典型瞬间。但在新闻摄影界,不少人对好人好事的报道到了痴迷的程度,在这些同志看来,就像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一样,好人好事(包括送温暖、献爱心)就是摄影报道的永恒主题。你要是对他提出不同意见,他还会回敬你一个不唱“主旋律”的大帽子。

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搞不清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同志眼里,既然宣传涵盖着新闻,那么新闻就是宣传。受这种形而上学的模糊观念影响,出手的新闻照片往往成了演绎政治的宣传品,毫无新闻照片的个性和特性,当然就更不会有吸引读者的独特的魅力了。

表现手法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不善于也不懂得去抓取新闻现场中那个最具典型意义的精彩瞬间。也许是思维不活跃的原因,也许是前文所说的形而上学思想影响的原因,大家有目共睹的现状是:尽管题材各不相同,但看到的照片却是大致相同,要么是排排坐,要么是笑嘻嘻。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这算什么新闻照片?新闻照片要是那么好拍的话,还用得着摄影记者吗?照相馆里拉一个人去一趟不就行了吗?

文图相配上的差距更不言而喻了。说得绝对一些,目前写得好文字说明的摄影记者比拍得好照片的摄影记者更少。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可能跟指导思想有关——摄影记者么,就是拍好照片,文字说明是无关紧要的。但我想,这个指导思想是错误的、要不得的。要知道新闻照片与一般照片的区别就在于有无文字说明来帮助交代新闻五要素。也就是说,文字说明在新闻照片的构成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样,摄影记者与摄影家的区别在于懂不懂得采访;在于一个是将照片作为传播信息、报道新闻的手段,一个是将照片作为表现艺术美、表达情感载体。(www.xing528.com)

作为华东版的摄影编辑,我现在每天要做的,最耗时耗精力的工作,不是如何发现好照片,选取好照片,而是为照片配好文字说明。而配好文字说明的前提是事实要核准,所以每天不停地打电话。我想,我们的作者队伍,不用在我的逼迫之下就将文字说明撰写合格,那么我们摄影记者出手的新闻照片质量起码可以提高两个档次。

新技术运用上的差距就更为明显了。如果说过去由于没有数码技术,在时效性强的事件性新闻报道中,摄影无法与文字抗衡,造成了摄影与文字不能并重的话,那么数码技术的问世,为摄影与文字的并重扫除了最大障碍——时效。按理对摄影记者来说,数码技术应当是趋之若鹜的好东西。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数码技术对很多摄影记者来说,依然是很陌生的东西,当然就更谈不上熟练运用了。我们华东分社从1996年下半年起就着力推广数码传输技术,从1997年起,每年的摄影年会上都请人民日报社金仁弟老师讲授数码传输技术。但事倍功半,至今没有能得到广泛运用。这种现状的直接后果就是在一些重大的突发性新闻的采访中,我们的摄影记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照片躺在显影盆里而无法随互联网播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也就是把成名的机会拱手让给文字记者,风格真是高尚得可以。

上述这些问题如果出现在1990年以前,那还情有可原。但恰恰是发生在银川会议以后的十年中,这就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在银川会议以来的十年中,我们摄影记者的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了,在要求总编辑重视新闻照片的同时,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摄影记者如何面对21世纪的挑战

我在前面两个问题的论述中,对新闻摄影的现状,对摄影记者的针砭,都毫不留情,好在我自己也是摄影记者,完全是同行之间的自我反省,而不是局外人的恶意指责。古语说得好;知耻近乎勇。我们只有找出自己的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勇敢地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改进的方法和前进的方向。

21世纪向我们快步走来了,新的世纪,第一媒体与其他媒体之间的竞争,尤其是第一媒体与第四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第一媒体内部,日报与晚报之间,晚报与都市报之间,中央报与地方报之间,同样展开着无情的竞争。在竞争的状态下,在报业快速走向市场的态势下,摄影一方面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更广阔的舞台,同时,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适者才能生存,新闻照片要在新世纪再展辉煌,只有走全面提升全体摄影记者自身素质这一条路。

其实新闻照片质量滞后于版面上照片用多用大的状况早就显现。1990年银川会议上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现代办报理念,1992年韶关会议上摄影记者们在发言中响亮地提出了“呼唤四栏”的口号。但1994年福州会议上,同样是摄影记者,却提出了“珍惜四栏”的口号。这说明了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如不解决新闻照片本身质量滞后的问题,版面上照片用多用大的局面是维持不久的。于是1996年的哈尔滨会议上,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当时的《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作的主题报告就是《努力提高队伍素质,把我国新闻事业推向新的水平》,强调了要从加强摄影记者队伍建设入手繁荣新闻摄影。但遗憾的是,往后的五年间,似乎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重视,各地各报不少摄影记者照样优哉游哉。

那么如何提升摄影记者的素质呢?范敬宜同志在哈尔滨会议上提出要从“底气、眼界、学养”三个方面下工夫。范总所说的“底气”,是指摄影记者要提高理论功底,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眼界”指摄影记者要对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有相当的了解;“学养”指摄影记者要有综合的学识修养。范总对这三点阐述得相当精辟,我就不再赘言,有兴趣的同志可找一下这篇文章仔细读读。范总当时主要是针对从业人员的现状讲的,是从全局高度上讲的。而我想,如果具体操作起来,是否再请大家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利用摄影记者队伍更替的契机,大量吸收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新闻系、中文系、国际政治系毕业生当摄影记者。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调某一个人当摄影记者时,只看这个人的照片拍得好坏,而不注重这个人在文化素养、政治素养、新闻敏感方面的高低了。在这方面,有的报社,比如《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杭州日报》等走在了各报的前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是加强对摄影记者业务培训,增加摄影记者之间的业务交流机会。现在的状况是,地市报的摄影记者处在新闻的第一线,但他们却很少有学习、交流的机会,总是闷着头干。没有先进理念的灌输,没有老师的具体指点,走了不少弯路,这是很可惜的。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现实,这几年业务上拔尖的新秀,绝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勤奋和悟性艰难地奋斗出来的,很少是组织有意识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我这里所说的组织,一指报社领导,二指中央、省、地市三级新闻摄影学会。当然,有的报社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正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比如《杭州日报》,先后派记者、编辑到华东分社,到北京新华社见习进修。又如《福州日报》、《三明日报》派记者参加新华社举办的培训班。但总的看,有意识培养摄影记者,给摄影记者创造更多学习、交流、提高机会的报社还不多。

以上这些看法,是侧重于我们摄影记者这头来谈的,也算是从严以律己这个出发点谈的。可能言语有失偏颇之处,请谅。当然,我也不认为老总重视摄影的问题已经全部得到了解决,有的地方的老总至今对照片仍有偏见,仍不重视,这也是事实。只是从全局的角度看,我认为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到了我们记者这一头。对一些不够重视照片的老总,我们还应当通过多种渠道来促使他们进一步转变观念。但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老总(包括版面编辑)与摄影记者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互相支持,而不要互相埋怨、互相指责。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共同的——把报纸办得更好,更受读者欢迎。

2001年6月28日,原载长城出版社《两翼齐飞昂首新世纪——第五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