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摄影实务:体裁选择

新闻摄影实务:体裁选择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要求记者要抓住典型的场景、情节或细节,使新闻形象突出、直观,捕捉到典型的瞬间。此次的L145次专列,经统计共售出3080张票。当日上午,在等待专列发车的时间,省总工会、武汉铁路局、省交通运输厅、黄石市总工会协同阳新县委县政府、阳新火车站为正在候车的农民工准备了一台载歌载舞的文艺演出。

新闻摄影实务:体裁选择

第二节 新闻摄影的体裁选择

新闻摄影的体裁,按数量来分类有独幅新闻照片和系列新闻照片。

一、独幅新闻照片

一图胜千言,独幅照片是单枪匹马地彻底表现新闻场景,多用于消息或突发新闻事件中。这要求记者要抓住典型的场景、情节或细节,使新闻形象突出、直观,捕捉到典型的瞬间。如《楚天时报》2011年2月19日的新闻《聚散两依依难舍离别情》:

聚散两依依难舍离别情

楚天时报讯(本报记者王焕冬报道)昨日下午,阳新火车站,3000多名农民工兄弟乘L145次专列奔赴温州,返回工作岗位。

img93

图4-3 陶刚制图C罗的困境

img94

图4-4 卢君晨 摄 昨日下午,载有3000名农民工的务工专列即将开往温州,来自阳新县白沙镇平原村村民杨赶上含着泪水与妻女依依惜别。杨赶上留守在当地从事物流运输,他的妻子却要带着出生刚两个月的女儿去温州一服装厂打工

主办方:专列服务助平安返岗

阳新人口有百万,在外务工人员达到40万。阳新工会负责人阚国生介绍,这40万外出务工人员,多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仅温州就有16万人,且大多从事制鞋业。

阚国生说,从三年前开始,工会系统就联合铁路交通等部门组织农民工专列,为他们年前平安返乡、年后顺利返岗提供便利。此次的L145次专列,经统计共售出3080张票。

当日上午,在等待专列发车的时间,省总工会、武汉铁路局、省交通运输厅、黄石市总工会协同阳新县委县政府、阳新火车站为正在候车的农民工准备了一台载歌载舞的文艺演出。

此外,在农民工列队进站的时候,工作人员还为他们发放了方便面、毛巾等物品,供他们在车上使用;同时还为每名进站者披上一条红围巾,寓意红红火火。

外出者:温州的待遇和环境要好些

在近来一片“招工难”的呼声中,黄石市、阳新县亦采用各种途径和措施让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创业。早在2009年,阳新县就引进台湾宝成集团在本地建成宝加鞋业,但一直招不满员工。

1986年出生的柯先生是阳新洋港人,几年前从黄石技工学校毕业后,先是在广东工作了一段时间,三年前去温州做鞋。问及为何不愿留在本地鞋厂,柯先生表示,一是温州的待遇要好一些,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而且外边的生活环境好一些,基础设施完善,上班之余,娱乐生活也丰富,留在家里打工会比较苦闷。

60年代出生的张城是阳新龙港人,他说迟早会回到家乡。“年纪越来越大,过几年会考虑回来开一个鞋厂,外面好是好,但总在外边漂着也不是个办法。”

阳新县:鼓励留乡亦支持外出

一边是“春风行动”挽留农民工,一边是专列送出农民工。这让人有点懵。

阚国生说:“我们尊重农民工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走和留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都是为家乡作贡献。”

阚国生介绍,阳新工会在四年前就专门在温州成立了办事处,为在温州打工的阳新人提供法律援助和就业服务,现在都有了独立的办公场所和

专门律师

好的图片往往可遇不可求,但是只要记者腿勤,观察敏锐,还是有可能捕捉到感人瞬间的,这幅图片拍摄于春运期间的湖北省阳新县火车站,送别的人很多,现场比较混乱,但是记者一眼就看到了具有新闻价值的画面。这名相貌普通的男子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车厢里蠕动的人群,显得焦急不安,戏剧化的场面即将发生,果然,当小孩被抱到车窗前的时候,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哭了,记着也含着眼泪按下快门。

孩子这么小,就要和父亲生别,如此巨大的痛苦,非言语能够形容,这幅图片捕捉到了最真情的一幕,令人动容。因为车厢内光线暗,与车厢外有很大的反差,所以在曝光上加了一挡曝光,保证车厢内曝光准确,所以年轻男人头上的天空部分出现了过曝,但是只要主体曝光准确,无伤大雅。(www.xing528.com)

二、系列新闻照片

系列新闻照片多半用于专题报道,通过多幅图片的有机组合,形成一个有逻辑的、有情节的完整故事,全面、深刻地报道新闻事件,每一幅图片都是一个侧面或典型的情节,而非无关紧要的图片的简单叠加。系列新闻照片展示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提高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如下面这则新闻:

路灯下的“大篷车[4]

img95

图4-5 刘中灿 卢君晨 摄 晚餐时间

img96

图4-6 刘中灿 卢君晨 摄 早上临街洗漱

img97

图4-7 刘中灿 卢君晨 摄 接到活干,王飞迅速发动车子

img98

图4-8 刘中灿 卢君晨 摄 收工回来和孩子玩耍

img99

图4-9 刘中灿 卢君晨 摄 王飞收工回“家”,给孩子们带回好吃的

img100

图4-10 刘中灿 卢君晨 摄 夜幕降临,王飞和他的妻子在搭棚子

“我们用国家的公用电灯!”王飞师傅指着头顶上的路灯笑着说。而立之年的王师傅来自安徽阜阳,他来到黄石已经5年了,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妻子和两岁的小儿子。他们的工作是为房屋补漏,白天干完活以后,他们一家便在上窑铁路桥旁的路灯下造饭,吃过饭后便在他们装满补漏工具的车里度过漫漫长夜。

22日的早上,王师傅和他的安徽老乡们一共有五六台车在桥洞下等生意,女人在一旁招呼孩子。冬季是补漏的淡季,等待是漫长和无聊的,借这个机会,我们同王师傅和他的老乡们聊了起来,他们都来自皖北阜阳、亳州农村,他们的家乡出产所谓的“高科技防水材料——PVC橡胶”,这种材料饱受诟病,甚至被人称为骗局,但王师傅说,这是每个人的做法不一样,他做的工程可以管10年不漏水。谈到收入,王师傅有些不好意思,他说一年辛苦到头能赚个万把块钱就不错了,家里只有三亩地,七岁的大儿子在老家上学,家里的老人一边带孩子一边务农,农忙时节王师傅的妻子魏新霞还要赶回安徽去帮忙。魏女士是个有趣的人,她不识字,自己的名字也不太认得清楚,但是做起家务来十分麻利,思维敏捷,谈起话来滔滔不绝,她对黄石感觉不错,这个不大的城市为他们提供了容身之所,周围的居民和商户也很友善,有的还成了朋友。关于孩子的教育,她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读书成人,如果没本事就去打工吧。“现在是吃吃不好、睡睡不好,过一天算一天。”魏女士抱着孩子不住地抱怨,时不时还冒出几句粗话,脸上却始终带着灿烂的笑容。在谈天中早上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没有一单业务。中午他们在附近的小摊吃中饭,热干面两块钱一碗,王师傅觉得还比较实惠,“上窑的物价在黄石算是便宜的”。吃过午饭,到了下午3点多,终于迎来了今天第一笔生意。所有的车都出去干活去了,只留下王师傅的一辆车和妇女孩子们。

12月22日是冬至节,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5点半钟,天已经快黑了,出工的师傅们陆续回来了,今天的活大家一共赚了200块钱。妻子们赶紧去买菜,不一会儿,菜买回来了,很简单,都是些蔬菜,没有肉。简易的炉灶,生火、煮饭、炒菜,一家人围坐在矮桌旁享受他们简陋但热气腾腾的晚餐,他们的小狗围着桌边转来转去,每天来桥下的车数量不一,今天在桥下过夜的有三个家庭,两辆面包车、一辆王师傅的农用三轮车,面包车可以直接在里面搭铺睡觉,而王师傅一家则要在三轮车上搭层油布,油布很薄,透风,但勉强算是一家人的独立空间。王师傅说,这几天还比较暖和,前些天下雪的时候被子里都是冰的,全家一夜未眠。

男人、女人、孩子和一辆赖以谋生的车——这就是王师傅的家。

这则新闻报道了一个贫寒的流动家庭,两口子以给房屋补漏为生,带着孩子居住在一辆大篷车里。图片分别记录了家庭的成员和他们的生活,其中的艰辛和无奈让人动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