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摄影实务:基本评价标准

新闻摄影实务:基本评价标准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新闻摄影的基本评价标准新闻图片的主要功能是形象化地报道新闻事件。我们从图片的新闻价值、视觉冲击力、纪实性和图片文字说明这四个方面来评价新闻照片。下面这张新闻图片就是用200mm的长焦镜头拍摄的。灾情发生后,大冶供电公司积极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组织160余人的抢修队伍奔赴各故障现场。截至昨日下午六点左右,线路因故障受影响居民都已恢复了供电。镜头是眼睛的延伸,摄影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大多是用标准镜头拍摄的。

新闻摄影实务:基本评价标准

第一节 新闻摄影的基本评价标准

新闻图片的主要功能是形象化地报道新闻事件。我们从图片的新闻价值、视觉冲击力、纪实性和图片文字说明这四个方面来评价新闻照片。

一、新闻价值

一幅新闻图片,如果新闻价值很小或者没有新闻价值,那么,不管它的构图多么完美、形象多么生动、影像质量多么高超,也不能称之为优秀的新闻图片。相反,如果图片具有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那么即使图片有这样那样的瑕疵,或者是用较低像素手机拍摄的,那么它依然是有价值的新闻图片。由美国摄影师约翰·穆尔(John Moore)拍摄的前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在拉瓦尔品第遇刺身亡的照片获得第51届“荷赛”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照片本身虚得一塌糊涂,如果按照技术标准来衡量,最起码首先画面要清晰,这张照片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达到;其次曝光应该准确,这幅照片上人物曝光不足,黑乎乎的根本无法看清谁是谁。如果不说明画面内容,只看照片本身,这无疑是一张废片。

摄影师在极度混乱的情况下凭借着职业的精神,冒着危险按下快门,强烈的抖动使得画面模糊不清,相反,紧张不安的现场气氛却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2009年2月13日,《杭州日报》首席摄影记者陈庆港作品《走出北川》,获得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荷赛奖”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此奖是荷赛最具含金量的奖项,中国记者难得此荣,陈庆港不仅为中国记者实现了首次突破,并且一举夺魁。对于中国摄影界来说,其意义就如刘翔在奥运会上实现110米栏夺金的重大突破。

陈庆港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重灾区北川县城,途中遇到了八名解放军战士抬着一名伤员从两块巨石的缝隙中艰难穿过,他旋即攀爬到巨石上方为救援人员让路,然后本能地伸出相机,对准石头下方的伤员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既没有办法对焦,也更谈不上精雕细琢的构图,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职业经验使然,但是巨大的新闻价值足以使其不朽。

img126

图7-1 陈庆港摄走出北川

(出自http://city.hzrb.cn/system/2009/03/03/010006973.shtml,2011-07-31访问)

二、视觉冲击力

翻开报纸,几乎所有的报纸头版都在图片的冲击力上进行比拼,其中人们谈得最多的就是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一幅冲击力强的新闻图片对舆论引导的作用不可低估,而能产生视觉冲击力的途径很多,譬如拍摄视角独到新颖、图片内容典型性强、光线构图层次感强等。

(一)特殊镜头和视角的运用

长焦和广角镜头能实现特殊的视觉效果,长焦镜头可使肉眼看不清的形象清晰地被拍下来,同时可以使局部形象放大、突出,有较好的景深效果;比如在拍摄城市道路堵车的场面时,我们可以看见报社的摄影记者爬到天桥上,然后用长焦镜头自上而下把成千上万的汽车压缩在画面里;这时35mm或50mm标准镜头拍摄的照片,就很难脱颖而出。广角镜头更是新闻记者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镜头,特别是超广角,它的作用就在于能将所拍摄的画面形象形成前景大远景小的透视效果。所以许多熟练于自拍的小女生都是拿着广角镜头从上而下拍摄,那样会显得眼睛大一些。广角镜头视角大,视野宽阔,从某一视点观察到的景物范围要比人眼在同一视点所看到的大得多,景深长,可以表现出相当大的清晰范围,能强调画面的透视效果,善于夸张前景和表现景物的远近感,可以有效展现真实的现场环境,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以及宏伟壮观的艺术效果。所以在很多报纸上,我们看到的图片几乎都是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拍摄的,标准镜头在报社是鸡肋。摄影记者喜欢借助超广角镜头的视觉畸变,目的无外乎想获得画面张力,甚至是营造出戏剧冲突性的效果。

在新闻实践中,最为普遍的就是用广角镜头抵近拍摄,利用视觉畸变来追求特殊效果,这个方法尤其为各大都市报摄影记者所钟爱。下面这张新闻图片(图7-2)就是用200mm的长焦镜头拍摄的。

大冶下边村抢修受损线网[1]

img127

图7-2 卢君晨 摄 电力工人正在维修受损因雪灾受损的线路

楚天时报讯(记者刘波)20日凌晨的一场大雪,使得大冶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达到十几厘米,大冶郊区刘仁八、金牛、卢桥以及八箕铺等乡镇23条10kV线路因故障跳闸。

灾情发生后,大冶供电公司积极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组织160余人的抢修队伍奔赴各故障现场。全面展开巡视、碎冰以及抢修工作。截至昨日下午六点左右,线路因故障受影响居民都已恢复了供电。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大冶市金牛镇下边村,在该村附近的抢修现场,六位供电抢修人员正在奋力抢修故障线路。“19日晚开始,我们就对部分线路进行巡查和排障,这是最后一处抢修现场。”大冶供电公司抢修部门陈主任说,抢修人员奋战在各个故障现场,已经连续两天没有休息。

陈主任介绍,由于积雪没有融化,加上气温较低,使得电线上的积雪都成了冰凌,多处线路被压断。另外,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倒杆的情况,使抢修工作难度不断加强。不远处有工作人员正在伐树,据了解,这是为了防止积雪压断树枝,从而使电线被压断。

巡检人员踏雪沿线清理供电线路的树障及冰凌,抢修人员冒着风雪放线、拔杆、立杆、接线,经过了两天的有序排障和抢修,大冶各受灾乡镇终于成功恢复了供电。

(二)典型瞬间的价值

摄影是记录瞬间的过程,在纷繁芜杂的事件中,抓拍典型性瞬间,突出反映事物或人物的特点,将有利于从内容上征服读者。典型性瞬间可能是事物发展的高潮,也可能是低潮;它们充满了戏剧冲突,蕴含着事物发展的无限力量,是其精华的瞬间、精彩的瞬间。只有捕捉到这样的瞬间,才能算是在图片内容上找准了冲击点,这不仅需要摄影师有熟练的摄影技巧,更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有了典型性瞬间,甚至不需要特殊的镜头就能拍出好的作品。

其实,许多著名摄影师都是用标准镜头拍摄的,他们不求所谓的表面“视觉冲击力”,而在乎图片的形态、感情的表达。镜头是眼睛的延伸,摄影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大多是用标准镜头拍摄的。布列松一生都使用他钟爱的35mm的标准镜头拍摄,他认为摄影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每个摄影师都应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中国杰出的新闻摄影师贺延光,在“非典”时期拍摄的北京地坛医院的照片就是优秀的代表。在一些报纸上,我们时常看到拍摄于医院里的照片,比如打架斗殴受伤的人、因公受伤的警察、需要帮助的贫困患者等,摄影记者们往往一拥而上,用广角镜头抵着受伤者绑着石膏的伤腿、绑着绷带的头部拍摄,更过分的记者还会要求受害者和家属配合拍摄。而贺延光的照片《SARS病房组图》让我们看到了更好的拍摄方法。

图片都是用标准镜头拍摄的,其中一张拍的是一个站在SARS患者床前无能为力的医生的背影。患者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医护人员站在病床前若有所思,虽然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个背影,但我们可以透过图片想象医生的心情,他对患者的逝世无能为力。这个背影给我们许多的思考,疾病的不可战胜、人类的无助、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无知等。图片中没有出现逝者的面容,甚至肌肤的暴露都减到最小,这是对生命的尊重。(www.xing528.com)

img128

图7-3 贺延光 摄 SARS病房组图(出自http://eie1213.student.gdcc.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53)

贺延光拍摄的照片不仅仅冲击了我们的视觉,更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引起了情感的共鸣。所以说,表面上的视觉冲击只是眼球上的诱惑,内在的视觉冲击才是心灵上的撞击。虽然画面显得波澜不惊,但充满深刻的思想性,画面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在无声的镜头语言中流淌着,这样的视觉冲击力必然让读者产生内心的震撼。贺延光的照片没有广角畸变,没有特别的构图,但是它的内在感情价值足以征服我们每一个读者。

(三)光线与构图

强烈的光线反差、明暗对比、色彩的渲染以及特殊的构图,都能进一步强化视觉冲击力。光线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在摄影棚摄影中,单调的人物甚至要直接依靠光线的搭配来塑造形象。光线会影响图片的色彩和影调,影响线条和形态,甚至影响表达的意境,有的摄影师偏爱逆光,就是因为逆光可以塑造人物的轮廓,给人朦胧的美感。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线条的流畅与节奏感、影调的明快与凝重、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等,这些形式的美感,都是加强新闻照片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人的眼睛对于那些新颖夸张的东西有着天生的“喜爱”,因此摄影师应该熟练的运用光线和构图的技巧,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拍摄。

如图7-4《冬日花絮》,就很好地利用了光影的效果,表现了人物健硕而黝亮的肌肉

摄影师用光无非是把表现现场气氛的光线记录下来,把我们眼睛看见的光线写在胶片上。但遗憾的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眼睛所看见的美丽景象并不能完全地被照相机记录下来,没有什么镜头比我们的眼睛更优秀。我们摄影师能做的还有构图,在取景器中去掉无用的信息。耐人寻味的构图有助于提高图片的观赏性,如图7-5所示。

三、纪实性

新闻图片中的人、事、物、时间都是客观实际的反映,不能违背客观事实,为使画面“理想化”,而对新闻照片中的人、事、物、时间、地点做这样或那样的变动,这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乃至失去新闻的真实性,出现假照片。

新闻摄影原本就不同于艺术摄影或广告摄影,即便我们为了夺人眼球而要保证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但由于新闻事件本身所带来的震撼力,真实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忽略真实,甚至无视真实,是对新闻价值的巨大戕害,是不符合新闻摄影的规范的。

照相机就像人的眼睛,甚至具有人眼所不具备的捕捉瞬间画面的能力,能记录我们所无法观察到的细节或片段,这种强大的功能延伸了人类的视觉,使我们可以享受更多的微观世界。然而,一旦人主观介入这种过程,并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进行有导向性的选择或修改画面,那么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将是不可估量的。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更是新闻摄影的第一要务。新闻摄影的纪实性是亘古不变的价值标准,具体表现为:拍摄的新闻事实客观真实;拍摄的新闻事实反映事物的本质;拍摄的手法自然真实,切忌弄虚作假、导演设计;拍摄的态度应客观公正,尊重客观事实,不掺杂个人喜好和情感;后期制作中不修改内容,调整仅限于曝光、剪裁等形式上的微调。

img129

图7-4 卢君晨 摄 冬日花絮

img130

图7-5 卢君晨 摄 冬日花絮

有的时候新闻图片并不一定需要曝光准确,即使比较昏暗,只要是记录了真实的情况,同样是好照片。如图7-6所示,场景昏暗,侧边漆黑,但真实反映了环境的简陋,衬托出少年的艰难。

img131

图7-6 卢君晨 摄 烤火的少年,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冬衣穿

四、图片的文字说明

长久以来,在对新闻摄影的认识上,存在一种普遍的观点,那就是“新闻摄影就是用图片报道新闻”,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它忽略了新闻图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说明。就好像一篇写得很好的文章,洋洋洒洒,但是没有标题,始终给人隔靴搔痒之感,无法彻底理解作者的意图。

新闻图片通过照片的形象反映表现新闻事实,但由于时空的限制,毕竟只能表现某个场景或片段,至于前因后果,或影响意义等隐藏在事实背后等更重要的东西,则需要图片说明来“画龙点睛”。所以图片和文字说明是两个不可分离的要素,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了新闻摄影这一独特的报道方式。

新闻图片说明要能揭示图片的意义,或者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也可以渲染一种情绪,进一步感染读者,不能仅仅是重复图片的新闻信息;同时要强调图片中有趣但又有可能被读者忽视的细节,补充没有在图片中出现又值得一提的信息;图片要标明作者或者供图单位;独立新闻图片要有标题。

所以新闻图片的文字说明是和新闻一样重要的内容。

现代传媒的发展对摄影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摄影记者如果只能拍照,而不擅长写文字说明,那是不称职。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一架直升机只能挤进去一个记者,摄影记者必须单独完成采访任务,既要拍摄,又要采访,还要自己独立写稿子,所以现代的摄影记者往往是能写能拍的全才。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新闻摄影的任务,写出有质量的稿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