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摄影实务:助推网络传播

新闻摄影实务:助推网络传播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片传统的配角地位开始改变,它逐渐走向了新闻传播的前沿。所以新闻摄影既要注意新闻价值,同样也要兼顾图片效果,用真实有力的作品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柯师傅今年36岁,两个孩子正在上小学,妻子在家待业。

新闻摄影实务:助推网络传播

第三节 新闻摄影与网络传播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纸质媒体受到了网络媒体的巨大冲击,许多报纸都依托门户网站推出电子报,新闻摄影就是在这样的网络大潮下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一、图片报道地位上升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进入了一个所谓的“读图时代”。有机构对受众的阅读习惯进行了调查,现代人已经对长篇大论的文字感到了厌倦,觉得不过瘾,需要有冲击力的图片不断刺激他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图片传统的配角地位开始改变,它逐渐走向了新闻传播的前沿。在今天,一张新闻图片在极短的时间里便可以通过网络传遍世界,以其丰富的表现力以及极强的说服力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这是文字信息很难做到的。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图片了解新闻事件,不受文字传播的语言限制。如此快捷的速度,加上照片强劲的视觉冲击力,使得新闻图片在网络世界成为新闻编辑以及记者的宠儿。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摄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传统媒体为了挑战网络媒体的冲击,开始转型设立图片编辑体系。以前由文字编辑代劳处理图片,现在,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图片总监开始真正与文编体系、美编体系实现了“三权分立”,可见图片在目前新闻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二、网络是新闻摄影的新舞台

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的版面是有限的,对图片的使用非常谨慎。为了节约成本,除了头版照片和少数重要照片外,其他许多的照片都是黑白的,影响了图片的表现力。有的报纸印刷质量一般,使图片效果大打折扣;有的摄影记者辛辛苦苦拍回来的照片,最后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刊登,令人沮丧。

网络的出现大大弥补了传统媒体的这一缺点,它为新闻媒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来发布、存储信息。超链接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媒体不再为版面问题而发愁,它可以让媒体拥有无限的空间来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新闻图片,特别是一些组照将会以它们强烈的现场感、时效性以及完整性成为新媒体关注的焦点。

当然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也可能导致泥沙俱下,使一些质量不高、素质较低、哗众取宠的照片甚嚣尘上,成为观众点击的焦点;而一些有思想深度的图片却可能因为过于沉闷而被淹没在茫茫的信息中。所以新闻摄影既要注意新闻价值,同样也要兼顾图片效果,用真实有力的作品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三、全民新闻时代的到来

虽然一些媒体在不断增加专业摄影记者和签约摄影师的数量,但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像普通影像拍摄者、监视系统和网民那样无处不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闻图片报道采用DV截图、监视器截图,这使得新闻图片的来源渠道大大增加。

数码相机和网络的普及对新闻摄影无疑是个福音,它增强了新闻的机动性、时效性,扩大了图片的来源。以往的报纸和图片社基本上都只刊载职业摄影师的作品。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了,老百姓步入摄影大门这个“高门槛”轻而易举。因此,新闻图片采集过程的平民化使新闻摄影具有空前的大众参与性,同时它也为行业新闻摄影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美国朱庇特调查公司的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有6亿人使用带照相功能的手机。面对如此庞大的非专业化但无所不在的业余摄影大军,越来越多的报纸已经将市民拍摄的影像纳入自己的传播渠道中。只要你有相机,甚至是有拍照功能的手机,那么你就可以向媒体提供图片,你就可以被称为一名业余新闻摄影记者。突发性的新闻事件发生时,摄影记者需要一定的时间赶往现场,而就在这段时间内,往往有重大的变故发生,在现场的目击者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第一时间用自己的手机、相机把第一现场记录下来,这样的照片经常被媒体采用。比如一场火灾发生了,当摄影记者赶到时,已经只剩下废墟了,而目击者拍摄的图片尽管画质不尽如人意或者曝光不准确,但这都无伤大雅,浓烟滚滚的现场照片成为新闻现场最重要的第一手报道资料。

用手机拍照得到正式纸媒出版物的认可,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发生连环恐怖袭击,造成多人死亡。9日,世界上最著名的两家报纸《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头版采用的关于伦敦爆炸案的照片,就是用手机拍摄的。在爆炸事件发生之后,大量的手机图片就从四面八方传到各个媒体。BBC的网站和卫报的网站设立了专门的目击者照片区,最早的图片甚至在爆炸案发生一两个小时后就出现了。此后,BBC几乎每天都能够收到由公众拍摄的大约30段录像短片和超过300封电子邮件,而平均每封邮件包含着三张图片。同时,电视上的新闻频道,每半个小时就会播出关于爆炸事件的由手机拍摄的照片。

除了手机拍摄的现场图片可以被采纳外,其他具有新闻价值的图片都有可能成为新闻摄影的图片,比如视频截图。下面请看《楚天时报》2011年2月28日的这则新闻:

您认识这名盗车嫌疑男子吗?

大冶市柯师傅一家谋生的面包车被他“开”走了。

img6

图2-1 钟冲 摄 盗车嫌疑人的视频截图

本报讯(记者钟冲)家住大冶金牛镇的柯师傅最近失业了,自己用以谋生的面包车凌晨失窃,他拿着印有盗车嫌疑人肖像的视频截图,跑遍金牛镇周边及武汉的江夏纸坊等地,一无所获。昨日,柯师傅求助本报,呼吁找到盗车嫌疑人,帮他找回面包车。(www.xing528.com)

2月18日7时许,家住大冶市金牛镇的柯师傅起床,发现停在家门口的面包车不翼而飞。他赶紧报警,民警做了详细笔录。

柯师傅今年36岁,两个孩子正在上小学,妻子在家待业。“一家子人等着养活,这辆车值几万(元),也不是个小数目。”他说道。

民警调阅相关路口监控摄像头视频,在一个治安卡口的监控视频中发现,2月18日凌晨3时55分,一名陌生男子开着柯师傅的面包车,超速行驶通过高河治安卡口,行驶方向为武汉。一辆无牌现代轿车紧随行驶,而且同样超速行驶。

视频资料中出现了盗车嫌疑人的肖像,也让柯师傅悬着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感觉找回面包车的信心大增。拿到视频资料后,柯师傅将其截图,并将出现盗车嫌疑人肖像的图片打印出来。

柯师傅拿着盗车嫌疑人的照片四处寻找,他经常在金牛镇及周边乡镇转悠,希望能找到自己的车或者是盗车嫌疑人。因为车辆开往武汉方向,他还经常去邻近的武汉市江夏区纸坊等地寻找,一找就是一天,但始终一无所获。

昨日下午,记者与大冶金牛派出所民警取得联系,确认情况属实,柯师傅提供的监控视频截图准确,车内男子确实是盗车嫌疑人,欢迎广大读者提供相关线索,并与吴警官或是本报新闻热线联系。

这则新闻类似于寻物启事,没有记者可以在现场拍到盗车嫌疑人,而监控录像则提供了重大线索,它的视频截图可以当做新闻图片使用。

四、新闻摄影与网络图片库

在国内,网络的发展促使中国新闻摄影做出新的变革。2000年5月,国内第一家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图片库CFP(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China Foto Press)成立,这是中国新闻摄影第一次“触网”。随后一大批图片社相继成立。大家在看报纸杂志的时候可以留意,图片下面常常会有一行小字,“CFP图”,“东方IC图”。CFP覆盖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并与腾讯公司、《体育画报》、《瞭望东方周刊》,《南都周刊》等知名媒体合作。有3000多名签约摄影师为图片社供稿,这些摄影师分布在全国各地,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图片社就可以马上采用当地签约摄影师拍摄的即时图片。

东方IC(ImagineChina)也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网络图片社,大体上与CFP类似,值得一提的是东方IC与马格南图片社开展了合作,这使得中国的图片社能够从国际一流的图片社学习到宝贵的经验,也促进了中外新闻图片的交流与共享。

CFP和东方IC都才成立十年,它们都是具有官方新闻发布资质的图片平台,并依托各大门户网站,整合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源,提供新闻照片给报社、杂志、网站、手机媒体、出版社。同时其团队也面向广告公司、商业企业,向这些客户提供摄影服务。图片已经具有了多重属性,它既是一种产品,也是一种服务,图片社的业务覆盖了从专业到大众、从低端到高端、从新闻到创意、从国内到国外的整个图片行业领域。其他比较有影响力的图片库GettyImage、全景图片库、时代图片,他们更多的是涉足广告设计和创意图片,我们就不多做介绍了,喜欢图像后期处理技术的同学不妨收藏一下这些图片库的素材

在图片的交易方面,客户只需在图片社上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方便地购买自己需要的图片。这是网络时代图片传播的一种全新方式。根据图片精度的不同,下载数量不同、价格也不同,客户可以通过支付宝、网上银行和汇款等方式购买图片。

网络把摄影图片从以往的固定而狭窄的传播区域拓展到全世界的范围。以往的摄影图片只能发表在报纸或杂志上,而报纸杂志的地域性限制了图片的传播。现在足不出户,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的图片,通过Picasa、Flickr、Photobucket这样一些网络相册,世界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用户可以上传图片,建立分类相册,设定相册隐私权限,也可以观看、评论其他人的相册与照片,有些相册还支持照片外链,这更加扩大了图片的传播范围,用户在其他网站、社区、讨论区也能够分享这些照片。

Flickr网络相册2004年2月正式发布,现在它已经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网络相册了,每分钟就有3000张图片上传。摄影工具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只掌握在某些传统的精英阶层手中,影像的表达有了更多的可能。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数码照相机?

2.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新闻摄影有哪些影响?

3.网络媒介的发展对新闻摄影有哪些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