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摄影实务:视觉文化探索

新闻摄影实务:视觉文化探索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视觉文化中的新闻摄影视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与文化原因。另外,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视觉文化的到来提供了工具性基础。新闻摄影报道是一种组合了图像和文字的综合报道形式,新闻摄影报道的载体既有令人眼见为实的新闻摄影形象,又有可用来进行综合、概括和推理,交代故事逻辑关系的新闻背景的文字,图文相得益彰,既生动有趣,又令人信服。

新闻摄影实务:视觉文化探索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中的新闻摄影

视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与文化原因。

首先,人们接受和欣赏图像的成本较低,图像适合大量的复制和传播。图片相比于文字,信息量更大,现场真实感强,具有视觉冲击力,能给人带来不需要思考和理解的瞬间快感。数码影像技术的出现,让图像的制造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方便。以大众可以接受的低廉的价格,数码相机摄像机成为日常生活的消费品,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手中的数码影像机器,享受以前专业摄像师的权利。我们用影像记录着普通生活的每一天。互联网成为传播这些图像文本的最广泛的媒介,你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地把你的照片或者其他图片传送给你的亲朋好友,或者其他观者。作为图像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个体不再受到专业技术和昂贵的费用的限制,作为接收者,可以看到更多你想看的图片,在传播过程中,图像提供给大众的正是这种行为上的快感。

另外,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视觉文化的到来提供了工具性基础。在工业社会里,报刊、书籍构成了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实体,语言文字比图像占有更广泛的受众;随着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信息社会的逐步建立,大众媒介开始倾向于选择以图像为主的大众传播技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由数字信息个人化转向了计算机网络化,也称为个人信息社会化,或“信息网络化”,信息网络构筑了张扬视觉文化的媒体平台。

再次,消费型社会的商业需求成为图片大量传播的动力。我们消费的各类商品,不仅包括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还包括商品的物质形象蕴涵的所有信息和商品符号形象的文化意义。电视、广告、网络等大众媒介将商品形象等消费符号大量复制,并在媒介可以延伸到的任何地方广泛传播,由此形成的图像占据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视觉形象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文化现象,即便是报纸这样在今天依旧强劲的典型传统媒体也很难避开它的攻势,且不说各个报纸纷纷开辟图片版,细心的受众稍微留意就会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报纸被“浓眉大眼”所替代。所谓“浓眉”即指新闻制作的大标题倾向,“大眼”指新闻的文字内容常常被具体的几幅大型图片所替代。这样的报纸版式制作正好迎合了当代文化的视觉倾向。究其原因,与其说是为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吸引受众,还不如说是为了迎合快餐年代人们对于文字阅读越来越少的耐心。

美国学者W.J.T.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文中指出:“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1]图片的崛起改造着文字塑造的经典世界,冲击着文化的旧有阵地,造就了沉迷于电视、动漫网游和flash的“读图一代”。

可以说,文化的主流话语由文字的“话说”转向了媒介图像的“画说”。(www.xing528.com)

新闻摄影报道是一种组合了图像和文字的综合报道形式,新闻摄影报道的载体既有令人眼见为实的新闻摄影形象,又有可用来进行综合、概括和推理,交代故事逻辑关系的新闻背景的文字,图文相得益彰,既生动有趣,又令人信服。

传统纸质媒体用图片来代替文字,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这种类型的新闻就称为视觉新闻,它已经成为报业一种崭新的新闻报道和编排方式。所谓视觉新闻就是根据人们的视觉习惯,利用图文强化配置的方式,对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新闻题材,用大幅照片进行表层简化,以消解深度,从而对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的一种新闻报道和编排方式。视觉新闻根据其加工新闻的方式,可以分为新闻图片加强处理和专版视觉新闻两种形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报纸上经常采用的是前者,后者的出现频率稍微少些。

所谓新闻图片的强化处理,是针对“文字为主、图片为辅”这一传统的新闻报纸编排方法来说的。在技术性的影像传播时代,报纸的生存空间受到大量泛滥图片和影像媒介的挤压。“图文并重”逐渐成为报业新闻人士的共识。报纸开始出现“杂志式封面”,主要特征就是:选择一幅当天最为人关注事件的照片,用第一版的大版面刊发,并配以特大号的标题,详细内容则转入第二版。

除了封面式的新闻图片外,视觉新闻专版会拿出更多的版面来刊登新闻图片,一般是1—2个版面,它们的名字繁多,有的称为“摄影报道”,如《南方日报》;有的称为《新闻聚焦》、《图片报道》,如《北京青年报》;有的直接称为《视觉新闻》、《视点》。有的以一幅大照片和分别配以多幅辅助照片,以简短的文字说明,或采取连环画的形式述说新闻故事。如《楚天都市报》2006年3月21日32版的新闻现场,全版四条新闻,配以六幅照片,其中《世贸大厦昨唱半天“空城计”》一则新闻,配置了一大一小两幅照片,将大厦业主与物业公司管理的矛盾现场展示出来。类似报道,视觉冲击力比较强,传播效果有时候比洋洋洒洒的文字描述要好得多。

视觉新闻中的文字,早已不是高高在上,占据主要版面的报道手段,它只起到解释和说明的作用。文字必须简明扼要地介绍图片内容,交代背景、心理活动、发展、原因等非视觉信息,以图文结合、相得益彰的方式增强传播效果。

视觉文化下的新闻摄影,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大众审美的低俗化和娱乐化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新闻摄影的健康机体,使小报记者沦为搜索明星轶事哗众取宠的狗仔;使媒体这个公共平台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而这种图片往往却能获得极高的“收视率”。面对这种趋势,新闻摄影需要秉持新闻报道的职业伦理和宗旨,拒绝低俗媚俗,把媒体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要紧抓时代潮流,不断改进新闻摄影的形式和主题,以真实的内容、高超的技巧和创新的主题打动观众,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