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与纪实摄影:拍摄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强调瞬间形象摄取

新闻与纪实摄影:拍摄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强调瞬间形象摄取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只能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从而和沿袭文字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模糊时间概念划清了界限。二是强调新闻摄影的价值取向是“瞬间形象摄取”。三是明确指出,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新闻摄影报道的新闻事实,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这种反差佐证了新闻摄影的局限性。

新闻与纪实摄影:拍摄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强调瞬间形象摄取

一、新闻摄影的定义

探寻新闻摄影的定义,经历了长久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条件和价值取向,对新闻摄影的本质特征做出各自的判断和评估。1990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组织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编委们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当代的世界潮流,对新闻摄影做出如下概括:

“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立体审视新闻摄影的定义,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弥补与修正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闻摄影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对新闻摄影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均有指导意义。

一是在时间概念上作了规范。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只能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从而和沿袭文字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模糊时间概念划清了界限。同时,“正在发生”的时间概念,还规范了新闻照片文字说明中的时间三步采基本步法,必须是具体的年、月、日,重要的突发新闻还要细致到几时几分。

二是强调新闻摄影的价值取向是“瞬间形象摄取”。这点既区别于过去的电影新闻,也有别于当今的电视新闻,并由此推出:既然是瞬间形象的摄取,只能依靠抓拍技巧。

三是明确指出,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用可视形象传播新闻的新闻照片,不可能把发生新闻的具体时间、地点、相关人物姓名、新闻背景及结果形象地告诉读者。因此,文字说明更成为新闻照片传递新闻信息不可缺少的元素。新闻摄影的优势是用形象说话,它很难传播某些缺乏形象的、抽象的新闻信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让新闻摄影扬短避长,执行无法完成的任务,因而照片形象软弱无力,抽象化、概念化,缺乏可视性,只好完全依靠文字说明完成传播使命,照片形象便成为文字说明多余的附加物。为了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充分体现新闻摄影用形象说话的特色,将新闻照片文字说明定位于辅助性质,是实事求是的。

二、新闻摄影的属性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为手段,记录、传播形象新闻的形式,其本质属性是向社会报道新闻,新闻摄影学是新闻的一个分支;一部分新闻照片,在传递形象新闻的同时,由于其特殊的视觉形象冲击力,也派生出相应的艺术欣赏价值,但它不能改变新闻摄影的本质属性(图1-1、图1-2)。

图1-1 叙利亚战争 雷米·奥奇力克 摄

图1-2 信号 约翰·斯坦梅耶 摄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其本质属性是完全相左的两个学科。它们的历史使命不同,摄影记者与摄影家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不同,作品的社会功能也不同。因此,新闻摄影姓“新”。其本质属性可以概括为:一是新闻价值,二是形象价值(图1-3)。

所谓新闻价值,是所有新闻品种、载体必须具备的共性,也是新闻摄影的第一追求。新闻摄影报道的新闻事实,必须具备新闻价值。没有这种价值的照片,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照片,也就不存在新闻传播价值。一个新闻事实被报道之前,新闻价值体现在记者、编辑对这个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衡量和判断中;在它被传播报道后,新闻价值则体现于受众对其的反映,尤其是评价中,因此新闻价值又被认为是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社会功能。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只能实事求是地把握它、认知它,不能凭主观愿望褒贬。

所谓形象价值,是新闻摄影以新闻价值为前提的另一种追求——瞬间形象。

瞬间是时间的分解,时间是瞬间的集合。新闻摄影摄取一个个有新闻价值的“瞬间”形象,把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形象变成永恒的新闻照片。每个瞬间形象既是该新闻发生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又各有价值和意趣。不同人的思维观念,对瞬间的选择、评价有不同的标准,而真正代表、提示某一新闻事实最本质、最具个性特点的瞬间,可能只闪电般出现一次(图1-4)。这就是新闻摄影家概括的“决定性瞬间”。

图1-3 菲律宾台风 菲利普·洛佩兹 摄

图1-4 枪毙越共 埃迪·亚当斯 摄

中国新闻摄影理论奠基人蒋齐生(1917—1998),早在1960年便把这种瞬间称作“典型瞬间”。他指出:“通过瞬间形象表现新闻主题、内容和意义,表现新闻中人的性格,为他们传神,这种瞬间形象就必须是有概括意义的典型瞬间形象。”“抓不住这种典型瞬间,照片就平淡无奇,无论报道的新闻事实多么重要,没有吸引人的典型瞬间,一切都是空话。”

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二者的分量并不总成正比。有些新闻事实(如一些经济增长数据)尽管新闻价值很高,由于其比较抽象,缺乏外在具象,很难产生相应的形象价值。这种反差佐证了新闻摄影的局限性。新闻摄影报道对象必须是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形象价值。摄影报道的新闻价值以其形象价值为依托、为载体;反过来,形象价值以其生动的魅力,强化新闻价值。

三、新闻摄影的功能

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传播形象信息(www.xing528.com)

用瞬间形象传播信息,是新闻摄影基本的、区别于其他新闻形式的功能,在其所有功能中发挥统领和穿针引线的作用。这种“一图胜千言”的传播效果,能够打破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程度高低的界限,是一种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也是新闻摄影的最大优势(图1-5)。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传播使得新闻摄影传播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样化的形式。

(二)记录可视历史

记录、研究、展示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几千年来主要依靠抽象的文字记载。摄影术的发明,新闻摄影的问世,人们了解历史和研究历史有了可视的形象资料。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攻克柏林》《国旗插在硫磺岛上》(图1-6)、《开国大典》等,都是新闻摄影记录历史的经典之作。

图1-5 士兵的葬礼 安德里亚·布鲁斯 摄

图1-6 国旗插在硫磺岛上 乔·罗森塔尔 摄

(三)引导舆论与宣传教育

新闻摄影以其形象纪实性、可信性成为引导舆论的锐利武器。揭露违法、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对官僚主义以及种种不良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群众心声,新闻摄影比起抽象的文字表达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杨小兵于1996年拍摄的《上学》(图1-7),读者几乎不用看文字说明,就能从人物形象和反常的环境设施中,领略新闻事实和报道的主题思想:小学生踩着钢丝如履薄冰上学的险境,实在是对当地政府官僚主义的有力批判。新闻摄影舆论监督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有的体现媒体和摄影记者的自觉行为,有的则是在传播过程中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氛围、政治斗争氛围相吻合,迸发出特殊的社会效果。《逃避美国凝固汽油弹的孩子们》(图1-8)便是典型一例。越战时的1972年6月8日,在距西贡(今胡志明市)25英里的一个北越军队占领的地区状庞,南越与北越的步兵已经对峙了三天。南越的空军前往支援,飞机超低空盘旋在一号公路上,这时正逢一群南越士兵、妇女和儿童集结在路旁。战机不分青红皂白地俯冲下来,向他们的同胞投下了凝固的汽油炸弹。照片上那个小姑娘,不得不扒掉身上燃烧的衣裳,疯狂地边奔跑边痛苦地呐喊。这幅逼真揭露战争残酷性的新闻照片,引起社会轰动,深深打动了早已厌恶那场劳民伤财战争的美国人,他们呼吁美国政府,尽早结束战争。据说,将这幅照片刊登在《纽约时报》头版的那位编辑后来确信:可能是这一决定,使越南战争缩短了6个月。这张照片1973年获美国普利策新闻照片奖,并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中被评为1972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图1-7 上学 杨小兵 摄

图1-8 逃避美国凝固汽油弹的孩子们 尼克·厄特 摄

四、新闻摄影不同发展时期呈现的不同特点

摄影自19世纪40年代进入大众传媒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一种强大而独特的信息载体。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主要受技术因素的制约,报道摄影处在简单记录时期,这个时期的摄影,在画面结构上,是静态的图像,人物形象僵硬、呆板,少有动作感;在信息交代上,也比较单纯甚至单一;在功能上,主要表现为对新闻事实的形象印证,是相应文章的配图。

图1-9 贝亚德街的寄宿者 雅各布·里斯 摄

图1-10 南加利福尼亚的十岁女纺织工 刘易斯·海因 摄

20世纪初,随着小型相机的出现,摄影师开始追求生动的新闻形象和逼真的新闻现场感。

但是,新闻摄影仍然缺少必要的评价性。不过这种局面很快就被改变了,摄影在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摄影师手中变成了评价和诠释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手段,这也是新闻摄影确立其独立性、摆脱作为文字附庸身份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在像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1849—1914)和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1874—1940)等具有社会改革意识的摄影师手中,摄影成了社会改革的直接推动力。作为《纽约先驱论坛报》和美联社“公安”记者,雅各布·里斯对纽约贫寒移民悲惨的生活震惊不已,从1888年开始,他撰文揭露纽约曼哈顿下东区摩尔布里街附近的贫民窟和拥挤的分租公寓的状况(图1-9),次年《另一半人是怎样生活的:对纽约下等房客的研究》一书出版,其中的43张照片复制品“空前直率地呈现了穷人和移民的世界”。刘易斯·海因从1908年开始到1917年,深入到美国各地的矿山、磨坊、纺织厂、罐头厂、田间和城乡街头,拍摄了大量反映使用童工的恶劣现象的照片(图1-10)。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在公众中引起了极大愤慨,直接促成了“禁止使用童工法”的通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强调报道摄影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创造性的观点非常流行,报道摄影无论在构图形式、述事方式、编辑方式、设计方式上,都出现了全新的面貌。比如,构图中的开放式构图、述事方式中的图片故事、编辑方式中的图文一体化理论、设计方式中的报纸杂志化,等等。新闻摄影一度成为报刊最重要的传播手段。

但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由于电视的冲击,新闻摄影低迷了很长一段时间。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报道摄影开始收复失地,而收复失地的资本表现在两个方面:1.彩色化。以1982年9月创刊的《今日美国》为代表,报纸为了适应美国人越来越快速的生活方式,加上广告商的推动,开始采用大数量、大篇幅的彩色照片报道新闻。这家报纸很快达到了160万份的发行量,读者达到了500万人次/天。2.数码化。数码化不仅使摄影记者从暗房中解放出来,能够走到编辑部与各个环节的编辑们一起工作,而且它正在改变着摄影的地位。在纽约《新闻报》,摄影记者的办公区在整个报社的中心位置,其他工作围绕着摄影部的工作做出安排。摄影的数码化表现在3个技术层面上:靠数码相机获取数码图片、靠互联网传输图片、以数据库储存和检索图片。对报纸而言,数码化带来的最为重要的革命是保证了新闻图片的时效性

另外,数码技术还使报刊扩大了它们的展示空间。在美国,大多数报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它们的网站上,新闻摄影出现了一种新的面貌。这是一种被称作幻灯演示(Slide Show)的多媒体形式,伴随着声音,图片可以一张张演示。报社还为自己的摄影记者制作这样的幻灯演示个人作品集,点击链接,不仅有画面还有现场声音,或者有记者旁白,甚至音乐,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比如我们打开《新闻报》的网站www.newsday.com,就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新闻摄影栏目:今日图片、体育图片专题,娱乐图片专题,本地图片专题,金球奖电影节的图片特别报道,最后还有一个多媒体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