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与纪实摄影:再现与表现

新闻与纪实摄影:再现与表现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摄影再现与表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所以在新闻摄影中常作为主要的用光方式。散射光条件下的被摄物无论是立体感、轮廓特征,还是色彩还原等,都不如直射光线所形成的鲜明强烈的光影效果,易形成较为平淡的气氛。特写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抓住一个“特”字,要表现人物的特殊神态、质感,表现物体特殊的纹理、质地,细致入微地表现被摄体。

新闻与纪实摄影:再现与表现

新闻摄影再现与表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新闻摄影的光线表现

新闻摄影中,在有时间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较为讲究摄影用光,以达到使画面更美观、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光影效果。新闻摄影用光,通常有顺光、前侧光、全侧光、后侧光、逆光、顶光、散射光、综合用光等种类,各有不同的光影效果。

(一)顺光

又叫正面光。光线正面照射被摄体,景物亮度大。从造型效果看,光线照度均匀,景物色彩还原较好。但正面光照射的画面缺少立体感,反差不突出,画面的质感和立体感依赖于被摄体本身(图2-10)。正面光不是理想的拍摄光线。为了纠正光影效果,常用3种方法。一是加用前景,利用大气透视效果,越近景物越深暗、远则浅淡的透视现象。加用前景后,增加了景物的明暗对比,使景物的反差和立体空间效果均得以体现。二是利用被摄景物自身具有的线条,利用线条透视的原理来加深纵深感。三是选择色彩对比强烈的景物使影像富有变化,以调整顺光造成的平淡的影调效果。

图2-10 美洲杯帆船赛 埃兹拉·肖 摄

(二)前侧光

介于顺光与侧光之间的一种照明光线。其中,当光线同相机拍摄方向成45°角时,又被称为伦勃朗式用光法,在拍摄人像时,人像一侧面颊受光,另一侧面颊上形成一块三角形的明亮部分,使人物脸部明暗区分明显,有较强的立体感表现。使用前测光能增加照片的质感,突出景物的纹理和产生的真实感。在前侧光照明下,加用适当的辅助光,可使画面具有影调层次丰富、轮廓线条清晰、明暗反差和谐的光影效果,比较符合人们正常的视觉习惯。所以在新闻摄影中常作为主要的用光方式(图2-11)。

(三)全侧光

光线射向同被摄方向成直角,景物半边明亮半边黑,容易形成阴阳脸,反差太大,也不是理想的摄影光线(图2-12)。如果遇到此类光线,可以加闪光灯作辅助光或加反光伞和反光板来调整光比,以得到较好的反差和影调对比。

(四)后侧光

又叫侧逆光、半逆光。光线从被摄体后侧射向被摄体。它的作用是能够在被摄对象一侧勾画出一条明亮的轮廓线条,使被摄对象与背景之间分开,突出主体,画面具有透亮晶莹的艺术效果,透视感极强。

图2-11 无题 理查德·埃夫登 摄

图2-12 伍迪·艾伦 欧文·佩恩 摄

(五)逆光

图2-13 海地地震

光线从景物背面射向被摄体,在被摄体轮廓边缘形成明亮的光环,使被摄体与背景隔离开来,所以逆光又叫隔离光(图2-13)。由于光的散射现象,逆光能加强被摄体与背景之间的纵深感,形成富有变化的影调层次和大气透视效果,有助于被摄体表面质感的表现,渲染所要表达的主体气氛,丰富和活跃画面的光影结构。采用逆光拍摄的照片,尤其是风景照片,画面中包含有水面时,极易产生闪烁的耀斑,可以丰富、活跃画面。如果拍摄的主体与背景未融合成一体时,应注意加用辅助光,或是相应增加曝光量,以避免剪影效果。同时,使用逆光摄影,影像颗粒易变粗,且极易产生灰雾,这是需要注意的。

(六)顶光

光线从被摄体顶上照射下来,在自然光中通常是指中午的太阳光。在顶光照射下,容易出现两个不好的效果。一是突出部分有高光,凹部暗影,效果不佳;二是强烈的直射光使物体显得很硬,影子短而黑、反差强、色彩硬,给人一种不协调、不优美的感觉。拍摄人像易出怪相,近拍时物体产生不协调的色调较为明显,因而在拍人物和中景、近景时最好不采用这种光线。但在拍摄大型场面、大型风光画面时,顶光下别有韵味和意境

(七)散射光

光线经过云层、薄雾或其他物体的过滤散射后所形成的光线,又称为软光。散射光较为柔和,没有明显的方向性,一般不能使被摄物产生明显的明暗反差。散射光条件下的被摄物无论是立体感、轮廓特征,还是色彩还原等,都不如直射光线所形成的鲜明强烈的光影效果,易形成较为平淡的气氛。一般情况下,散射光适合拍摄少男少女、儿童、花卉、静物等需要表现细腻的影调和光洁质感的题材,一般不用来拍摄风光或大型场面,以免光滑平淡而影响到光影效果,缺乏深度感。

二、拍摄点的选择

(一)拍摄距离的选择

拍摄距离的选择,实质上是景别的选择。由于表现意图的不同,对被摄体的取景范围也不同,画面结构也不同,这种不同画面透视变化和不同视觉效果,就用景别来表示。

1.远景

拍摄远距离景物的广阔场面叫远景。它包容的空间大,景物层次多,主题形象矮小,陪衬景物多。它能够在很大范围内全面地反映所发生的事件。远景着重于气势取胜,主要适合拍大自然山川气势、环境气氛、地形地貌特征等题材。在拍摄时要注意利用景物的线条,如山川江河的走向、山峦的起伏等来构图(图2-14)。

2.全景

能反映对象全貌的画面称为全景。如人的全身、建筑物的全貌等。它比远景的拍摄范围小,主体相对变大。全景适用于向读者说明事件全貌的题材,比如会场、车间、事件活动场所等(图2-15)。

3.中景

指拍摄对象全貌中的某一部分(图2-16)。对个人而言,往往是腰部以上的影像。它的主体比全景高大而突出,但气势明显减弱。在新闻摄影中,中景构图应用较多。它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取景时要选好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典型的部分和最能吸引人的典型情节。

4.近景

比中景更近的位置拍摄的画面称为近景,它包括的仅是被摄对象中最有代表性的局部。就人像而言,就是指人的胸部以上影像,通过人的肩和手的动作、面部神态等传达信息,主体在画面上鲜明突出,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图2-17)。我国传统画论中有“近取其神”的说法,也是近景构图的特点,它适用于新闻人物现场肖像、文物、产品等题材。

图2-14 海啸的愤怒 手冢香织(日本) 摄(www.xing528.com)

图2-15 派拉达山的金矿 萨尔加多 摄

图2-16 中国的煤炭依赖 凯文·富瑞尔 摄

图2-17 俄罗斯街头拳击1 亚力山大·塔兰 摄

5.特写

在极近的距离拍摄被摄体的某一部位称特写。对于人物而言就是头像。它利用镜头的高解像力来细致表现人物的脸部表情、特征及物体的细微层次(图2-18)。画面清晰度高,要表现的地方鲜明突出,可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印象。特写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抓住一个“特”字,要表现人物的特殊神态、质感,表现物体特殊的纹理、质地,细致入微地表现被摄体。

图2-18 俄罗斯街头拳击2 亚力山大·塔兰 摄

(二)拍摄方向的选择

是指为寻找最能体现主体特征、最能表现主体与环境关系的拍摄位置。通常分为4个基本方向。

1.正面拍摄

可以表现出被摄事件的全貌,以及正面特征和对称结构,能给人一种庄重、严肃和稳定的感觉。拍摄人物用正面方向,能使人产生亲切感,缩短读者和画面对象的距离,特别是动态画面,正面拍摄易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其缺点是画面缺少透视感和形象的形态变化。正面拍摄多用于表现静态,不宜表现具有方向性和动作速度的对象(图2-19)。

2.斜侧面拍摄

较为普通的是在侧面30°~60°的位置。其优点是既能表现出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又能表现出它的侧面感,使被摄体产生方向性的透视感。尤其是在45°角拍摄,其动感和纵深感更为强烈。采用斜侧面拍人物,容易处理主体与陪体,造成人物一正一反,以反衬正,突出主要人物的效果(图2-20)。

图2-19 年轻的新娘1 斯蒂芬妮·辛克莱 摄

3.侧面拍摄

适于表现被摄对象的侧面特征和外形轮廓,尤其是有利于突出动体的形态轮廓线。在动态摄影中用侧面方向拍人物交流,能同时把新闻人物双方的表情、动作等在同一画面中表现出来。

图2-20 年轻的新娘2 斯蒂芬妮·辛克莱 摄

4.背面拍摄

多用于表现人物的一些心理活动或与背景的关系上。它需要抓住人物背部的一些特殊动作姿态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使画面显得含蓄,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图2-21)。

图2-21 狙击 雷米·奥奇力克 摄

图2-22 贝鲁特年轻人开车经过黎巴嫩南部废区 斯潘塞·布莱特 摄

(三)拍摄高度的选择

从高度考虑,主要分为平视、俯视、仰视拍摄3种,角度不同,造型效果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1.平视拍摄

平视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表现主体平稳、朴素,是运用最广泛的拍摄方法。平视拍摄应注意镜头要对准被摄体的中部才能产生正常的透视,在较为开阔的场所拍摄时注意处理地平线(图2-22)。

2.俯视拍摄

是站在高处往下拍摄,使有限的画面容纳更多的景物,显得宽广而深远。所以俯视拍摄适合表现大场面,地面上的远近景物、环境特征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渲染,画面的空间感较强(图2-23)。俯视拍摄人物一般均带有较浓厚的感情色彩。俯拍镜头可以使人显得更渺小,给人一种压迫感。

图2-23 纽约街头一角 戴维·布托威 摄

3.仰视拍摄

由下往上拍能突出景物的高度,表现主体物的庄严、高大。拍摄一些跳跃动作,能给人以更高的腾空感觉(图2-24)。用于拍摄人物,能渲染人物的精神面貌。仰拍还可利用天空为背景来简洁画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