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雕塑:一场兴起的文化盛宴

中国城市雕塑:一场兴起的文化盛宴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城市雕塑作品无论是设计目的、创作风格还是创作者、纪念主题都不能将之纳入中国城市雕塑范畴之中,只能看作是西方殖民者将西方城市雕塑在中国土地上的简单移植。可以说,封建城市闭关自守的格局打破为城市雕塑在中国的兴起提供了地域上的可能性。

中国城市雕塑:一场兴起的文化盛宴

第二节 中国城市雕塑的兴起

随着清末腐朽政治的衰落,鸦片战争的炮火彻底打破了中国王权政治的权威。西方意识形态不可逆转地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租借地”、开放口岸的争夺,西方侵略者在中华土地上开始了一轮城市建设时期。就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的上海而言(图2.2.1),西方殖民者兴建了诸如《巴夏礼铜像》(图2.2.2)、《卜罗德铜像》、《赫德铜像》(图2.2.3)以及《马嘉礼纪念碑》(图2.2.4)、《伊尔底司纪念碑》(图2.2.5)等纪念性雕塑及一些建筑装饰雕塑。具体情况如下:1901年(清光绪27年),德商培高洋行设计的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今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外滩落成。设计者在其入口门廊两旁安放了一对青铜人物坐像,在其正面壁柱装饰有人面浮雕,这应该是我国具有现代城市雕塑意味的建筑装饰雕塑早期作品之一。1911年(清宣统二年),法租界公董局为纪念在上海上空作飞翔表演而失事丧生的法国飞行员环龙,于上海顾家宅公园(俗称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内建立环龙碑(图2.2.6),碑上置有环龙的青铜头像,碑面刻有“君为在中国第一次飞行家,奋勇死义,实增法国光荣”字样。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中英官商合办在上海外滩江北海关署对马路的江边绿地建立《赫德铜像》,以纪念他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达48年之久。北碑刻有健步在地球上的男子,象征其在中国创办新式邮政,南碑刻举灯女子面向大海,表示其在职期间主持建设沿海灯塔。这些城市雕塑作品无论是设计目的、创作风格还是创作者、纪念主题都不能将之纳入中国城市雕塑范畴之中,只能看作是西方殖民者将西方城市雕塑在中国土地上的简单移植。从另一方面看,由于西方城市意识的侵入,中国城市规划打破了原有的封建机制下的封闭形态,开始接纳西方现代社会的城市因素。现代交通、洋行、公园及其他公共设施已经渐渐成为国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封建城市闭关自守的格局打破为城市雕塑在中国的兴起提供了地域上的可能性。

img56

图2.2.1 华人公园1890年,西式公园为国人所接纳说明了西方城市文明开始移植到中国。图片出处:钱宗灏等著《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

img57

图2.2.2 巴夏礼铜像。图片出处:钱宗灏等著《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

img58

图2.2.3 赫德铜像。图片出处:钱宗灏等著《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

img59

图2.2.4 马嘉礼纪念碑。图片出处:钱宗灏等著《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

img60

图2.2.5 伊尔底司纪念碑。图片出处:钱宗灏等著《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

img61

图2.2.6 环龙碑。图片出处:钱宗灏等著《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www.xing528.com)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城市雕塑才真正进入属于自己的发展轨迹。一批有志青年东渡扶桑,西涉重洋学习雕塑,回国后打开了中国雕塑艺术的新的面貌。在理论上,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其中就涉及怎样用布置在城市中的雕塑来美育心灵,其1922年论文《美育实施的方法》中指出:“道路交叉的点,必须留一空场,造喷泉、花畦、雕刻品等。”[37]其后为商务印书馆《教育大辞书》所撰《美育》条目中又再次提出:“次为街道之布置,……陈列美术品,如名人造像,或神话、故事之雕刻等。……要之美育之道,不达到市乡悉为美化,则虽学校、家庭尽力推行,而其所受环境之恶影响,终为阻力;故不可不以美化市乡为最重要之工作也。”[38]在这一时间段里,由于国力贫弱、战争频仍等原因,城市雕塑大多以纪念性的雕像为主,比较突出的有《詹天佑像》(1922年)、《欧战纪念碑》(1924年)、《陈英士烈士骑马铜像》(1930年,图2.2.7)、《黄兴铜像》(20世纪30年代初)、《孙中山总理铜像》(1933年,图2.2.8)等。1924年2月16日上海外滩建造《欧战纪念碑·和平女神像》(图2.2.9~图2.2.10),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外国侨民回国参展的死难者而建。碑顶是展开两翅并低首抚慰悲伤中的母子的和平女神像,这尊纪念碑曾经一度是上海的标志。另外,时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的留法艺术家李金发为上海南京大戏院门楣创作了12米长的巨型浮雕(图2.2.11),其首开先河大胆地运用裸体等西方的创作手法,成为中国装饰性城市雕塑最有影响力的开山之作。总的来说,至新中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里,城市雕塑创作惨淡经营,与中华民族这半个世纪历史的风雨飘摇相对应。作为城市雕塑兴建的决策主体政府部门经常改换门庭,疲于战乱,所以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在城市雕塑建设上花气力和代价。1934年,国民政府在南京的孙中山纪念像征集活动,虽然首开这一时期雕塑的政府主导行为的先河,但其后再也未能有这样的行为延续(图2.2.12)。从作品面貌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作品风格单一,纪念性主题明确,有着明显的西方城市雕塑传统的影子。

img62

图2.2.7 陈英士烈士骑马铜像。图片出处:盛杨主编《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

img63

图2.2.8 孙中山总理铜像。图片出处:盛杨主编《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

img64

图2.2.9 《欧战纪念碑·和平女神像》。图片出处:盛杨主编《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

img65

图2.2.10 《欧战纪念碑·和平女神像》落成典礼。图片出处:盛杨主编《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

img66

图2.2.11 南京大戏院门楣浮雕。图片出处:盛杨主编《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

img67

图2.2.12 南京新街口广场孙中山塑像(1946年)。图片出处:胡铭,秦青主编《民国社会风情·建筑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