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域风情的文化心态:歌俚研究

地域风情的文化心态:歌俚研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年立春这一天,当地都会举行鞭牛和看灯的传统活动。但是这项活动还有特殊之处,即鞭打完毕后,当地民众会一拥而上,争抢耕牛的牛角,带回家去悬挂,相传如此可以祛病祛灾,平安一年。一旦如此,往往场面会失控,耕牛疯跑,人群践踏,常常有因此而损伤身体的事件发生。关东以洛阳为中心。这两则皆是该地小老婆向丈夫邀宠的情话。

地域风情的文化心态:歌俚研究

二、地域风情的文化心态

①牯牛石滩俚语:

过得牯牛抄石滩,寄书归去报平安

[鉴析]:出自《舆地纪胜》。牯牛滩在今广东省英德市南的真阳峡谷中。真河经过这里时,由于峡谷险峻崎岖,所以河水湍急曲折,且河内密布暗礁,通航不便,自古以来屡有事故险患发生。于是当地流行这则俚语,意思是说,如果船只能够顺利地通过这片危险的水域,那么以后的路就一马平川,安全无虞了。

②浙江田土俚语:

将钱买田,不如穷汉日安眠。

[鉴析]:出自《天下郡国利病书》。明代中后期,统治阶层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底层民众的赋税与徭役越来越沉重。到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时,为了对付已成燎原之势的各地起义军,还有东北关外时常侵扰中原的女真人,不得不向全国征收“三饷”。“三饷”是指辽饷(抵御辽东女真)、剿饷(剿除农民起义军)和练饷(练兵之用),这三项征款每年高达二千万两白银,超过正常赋税的好几倍,全部被摊派到广大农民和他们的田亩上。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太湖流域,该地的赋税平时就占了天下的一大半;征收三饷以后,人民身上的负担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因交不起赋税而家破人亡的民众越来越多,田产越多的人遭受盘剥的程度越严重,所以当时流行俚语称有钱也不买田,宁愿做身无分文的懒鬼,这要比天天缴纳巨额税款轻松得多!

有田应门户,因田成祸门。

[鉴析]:出自《天下郡国利病书》。这则俚语和前面那条意思接近,是说,平常家里有万顷良田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现在田产越多,被衙门酷吏盯上的机会也越大,一天几次前来征收赋税,真可谓“惹祸上门”!

③鞭春看灯俚语:

好男勿鞭春,好女勿看灯。

[鉴析]:出自《至顺镇江志》。这条俚语讲的是元代江苏镇江地区的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当地都会举行鞭牛和看灯的传统活动。鞭牛就是用鞭子抽打耕牛,催其行走,为的是讨个开春播种,大吉大利的好兆头。但是这项活动还有特殊之处,即鞭打完毕后,当地民众会一拥而上,争抢耕牛的牛角,带回家去悬挂,相传如此可以祛病祛灾,平安一年。一旦如此,往往场面会失控,耕牛疯跑,人群践踏,常常有因此而损伤身体的事件发生。所以俚语告诫男性乡民不要盲目前往观看鞭牛活动,以免发生人身伤害。而看灯活动一般在夜晚举办,所以俚语告诫单身女性不宜晚间出门,以免遭遇不测。

④吴人俚语:(www.xing528.com)

等人易得久,瞋人易得丑。

[鉴析]:出自《吴中旧事》。吴地流行的这则俚语意思是说,等人时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已经等了很久;睁大眼睛看人总会发现他的缺点有很多。

⑤关东俚语:

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肉味美,对屠门而嚼。

[鉴析]:出自《桓子新论》。今天河南地区在古代因地处潼关以东,故又称为关东。关东以洛阳为中心。汉代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关中长安,洛阳民众对关中十分向往,所以俚语说:大家传闻在长安生活很快乐,于是我们出了门就向西大笑,这样就感觉身处长安一样。这就好像肉的味道很鲜美,但大家平时吃不起,只好在吃饭时望着肉店,这样就感觉嘴里咀嚼的是鲜肉一样。这则俚语与我们现在说的成语“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意思很接近,同时又充分表现出当时关东人对关中的憧憬及其见贤思齐的美好愿望。

⑥安定郡俚语:

岘山张盖雨滂沱。

[鉴析]:出自《三水小牍》。安定郡岘山在今湖北省境内,相传山上有岘阳峰,峰上有池,若遇下雨,则池内起雾,若车盖状,为当地一大奇景。

⑦吴中俚语:

消梨应郎心上冷,甘蔗应郎心上甜。

罗裙十二摺,小妻也是妾。

[鉴析]:出自《槁简赘笔》。古代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大户人家可以迎娶妾室,而吴中一带向来富庶,此种情况相当普遍。这两则皆是该地小老婆向丈夫邀宠的情话。“消”谐音“小”,“消梨”即指代小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