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宋以后的民歌:传统文化视域中的歌俚研究

唐宋以后的民歌:传统文化视域中的歌俚研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宋以后的民歌由于受到文人诗歌的影响,也开始走向格律化。案后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姜侍郎。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文献中七言律诗形式的民歌:(一)神鸡童谣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当时主战派被排挤在都城以外,唯一留下的戍城部队就是张俊的军队,人们戏称“张家寨”。

唐宋以后的民歌:传统文化视域中的歌俚研究

三、七言格律:唐宋以后的民歌

讲到“格律”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近代著名汉语学家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这本小书中,简单地提出了四个有关“格律”的基本概念,即押韵、四声、平仄和对仗。他说,在唐代以前,诗歌大多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没有形成格律”,所以真正谈起“格律”要从唐代以后说起。诗歌又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两个种类。前面我们讲的“乐府民歌”大多数是五言。当然五言和七言又都可分为绝句(四句)和律诗(八句)。花样如此繁多,大都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唐宋以后的民歌由于受到文人诗歌的影响,也开始走向格律化。清代人曾着手整理唐代的诗歌,编辑了一本书叫做《全唐诗》。它是目前为止,搜录唐人诗歌最多的一部典籍。这其中除了有名有姓的诗人以外,还搜罗了大量的民间歌谣,为我们研究唐代民歌提供了便利。我们先来举两首《全唐诗》里七言绝句的歌谣:

(一)沧州百姓歌

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

沧州地处冀东南,东临渤海,北靠涿郡(古代对北京的称呼);唐代时,这一块地方统属于幽州。幽州是与北方少数民族接壤的边界地带,沧州城是其中的军事重镇之一。唐代的统治中心在关中平原,因此沧州相形之下算是偏远地区。连年的征战使得该地民生凋敝,幸好隋代开凿的大运河途经沧州抵达北面的终点涿郡,从而部分改善了老百姓生活,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可惜好景不长,唐初的战乱使运河无人整治而堵塞荒废,多亏中央派了一个姓薛的地方官来整理河务,他精明能干又大公无私,逐渐使沧州运河恢复了往日的繁荣。老百姓重操旧业,做起了运输、捕鱼、贩盐的生意,他们感恩戴德就作了这首歌谣,以纪念薛公的业绩,传唱后世。

(二)选人歌

今年选数恰相当,都由座主无文章。案后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姜侍郎

同样是做官,有人做得好,为人称颂;有的做官遗臭万年。《选人歌》就是长安城里老百姓嘲讽吏部侍郎姜晦的一首歌谣。姜晦这个人目不识字,从不沾书,靠着关系走后门竟然当到了吏部侍郎。吏部是朝廷铨选人才的地方,由这样一个无才无德的人掌控,怎么可能找到贤良?在老百姓口中,姜晦选材跟抓阄一样随便,规定的人数填满了就算完成任务,也不管选来的人文才如何,这个姜晦简直就是一具有眼无珠的行尸走肉(“一腔冻猪肉”)!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文献七言律诗形式的民歌:

(一)神鸡童谣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

“神鸡童”是唐玄宗李隆基身边的一位佞臣贾昌的绰号。贾昌这个人发迹的时候才十三岁,当时宫廷盛行斗鸡,他靠着会一点技巧,青云直上,获得了唐玄宗的宠幸。区区的斗鸡小技却换来了富贵荣华,怪不得当时的百姓嘲讽生孩子不要让他读书,学点斗鸡的本事就行了。再说一下唐玄宗,前半生勤于朝政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历史局面,后半生却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历史上这种“斗鸡大臣”的丑剧一再上演,而且往往都发生在承平的年代,统治者放松了自我约束,助长歪风邪气,比如宋代的权臣高俅就是靠蹴鞠的本事平步青云的;明代的奸臣严嵩仗着自己青词(一种祭天的文体)写得好,博得嘉靖皇帝的宠爱,操纵政局达二十多年。这些人如果在其他适当的地方发挥一技之长,本无可厚非,但是政局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们的投机取巧,而导致山河日下,社会心理发生歧态的偏转,这些人难辞其咎。当然统治者的自甘堕落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唐玄宗一时的昏庸令一生英明尽毁,唐诗中讽刺批判唐玄宗的诗歌无数,但像《神鸡童谣》这样辛辣嘲弄的快人快语也只有民谣才能做得到。

整首民歌讲了两个滑稽的场景:一个是贾昌随驾东巡,一个是奉父柩西归雍州。贾昌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把雄鸡训练成战无不胜的“铁鸡”。他训练出来的鸡的爪子像金属一样锋利(“金距”);在比赛之前,只要是他养的鸡出马,赌赛的胜负早已分晓。凭着这种歪门功夫竟然也能得到穿戴“白罗绣衫”,跟随“软舆”去泰山祭天的高级待遇。这种漫画似的描写让人不禁联想到“穿新衣的皇帝”在出行时的可笑画面,昏庸的唐玄宗和贾昌自以为高高在上,在老百姓眼里都是一群跳梁小丑!就是这样一个才十三岁的斗鸡小子,他的老子死后,在护送回乡的途中,竟然要各地官府放下手中正经的民事不办,一路小心接待他,随时伺候左右,搞得仪式非常的隆重。在沿途老百姓的眼中,这已经荒唐滑稽到了极致!

(二)捣练子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下雪纷纷。吃酒则为隔夜病,愿身强健早还归。(www.xing528.com)

这首歌是民间编写孟姜女传说较早的一个版本,讲的是孟姜女为丈夫“杞梁”(有的故事版本里称为“万喜良”)送寒衣的故事。孟姜女沿着长城,由西向东一路寻找丈夫,歌末两句描写的非常细致:天转冷了,当时人经常喝酒御寒,但是酒喝多了伤胃,容易得“隔饭病”;孟姜女找不到丈夫却深信他还活着,希望丈夫少喝点酒,早日身体康健地回到家里。唐代人民同情孟姜女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是同情自己,只要沉重的徭役一天存在,人民反抗的心理一天不会消失。

唐代以后的各代都有七言民歌。

比如宋代有《行在军中谣》:

张家寨里没来由,使它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行在”就是古代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地方,歌里指的是南宋都城临安。当时主战派被排挤在都城以外,唯一留下的戍城部队就是张俊的军队,人们戏称“张家寨”。这个张俊也是个逢迎上意的小人,他特地挑选了一批士兵,给他们从手到脚刺上纹身,号称“花腿军”。这些人从不打仗,只是搬运各地奇石,营造花园楼阁而已。老百姓看着都城里耸立起的“太平楼阁”心里不禁愤怒。统治者是如此没人性:自己的父亲兄弟,即被金人掳走的徽、钦二帝尚未救回来,却已经想着如何享受荒淫无耻的生活,处处妥协投降;老百姓却时刻不忘复国,为自己被金人杀害的妻儿报仇,誓要救回被掳走的兄弟父母。

元代也有《官贼歌》:

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

元代设立有“肃政廉访使”的官职,顾名思义就是整肃各地风气,防止地方官员体贪污受贿。该官巡查各地时,每到一处,照例要用锣鼓迎送,音节是两声鼓一声锣。当抓到地方盗贼,起解押送回京时,也用锣鼓,但音节是一声鼓一声锣。在这首民谣里,老百姓巧妙地把这两种现象联系起来,说明迎“官”和送“贼”用的锣鼓一样,来的官和贼其实差不多。由此可见,当时的“廉访使”私自受贿,中饱私囊;拿了地方官孝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肯定很多。

明代则可以举《凤阳花鼓》的例子: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三年水淹三年旱,三年蝗虫闹灾殃。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这是较早的一首凤阳花鼓调的歌词。这种歌舞演出时,男的敲锣,女的打腰鼓,边演边唱。凤阳是明朝开创者朱元璋的家乡,为什么反倒会萧条破败呢?原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给他的故乡凤阳带来了一连串的灾难。当时除了天灾因素以外,还有大量的人祸,都是朱元璋为了满足私欲造成的。他把凤阳定为了“中都”,以显示“龙腾之地”的与众不同;可是一旦封为都城,就要派遣大量的官员和军队驻扎才像个样子。凤阳本来不是个富地方,人们生活穷困,当年朱元璋就是因为如此才离家做了和尚。这么一来突然多出数以千计的空手吃白饭的“寄食者”,人们哪有粮食养活他们;而且又要为“中都”添置新宫室,徭役繁重!老百姓不得已铤而走险,有四个农民自称“四大王”率众揭竿起义。朱元璋派重兵围剿,凤阳一带,兵戎相见,战乱不断,人们流离失所,骚扰不堪,最后只能卖儿卖女,逃荒卖唱!这首歌就是凤阳百姓为揭露这位同乡皇帝的罪行而编唱的。

清代也有《林则徐禁鸦片》的民谣:

林则徐,禁鸦片;焚烟土,在海边;开大炮,打洋船;吓得鬼子一溜烟。

这首歌产生于鸦片战争时期的北京。它歌颂了林则徐严禁鸦片以及鸦片战争中坚决抵抗英国侵略的爱国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