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歌的文字化在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研究

民歌的文字化在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研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古开始,官方重视搜集民歌的传统为后世继承,由官方出面整理并保留民歌的这些举措促进了民歌本身“文字化”的过程。这就说明,在春秋以前,起码从周代开始,官方就存在着从各地采集民间歌谣的某种制度或习惯,即“采诗制度”。臣子从民间搜集那些反映出人民对统治阶级不满的歌谣,呈献给朝廷,从而达到“讽政”的目的。

民歌的文字化在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研究

二、民歌的“文字化”

历朝历代都重视采集民间歌谣,将之作为衡量政治得失的手段之一。这种传统起源很早,相传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并记录各地民歌音乐的官职。据说,尧舜时代有个叫“夔”的人,因具有音乐天赋而被擢用为“乐官”。在他的领导和编排下,诞生出一种全新的歌舞形式——“韶乐”。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夔”这个人,我们不能最终确认。不过,这个传说的背后起码说明,音乐和歌谣作为社会文化表现之一,很早就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了。

从上古开始,官方重视搜集民歌的传统为后世继承,由官方出面整理并保留民歌的这些举措促进了民歌本身“文字化”的过程。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整理并编写了六部经典,用来作为教习门下弟子的教科书,这就是后来儒家尊称的“六经”。“六经”包括《诗经》。《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录民间歌谣的总集。它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颂》主要记录贵族文人行状、感怀的诗歌,它们在《诗经》里的比重并不高。数量最多的是《风》,即各地民歌的总汇。

《诗经》不是孔子自己搜集而成的,他主要从事删削和加工改造,即把从周代保留下来的诗歌整理一番,编成诗集,总共三百零五篇。这就说明,在春秋以前,起码从周代开始,官方就存在着从各地采集民间歌谣的某种制度或习惯,即“采诗制度”。

众所周知,周代实行分封制,周王室的采诗制度在各个诸侯也同样实行。这些采诗的工作主要交给中央以及诸侯国的乐官进行。采诗制度在周代盛行的原因主要与当时的政治风气有关。周王室代替殷商而治天下,商代最后一位帝君是纣王,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之一。传说他天资聪颖,勇力过人,自认为大臣远不及自己,所以刚愎自用,从不听劝谏,以至后来诸侯群起而攻之,令其自焚于鹿台!天子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用政看重纳谏。采诗制度正是这种纳谏政治的一种副产品。不仅天子要纳谏,作为臣子,也有义务积极地谏诤,而他们上谏的途径之一就是“献诗”。臣子从民间搜集那些反映出人民对统治阶级不满的歌谣,呈献给朝廷,从而达到“讽政”的目的。《国语》说:“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必须时常“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歌)谣”。

我们不妨举一个《诗经》里的例子。《魏风》里有一首《硕鼠》云:(www.xing528.com)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如果翻成白话文,大致意思是:好大一只鼠,天天吃我黍!多年养活你,我死你不顾。发誓离开你,到那新乐土。到那新乐土,才是好去处!好大一只鼠,莫再吃我麦!多年养活你,却不感激我。发誓离开你,到那新乐邑。到那新乐邑,自得归自己!好大一只鼠,莫再吃我苗!多年养活你,流汗谁慰劳。发誓离开你,到那新乐郊。到那新乐郊,谁还会痛哭!

这首是古代魏国地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民歌,反映出当时的部分社会情况。春秋战国还处在奴隶社会,奴隶们没有自由,所创造的价值完全属于奴隶主。那些痛骂“硕鼠”的人实际上就是被剥削的奴隶们!全诗三章都以“硕鼠”开端,“硕”就是大而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画出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人们对剥削者的憎恨。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从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不用哀伤叹息地过日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