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表层结构:现实—幻觉—现实

表层结构:现实—幻觉—现实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知道,小女孩之所以产生幻觉,是有现实根源的。这样一梳理,我们就能发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基本结构:“现实—幻觉—现实。”火柴进一步把小女孩引向幻觉:“火柴燃起来了”,幻觉出现了;“火柴灭了”,幻觉消失了,只剩下火柴梗;火柴燃起来了,再次进入幻觉;火柴又灭了,再次回到现实。正是贯穿整个文本的18次“火柴”,把“现实—幻觉—现实”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表层结构:现实—幻觉—现实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整体结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从文章开头“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直到第4自然段“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为止。这是整个文本的第一个部分,这个部分写的是“现实”。我们知道,小女孩之所以产生幻觉,是有现实根源的。这个现实根源在哪儿呢?就在第一个部分。

从第5自然段“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开始,直到第9自然段“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第二个部分。先出现火炉,再出现烤鹅,接着出现圣诞树,然后出现奶奶,最后和奶奶一起飞走。这一部分都是在写“幻觉”。

第三个部分也就是最后两段,从第10自然段“第二天清晨”开始到第11自然段“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又回到“现实”。

这样一梳理,我们就能发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基本结构:“现实—幻觉—现实。”那么问题来了:从现实到幻觉是怎么衔接的?从幻觉到现实是怎么衔接的?“现实—幻觉—现实”又是怎么统一起来的?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故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或者说非常重要的支架。没错,这个道具,或者说支架,就是“火柴”。

正是火柴把现实和幻觉连在一起,也正是火柴把幻觉和现实连在一起,更是火柴把现实、幻觉和现实整个地统一起来。如果我们做一个词语频率的统计,你会发现,第一个现实部分, “火柴”出现了3次;第二个幻觉部分,“火柴”出现了14次;第三个现实部分,“火柴”出现了1次。“火柴”这个词在全文一共出现了18次,这绝对是一个高频词。请问:“现实—幻觉—现实”这一结构,用“火柴”把它们全部串起来,意味着什么?(www.xing528.com)

我们先来看看,火柴分别出现在哪些地方?

第一次出现在“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因为她是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火柴”第二次出现;第三次在“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这三次都在第一个现实部分。这时候的火柴就是现实中的火柴,除了点明身份、衬托窘况、暗示命运,还没有发挥神奇的作用。

第四次出现在“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慢慢地就通过火柴进入幻觉了:“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火柴进一步把小女孩引向幻觉:“火柴燃起来了”,幻觉出现了;“火柴灭了”,幻觉消失了,只剩下火柴梗;火柴燃起来了,再次进入幻觉;火柴又灭了,再次回到现实。这是在第二个部分,前前后后一共出现了14次火柴。这里的火柴,开始发挥神奇的作用,它们正是引发小女孩幻觉的道具、支架。

火柴最后一次出现在第三个部分:“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严格来说,火柴已经没有了,只剩下火柴梗了。这里的火柴又成了现实中的火柴,跟第一个部分相呼应,从现实又回到现实。所不同的是,第一个现实中火柴是“活”的(可以擦燃),第二个现实中火柴是“死”的(不能擦燃)。

正是贯穿整个文本的18次“火柴”,把“现实—幻觉—现实”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样的结构意味着什么?这到底是个怎样的结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