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实与非现实的完美统一

现实与非现实的完美统一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诗的标题便是《医院之窗》,看似平凡的标题其实也含义深刻,玻璃窗在诗中也是连接现实与超现实的重要意象之一。玻璃窗看上去正好像是现实与非现实的清晰分界线。在此玻璃窗的存在便提示读者们在迪基的眼中现实与非现实现象并无绝对的界线。这两种色彩的共存正描写出了医院是死亡之地这一现实,同时这里又是天堂这一超现实之境,因而使两者达到完美的融合。

现实与非现实的完美统一

死亡总是会给生者带来悲伤与痛苦,会对他们造成身心上的损失,但是死亡对生者造成的失去感和伤痛却是因人而异的。若是生者无法真正理解死亡的含义便长时间不能释怀。迪基认为亲人的逝去能使人进入一种超现实的状态,感受到天堂之光的温暖,这种状态有助于他理解死亡真正代表了什么,在此之后,便一切都能归于平静。《医院之窗》中的主人公正是深切体验到了这样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境界,从而克服了恐惧、悲伤和失落感等通常被认为由死亡引发的负面影响。

本诗的标题便是《医院之窗》,看似平凡的标题其实也含义深刻,玻璃窗在诗中也是连接现实与超现实的重要意象之一。因为由于玻璃具有隔绝性,让人产生对玻璃的另一侧“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在诗中这玻璃窗首先就是将主人公和他的父亲隔绝开来了,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边。表面上看过去,玻璃窗里的人正处于死亡边缘,窗外的人则具有鲜活的生命。但在沉浸于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公看来,窗内的人即将升入上帝所造的天堂,而他自己则是身处人间世界甚至是地狱。玻璃窗看上去正好像是现实与非现实的清晰分界线。但是玻璃窗具有透明性,阳光可以穿透它,人的目光也穿透它观察到另一侧所发生的一切。因此随着诗歌的深入,主人公通过玻璃窗看到了他即将死去的父亲朝他挥手并微笑,而室内的来自天堂的蔚蓝色的光也从窗户中透过来,洒在了主人公的身上,让他也沐浴在天堂之光里;处于窗户另一侧原本属于非现实的世界现在透过这扇窗与主人公所处的现实世界便有了交融之处。窗户上出现的不同景象也展示出了主人公不同时间里的内心情绪变化,如一开始他看到室内充满蔚蓝色的光,他想象父亲正在进入天堂,因此当阳光反射在窗户上如一团团火焰时,他如同父亲一样感受到了上帝的温暖,而当看到别的窗户都有人招手向他回应而父亲的窗前空荡荡什么也没有时,他知道父亲已处在临死前的生命,此时他内心的哀伤可能达到了顶点;最后他看到窗上的阳光已经褪去,恢复了本色,而他自己也因为刚刚受到了灵魂上的启发,明白了死亡的真正内涵,所以内心世界也恢复了平静,回归到他原来的生活轨道上来。另外,在诗的中间,当主人公站在马路中央陶醉在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中而使交通受阻,愤怒的司机们不停地在车内按喇叭时,汽车上的玻璃窗也起着相同的作用,只不过此刻是玻璃内是现实世界,而玻璃外的主人公则处于超现实世界。在此玻璃窗的存在便提示读者们在迪基的眼中现实与非现实现象并无绝对的界线。

电梯作为现代科技文明的标志之一,总是不断地处于上上下下的垂直运动中,这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象,然而对基督教有所了解的人则很容易把这种升降运动与教义中的救赎或是堕落观念联系起来。在本诗的开篇两行就把电梯的升降运动看作是象征天堂与地狱的意象。“我刚从父亲那儿下来/他离我越来越高远”。实际的情况是主人公刚刚探视他即将死的父亲,正乘电梯从六楼下来,由于电梯在下降,相对而言父亲一直在向上升,从此刻起,主人公便从现实进入一种半无意识的状态,他认为垂死的父亲正在升入天堂,而自己则是降到人间世界这一充满嘈杂混乱、象征地狱的地方。主人公如此有想象或是幻觉也是可以轻易理解的:他刚刚看望完父亲,知道他即将离开人世,可是自己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离开却束手无策,其内心的莫大哀伤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既然在现实世界中他无法让父亲的生命得以延续,就只能寄希望于父亲死后能够升入天堂,从而能使主人公得到些许宽慰。另一方面,主人公认为自己只能“堕落”(drop)至“人间地狱”,或许也和自认为无法挽留父亲而感到内疚有关,同时儿子认为自己是有罪的不能上天堂,而父亲却是有资格进入天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父亲生前的品性行为是值得肯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子也是一个安慰。电梯的实际作用和在主人公想象中的双重作用很自然地就将实与虚统一了起来。

迪基喜欢使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本诗也毫不例外,表示颜色的词语很丰富,如蓝色的、白色的,表示染色的如tinted,deep-dyed,stained。从第三行开始首次提到“蔚蓝色”一词,接下来该词在全诗中反复出现,贯穿其中。蓝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天空,结合前句“父亲越升越高,在我上方蔚蓝色的光里”,读者眼前能够很轻易地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日光透过蓝色的染色玻璃照进病房,原本雪白的房间便被蓝色的光环所笼罩;同时在文学作品和宗教观念中,蓝色经常被认为是天堂与上帝的象征。而父亲在这样的来自天堂的蔚蓝色的光环中徐徐上升,其形象不正与耶稣基督升天相吻合?如此一来,主人公更加坚信父亲是要升入天堂去享受上帝的恩泽了。在诗的中间部分,从医院窗户中透出来的蓝色的光照在主人公身上,使他被蓝色包围了,如同他出生时一般;在诗的后面部分主人公仿佛看到了他父亲“那勇敢的蓝色眼神”,他父亲透过染色的玻璃窗注视着他,诗人用stained glass替换了开头用的tinted glass,是因为tainted glass一词也在经常与宗教上的做祷告教堂相联系。而与蓝色相对应另一高频出现的色彩则是医院的主色调——白色,如第一节描写了电梯经过了六层“白色的楼层”,诗的中间写道,在一扇扇窗后出现了一只只“苍白的手在挥动”,作为对主人公的友好表示和招呼。白色通常作为洁净、纯洁、神圣的象征,但同时由于医院的特殊性,在过于安静的环境中只见一片白色,毫无生机,气氛压抑,再加上患者们一个个都苍白无力,面无血色,也未免使人心生畏惧,感受到死神的存在。这两种色彩的共存正描写出了医院是死亡之地这一现实,同时这里又是天堂这一超现实之境,因而使两者达到完美的融合。

太阳意味着光和热,也就经常被用来象征生命,与死亡和黑暗相对。《医院之窗》中,光也是作为超自然的意象反复出现。诗中的光既是现实生活中带给人生命和温暖的——太阳光,在诗中儿子的眼中他更是宗教意义上的光——耶稣基督的象征,因而这光不仅给他带来温暖,还有幸福和安慰。儿子从父亲身边出来,看着死神马上就要将父亲带走,本会觉得一切都是黑暗压抑的,可是他刚走出电梯横穿马路时,就有了明媚的阳光照在他的身上,他的身上尤其是肩胛骨部位感到了无限温暖,此时此刻他忽然不得不回头再看看身后的医院大楼,并向父亲所在的窗户挥手告别,使用“不得不(must)”一词说明是有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他做出这一行为,至于这力量是什么,当然可以理解为是父子之间血浓于水亲情,但是此时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上帝对他的召唤。因为只要注意诗人特意强调阳光照在他身上的部位——肩胛骨,为什么不能是头上或是肩膀,而是这个特殊的部位呢?这个部位让人很容易联想起天使这一超自然、超现实的形象,因为基督教中天使的翅膀的位置恰好与人的肩胛骨位置相吻合,由此也可见诗人的独具匠心了,正是运用这一看似不经意的描述将现实过渡到了超越现实的神的世界。而在下一节中光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更为明显,阳光照耀在每扇窗户上,仿佛一盏盏油灯在燃烧,主人公在阳光中向窗户挥手,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而他也看到了一扇扇窗都像油灯一样在燃烧,这些灯虽然烧得正旺,但是毕竟不能长久,正如这些窗户后面的病人一般,虽然此刻他们还有着生机,但是可能也如这油灯一样容易消失。阳光经玻璃窗的反射产生刺目的光,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日常生活现象,但此刻进入超自然状态的主人公,看到的却是来自天堂的光芒正在惠泽万物,整个医院都已成为天堂。他虽然站在医院这个天堂之外,但是上帝的爱是无边的,来自天堂的光便透过窗户洒在了他身上,让他也有机会感受到上帝赐予的光荣,“光”这一意象的存在使得主人公能在现实与非现实的世界自由游走。

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现象,如何理解死亡,如何应对身边的亲人朋友的永远离去是我们的永恒话题之一,詹姆斯·迪基用他的诗歌《医院之窗》表达了他的见解,即死亡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与神秘,死亡只是自然现象的一种,而人们可以通过想象、幻觉等超现实的力量来面对死亡。因此在这首诗中,主人公就沉浸于这种超现实的状态,当他从这种状态中清醒过来时,他也就彻底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悲伤等。诗人运用玻璃窗户、电梯、色彩和光、火焰等一系列意象营造出虚实相间的境界,使主人公快速顺利地挺过了父亲逝去这一难关。

参考文献

1.Boleman-Herring,Elizabeth.“James Dickey:An Interview.”James Dickey Newsletter 12.2 (1996):13-18.

2.Hutchens,Eric.“The Spiritual Instinct of James Dickey.”James Dickey Newsletter 24.1 (2007):39-45.(www.xing528.com)

3.Howard,Richard.“On James Dickey.”Partisan Review33(1966):414-428.

4.Peters,Robert.“The Phenomenon of James Dickey,Currently.”Western Humanities Review34(1980):159-166.

5.Dickey,Bronwen.“The Truth as a‘Lie’:James Dickey and the Spirit of Poetic Revelation.”South Carolina Review37.2(2005):19-23.

6.Potts,James.“James Dickey as Critic:The Savage Ideal as Criterion.”James Dickey Newsletter 23.2(2007):25-30.

7.Hodge,Marion.“James Dickey’s Natural Heaven.”South Atlantic Review56.4(1991):57-70.

8.Keesey,Douglas.“The Poetics of James Dickey:The Early Motion.”James Dickey Newsletter 14.1(1997):1-15.

9.Cross,John B.“Circles of Stone:Transcendental Dialectic in the Early Poems of James Dickey.”James Dickey Newsletter 14.2(1998):9-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