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争的突发性及其巨大意义

战争的突发性及其巨大意义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登道夫认为,总体战争应当突然开始;德国由于所处的地理条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多线作战。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和纳粹军方全盘接受了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般都是在本国做好了动员、集中、展开等一切准备后,一旦时机成熟,便不宣而战,选择出敌不意的时间、地点突然发起进攻,都是采用这种突然袭击、背信弃义的手法来开始的。

战争的突发性及其巨大意义

鲁登道夫认为,总体战争应当突然开始;德国由于所处的地理条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多线作战。进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作战类型,必须选定“最危险的敌人”为主攻方向,在寻求决战的地区投入最大兵力;依托工事和阵地进行的防御肩负着重大使命,能使己方在其他地区实施的决战较易取得胜利,但只有从防御转入进攻,才能取得决战的胜利;在战线的后方应保留预备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危险;为了使战争不至于出现经济崩溃和民族分裂的结局,总体战争应力争速战速决。

鲁登道夫的军事思想中,不少观点是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和20世纪初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得出的。鲁登道夫仇视和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宣扬种族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其军事思想适应当时德国复仇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需要,是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和纳粹军方全盘接受了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1939年纳粹德国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科学年鉴》把总体战概括为:“各阶层居民参加战争的总体性,包罗人民一切生活领域的总体性,以及利用一切斗争手段的总体性。”纳粹德国国防军统帅部,在《战争领导的组织问题》这个官方文件中,把准备和进行未来战争的原因看作“总体战的原则”,它指出:“使用一切手段进行战争,不仅应用武器,而且借助于宣传和经济……必要时一切秩序都是好的,这就是战争的指导原则。”希特勒从他上台的第一天开始,就在准备实行总体战,他把战争说成是“民族生存的手段”,把争夺欧洲和世界说成是德意志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体现。并且通过1933年的《授权法》和1934年的《国家元首法》,建立了适用总体战需要的法西斯极权政治体制;通过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建设条例》和《全国劳工管理法》,建立起了一套适应总体战需要的国家经济管理体制;通过进行疯狂的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以及极力向青年灌输纳粹思想、盲目服从“元首”的精神,从而在社会生活上基本完成了适应总体战需要的精神改造。鲁登道夫闪击敌国的思想也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加以发展,德国武装力量的指导思想是“总体战”的学说。“闪击战”这一战略概念就是源于这一学说的。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般都是在本国做好了动员、集中、展开等一切准备后,一旦时机成熟,便不宣而战,选择出敌不意的时间、地点突然发起进攻,都是采用这种突然袭击、背信弃义的手法来开始的。所以有人说,“看懂了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就明白了希特勒的作战路线”。(www.xing528.com)

细读此书,对于研究世界军事思想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战争理论及希特勒的军事战略,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未来战争,也不失其理论上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