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守主义政治:爱德蒙·伯克与近代英国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政治:爱德蒙·伯克与近代英国保守主义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90年10月,爱德蒙·伯克发表《法国革命感想录》一书,书中对法国革命进行猛烈抨击,同时对保守主义作了集大成的阐述。这个时期的托利党统治是英国近代史上最保守的一个时期,人民的权利受到限制,许多人遭受政治迫害。小皮特去世时只有47岁,他是个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事实上开创了近代英国保守主义的政治传统。

保守主义政治:爱德蒙·伯克与近代英国保守主义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政治上进入一个保守时期。这个现象在许多国家后来都出现过,即经济激变与政治保守同时并存。在英国,从18世纪80年代起即出现托利党的持续执政,一直维持到19世纪30年代。

小皮特在1784年议会选举中获胜,当时没有人预计到,这开始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时期。乔治三世本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小皮特,但实际上,小皮特非常难以对付,他重组了托利党,有人称之为“第二托利党”。

小皮特是老皮特的第二个儿子,他发迹于辉格党,却转向了托利党。小皮特上任时似乎是另一个“国王之友”,但他很快就结束了国王的个人影响,政党政治从此就不再受动摇。他上任后首先解决财政问题,把辉格党在任时倡导的“经济改革”执行到底。他取消一批闲置的官职,加强对官员的财政监督,努力堵塞贪污漏洞。他修改关税,使走私活动无利可图,减少税收,简化收税手续,节省了行政开支,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表现出他是一个精明的理财人。1783年和1785年他还两次提出议会改革的方案,针对议席不合理的分布,企图作出某些调整。但如果这些改革真的实行了,就有可能对他的追随者造成损害,因此他并不真心实意地推行改革,不过这也足以让他树立一个革新者的形象了。然而,到后来,随着欧洲时局的变化,小皮特的改革形象逐渐消失,保守色彩日益显露,最终成为托利党的代言人。

1787年法国政局开始动荡,1789年发展成革命。革命之初,英国朝野上下普遍为之欢呼,认为它体现着英国政治制度的理想。但不久之后,上层阶级改变态度,他们认为法国的事态已经使英国制度受到威胁,尤其是雅各宾专政,已经动摇了现存秩序,发展下去,英国也会出现类似事态,人民革命的阴影已笼罩在英国上空。1790年10月,爱德蒙·伯克发表《法国革命感想录》一书,书中对法国革命进行猛烈抨击,同时对保守主义作了集大成的阐述。他提出习惯与守成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若放弃传统,会造成社会的整体崩溃。后世人认为:伯克的这本书是英国保守主义的开山之作,伯克自己则是英国保守主义之父。伯克的著作是一个信号,表明上层阶级已转向保守。1791年,辉格党在法国革命问题上发生分裂,伯克在议会辩论中阐述他的反对革命的观点,福克斯则起而应答,为法国革命进行辩护。这以后,辉格党就分成两派,少数人与福克斯、格雷站在一起,支持法国革命,并且同情英国人民的议会改革要求。多数人赞成伯克的观点,一点一点地向托利党靠拢。1794年,波特兰公爵率绝大多数辉格党人投入托利党阵营,剩下的辉格党人则退回他们在乡间的田庄,只偶尔在全国性的政治舞台上露一露面。

伯克

托利党政府对民众的改革要求进行镇压,生怕一小点松动都会引起法国事态的重演。它压制民间的改革团体,逮捕其领导人,对他们进行审判。它好几次通过议会法令停止实行人身保护法,从而可以不经过审判就关押人。它还制定法律,限制人民的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而这些自由却正是光荣革命的成果。这个时期的托利党统治是英国近代史上最保守的一个时期,人民的权利受到限制,许多人遭受政治迫害。但是在经济政策上,托利党政府则逐步接受自由经济理论,他们放手让经济自行发展,政府不予干涉。这种政策的结果是一方面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出现普遍的贫困现象。(www.xing528.com)

1801年,小皮特就爱尔兰问题提出解放天主教法案,乔治三世不肯接受,于是小皮特辞职,由他的追随者亨利·阿丁顿(后受封为西德默思子爵)接任首相,继续推行小皮特政策。但阿丁顿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执行不力,结果由小皮特再度组阁,于1804年出任首相,一直到1806年他去世为止,这时,反法联军在战场上连受重挫,形势对英国十分不利。小皮特去世时只有47岁,他是个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事实上开创了近代英国保守主义的政治传统。

小皮特去世后,组成一个两党都参加的联合政府,号称“全人才”内阁,实际上由辉格党占据优势,福克斯是内阁首脑。这届政府最大的成就是废除了奴隶贸易,规定从1808年1月1日起禁止贩奴,并指令英国海军在海上拦截各国船只,必要时使用武力强制禁止贩奴。禁奴运动至此取得重大胜利,在这个运动中,小皮特的好朋友塞缪尔·威尔伯福斯起了重要作用,他虽然在政治上是个保守派,但一生致力于人道主义事业,而且是一个卫斯理宗信徒。1806年秋天,福克斯也去世了,这使辉格党失去了公认的领袖,也丧失了他们在将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唯一的一次掌权机会。此后托利党重新掌权,直到1830年。最早出面的是波特兰公爵,但实权掌握在斯宾塞·珀西瓦尔手中,后者在1809年接任首相,成为正式的领导人。珀西瓦尔在政治上极其保守,甚至可以说反动,他对国内的压制非常严厉,1812年他被人行刺,但刺杀他的人并没有政治动机,只是为发泄个人的不满,然而老百姓对他的死大声喝彩,欢呼上苍除掉了一个暴君。

但托利党的政策并未因此改变。利物浦伯爵继任首相,他虽然态度温和,却并不打算改变托利党的既定政策。在他的政府中西德默思和卡斯尔雷子爵起重要作用,前者在内政、后者在外交方面贯彻保守方针。1815年,拿破仑战争终于结束了,但托利党对内抵制变革、对外反对革命的立场丝毫没有变化。小皮特的追随者已经把托利党带上一条危险的路,这就是不愿对现状作任何改变,哪怕变化非常小,甚至有利于维护现有秩序。

战争期间英国和爱尔兰的关系发生问题。18世纪初,英、爱关系已有所缓和,这主要是由于英国方面放松了对天主教徒的压迫,许多限制性法律未加以严格执行的结果。美国革命时爱尔兰站在英国一边,组成许多志愿团,帮助英国防备法军入侵。但武装的志愿团队也使爱尔兰得到与英国讨价还价的筹码,1782年爱尔兰议会得到独立立法权,亨利七世时期就制定的法律被取消了,爱尔兰可以自己召开议会,自己通过法律,但1788年发生的事表明这种状况可能在英、爱关系上引起麻烦,当时乔治三世精神病发作,英国议会指定摄政王,但对其权力加以限制,爱尔兰议会也接受了同一个摄政王,但并未按英国的要求限制其权力。这表明:爱尔兰已经太独立了,有可能在某一天另找一人当国王,与英国政治完全分离。法国革命爆发后爱尔兰受到巨大震动,北方新教徒要求对爱尔兰议会进行改革,为争取南方天主教徒的支持,他们表示愿意让天主教徒得到政治权利,也就是获得选举资格。同时,南方又发生佃户攻击地主的事件,这使小皮特下决心采取措施平息局面。1793年他制定一项法律,使天主教徒获得选举权,但仍然不可以有被选举权。爱尔兰局势平静了几年,但要求进一步改革的呼声很快就出现了,而且乘法国革命之机越来越激烈。1798年一批激进分子发动起义,希望在法军援助下解放爱尔兰。但法国的援军未到,起义则很快失败了。小皮特下决心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于是就在1799年提出一项兼并爱尔兰的方案,但未能获爱尔兰议会批准。1800年他再次提出兼并方案,为使爱尔兰方面接受兼并,他一方面用封官许愿、收买贿赂的方法控制新教徒,另一方面又对天主教徒许诺让他们得到被选举权。在这种情况下,《1800年爱尔兰联合法》获得通过;但当小皮特打算履行他的诺言实行天主教解放时,国王却不予批准,导致小皮特辞职。

《1800年爱尔兰联合法》规定从1801年1月1日起取消爱尔兰议会,由爱尔兰派32名贵族和100名平民参加英国议会。这以后,英国的正式名称改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原来的“杰克联合旗”也加上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旗成为新的国旗(即现在的“米字旗”)。爱尔兰合并巩固了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但与苏格兰合并不同,爱尔兰的合并是强制的,多数爱尔兰人并不支持。爱尔兰没有从合并中得到好处,相反它变得更像是英国的殖民地了。占人口多数的天主教徒没有完全的公民权,他们仍受歧视性法律的限制;爱尔兰农民多数耕种英籍地主的土地,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交织在一起,宗教分歧则使双方的差异更加明显。自英国兼并爱尔兰后,爱尔兰问题就成为英国脖子上的一根绳索,至今都未能完全解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