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社会经济现象与过程作为二重物来把握

把社会经济现象与过程作为二重物来把握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论》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与过程时,特别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与过程时,就是贯穿着把经济领域的各种对象作为一个二重物来把握和科学地揭示它们各自具有的二重规定性的基本方法。把经济事物、活动与过程作为具有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二重物来加以分析的方法,鲜明地体现在《资本论》对商品范畴的分析之中。

把社会经济现象与过程作为二重物来把握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或是人的精神,都存在它固有的内在矛盾,或者说是一个二重物。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要求各门学科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深刻和如实地揭示事物的二重存在,阐明事物在它的内在矛盾展开中发展变化的规律。上述的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贯穿于《资本论》的全部的理论阐述之中。《资本论》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与过程时,特别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与过程时,就是贯穿着把经济领域的各种对象作为一个二重物来把握和科学地揭示它们各自具有的二重规定性的基本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二重存在,但是不同事物的二重存在的性质又是各不相同的,就自然物质对象和社会经济对象来说,它们作为一个二重物的具体规定性,显然是不同的。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分析与阐明各种事物所固有的特殊的二重规定性,并由此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范畴。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经济生活的现象、过程的作为物质生产与社会生产的二重存在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分别体现经济事物的二重性质的一系列相对应的范畴。

众所周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是社会生活,是作为社会生活基础的经济生活。而社会经济活动不外乎是物质资料(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些活动都涉及物质产品的形成、替换、运动,因而经济活动总是要表现为物质产品的运动,而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内容的经济。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性质,与生产要素的物质性质是如此不可分地长在一起。”[1]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人类经济生活的社会性质,阐明了生产从来不是由个人孤立地进行的,而一开始就是组成为社会的人来从事并由社会来规定的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2]社会生产性质表现在:一方面它是人们运用生产手段作用于与改造自然对象的物质生产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它又是社会的人以某种形式互相结合的社会过程,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见,经济生活、经济事物、经济过程的特征,在于它既具有物质内容又具有社会的形式,从而是物质生产与社会生产的二重物,不存在没有物质内容的经济事物,也不存在没有社会形式的经济事物。正是如此,《资本论》的作者在分析经济生活与经济事物时,自始至终着眼于它是物质生产过程与社会生产过程的二重存在,并且通过各种相应的科学范畴从理论上反映各种经济事物与过程的特殊的二重规定性。

《资本论》把生产方式作为一个二重物,一方面它是物质生产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用某种劳动手段、劳动方法来作用于自然物质对象,创造出某种物质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形式,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人以一定的社会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前者是生产的物质技术内容,马克思使用的生产方式有时就是指生产的物质技术方式,马克思有时使用“劳动方式”这一更确切的范畴来表现生产的物质技术形式;后者是生产的社会形式,马克思在使用“生产方式”一词时,在许多场合均是指这种生产的社会形式,同时,马克思也使用“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结构”(Ökonomische Strukture)、“社会经济形式”(Ökonomische Formen der Gesellschaft)、“社会生产机体”(Gessellshaftlicher Produktions organismus)等概念来表现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的物质技术结合形式与状况体现的是人类控制与支配自然的程度,即生产力。生产的社会结合形式与状况则是体现生产中人们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因而,生产方式这个二重物就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基于生产方式这一二重物的特征,把生产方式范畴的内涵规定为既包括生产的物质内容与生产的社会形式的二重规定,并且又自始至终地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来分析历史上一切生产方式的运动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和向更高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这正是《资本论》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鲜明特色。

把经济事物、活动与过程作为具有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二重物来加以分析的方法,鲜明地体现在《资本论》对商品范畴的分析之中。马克思制定了关于商品二因素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把商品作为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二重物。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的内容,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形式。按照马克思的这一分析方法,商品范畴的内涵,既包括作为它的本质规定性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价值),也包括体现商品的物质内容的规定性(使用价值)。把商品的本质规定性确定为价值对象性,实际上就把商品作为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样就抓住了商品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质。这一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商品学说的精髓,体现了商品分析中的历史唯物论特色,它与那种抽空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单纯地从物的有用性来谈论物的商品性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商品观是根本不相同的。另一方面,这一商品概念内涵,还包括商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论述了使用价值是作为物质存在的商品体的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如食品能营养人,衣能暖人,车能载人,房屋能居住。这些使用价值,或满足需要的有用性质,来源于它的物质属性是十分明白的。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归结为劳动产品的物质属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商品分析的唯物主义。他的这种阐述,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唯心主义的使用价值观完全不同。如资产阶级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主观效用学说,就是把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人的主观的估价,说成是由人所面临的特定条件与千变万化的主观生理与心理的需要而决定的、不可捉摸的东西。

马克思商品理论所贯穿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表现在他分析了商品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而且揭示了这二重规定性的内在联系。众所周知,马克思通过价值是物化的人类劳动的命题,深刻地论述了作为商品的物质规定性的使用价值,乃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得以凝结为价值的必要条件。这样,就阐明了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作为商品经济的生产关系的价值,不是自行表现出来,而是要依附于物,采取“物化”的表现形式。这样对价值和使用价值关系的阐明,体现了价值理论中的唯物主义,这也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与唯心主义的劳务价值论的重大区别。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务价值论,把使用价值这一物质实在性范畴非物质化,把一切非物质形态的“劳务”或无形的“有用效果”均说成是使用价值,并且宣扬提供这些非物化形态的“有用效果”的“劳务”和精神“生产”均和物质产品生产一样创造价值。这些西方经济学中的时髦理论,不仅是对使用价值概念作了唯心主义的曲解,而且也抽去和抛弃了价值形成过程的物质基础。这是对价值形成的歪曲。(www.xing528.com)

《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二重规定的分析,是十分卓越的,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是物质生产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论》首先分析了一般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的自然物质规定性——它是人类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结合方式,也就是“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3],“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4]。简括地说,劳动过程就是使用价值的形成,这是一切商品生产过程共同的物质内容。价值形成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或社会经济内容,或社会规定性,它表现为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物化于商品体中和形成商品价值。由于商品生产不是生产一般的使用对象,而是要生产一个市场交换对象,生产一个价值物,因而,价值的形成这一社会规定性便为商品生产的不可缺少的和最本质的特征。可见,商品生产过程也是一个二重物,“正如商品本身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一样,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5]

按照《资本论》的抽象向具体上升的方法,对商品生产过程的简单的二重规定,只是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质的逻辑的起点。《资本论》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这一命题,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来把握,前者——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这一特殊的社会生产的物质规定性,后者——价值增殖过程——是这一特殊的社会生产的社会规定性。《资本论》首先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规定性,指出它既具有一般劳动过程的共同特征,又包含了以社会化的结合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在《资本论》卷一的有关篇章中,论述了近代工业生产经过简单协作——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而形成特殊的资本主义劳动方式的过程;《资本论》通过对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中劳动手段、劳动的社会结合形式、劳动方法、科学的大规模的生产合并等方面的详尽分析,阐明了特殊的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和过程的特点。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规定性是价值增殖过程,它“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6]。即超过了补偿资本价值并带来一个剩余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因为,作为资本家,“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7]。可见,包含有剩余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固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别于其他社会生产过程之所在。

《资本论》对经济事物、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的物质和社会规定性的二重分析,还表现在资本理论中。马克思在剖析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时,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分析资本的流通时又把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前者是表现资本的社会规定性的范畴,后者则是与资本的物质技术性质——它的自然物质的结构,例如是生产手段还是原材料;它的耐用性质:是较快地磨损还是有很长的自然寿命,等等——有关。此外,把资本构成区分为价值构成与技术构成,前一范畴体现的是资本的社会形式规定性,后一范畴体现的则是资本的物质技术结构。在资本积累理论中,马克思一方面论证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另一方面又把资本积累作为再生产中追加物质生产条件(追加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来考察。前者是资本积累的社会规定性,后者则是资本积累的物质内容。在再生产理论中,马克思把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归结为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两部类之间和各部类内部的物质补偿(替换)和价值补偿,前者体现社会再生产的一般物质条件,后者体现的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再生产的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此外,马克思把农业再生产区分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两种形式,前者是农业再生产在物质内容上的特点,后者是农业再生产的一般社会经济形式,等等。

总之,把经济事物、活动和过程分为物质方面和社会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并分析和找出这两方面的规定性,确立表现社会经济事物过程的物质范畴与表现生产关系即社会形式的经济范畴,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统一与矛盾,这是《资本论》的范畴论的一个特色,这也是在《资本论》的理论分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