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眼的把握:从语境出发,观照整体语境来辨析意象

诗眼的把握:从语境出发,观照整体语境来辨析意象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照语境,就必须对文本做整体性把握。两者相互依存、螺旋上升,这叫观照语境。所以,离开整首诗的语境或者说整体的意境,我们是很难判断诗中的某一个字眼儿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的。只有联系整体的语境,从整体语境出发来观照其中的某个意象,才可以判断、辨析这个意象好还是不好。我们可以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在上下文的关联中,在文本的语篇语境中,在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寻求对文本意义的合理解释。

诗眼的把握:从语境出发,观照整体语境来辨析意象

观照语境,就必须对文本做整体性把握。整体需通过局部来理解,局部又需在整体联系中被理解。两者相互依存、螺旋上升,这叫观照语境。观照跟分析不同,观照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关联性、统摄性。

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泊船瓜洲》,这首诗老师们很熟,都知道其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这个“绿”字。王安石的这个“绿”字,是有出典的。南宋的洪迈在他的《容斋续笔》中,有这样的记载:“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其”指王安石,“草”指草稿。 “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改了十多次,最后定为“绿”。

那么,这个“绿”字好在哪儿呢?常见的一种说法是,认为“绿”化无形为有形,化无色为有色。你想,春风本来是无形无色的,用上“绿”字,色彩出来了,形状出来了,抽象的风变得非常形象了。还有一种说法,这个“绿”字带来一种勃勃的生机,焕然的希望,跟王安石的变法背景非常吻合。

其实,这样使用“绿”字并非王安石首创。至少,在唐朝就已经有人这样使用了。比如,唐朝的丘为在《题农父庐舍》一诗中,就有“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比如,大诗人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的头两句,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比如,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庭》中有“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有传言说,王安石这个“绿”字,是受了丘为这首诗的启发,最后才圈定“绿”字的。

那么,丘为的这两句诗比王安石的出名吗?李白、常建的这些诗句比王安石的出名吗?要说化无形为有形,化无色为有色,这些诗中的“绿”字所表达的效果应该是一样的;要说带来生机与希望,这些诗中的“绿”字也不是没有啊。

所以,离开整首诗的语境或者说整体的意境,我们是很难判断诗中的某一个字眼儿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的。只有联系整体的语境,从整体语境出发来观照其中的某个意象,才可以判断、辨析这个意象好还是不好。

“绿”无疑是用得好的。但是,要知道《泊船瓜洲》这首诗的诗眼不是“绿”字。是哪个呢?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字。“还”就是回家。王安石的老家在江西临川,但他后来常年居住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最后病逝在南京。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从某种程度上讲,南京在王安石心中的位置可能超过临川。“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就是回到南京、回到故乡,整首诗写的是一种乡愁。(www.xing528.com)

我们不妨一句一句地分析。“京口瓜洲一水间”,“京口”指长江南岸的镇江,“瓜洲”指长江北岸的扬州的瓜洲渡口。“一水间”是指京口和瓜洲被长江隔开,但只有一水,距离并不远。 “钟山只隔数重山”,“钟山”指南京的紫金山,这里可以指代故乡金陵。金陵也只隔了数重山,故乡其实就在“我”的眼前。“春风又绿江南岸”,“又绿”在讲什么?观照整首诗的语境和意境,我们就应该明白,这个“绿”跟生机没有关系,跟希望没有关系。这个“绿”是思归的意象。春草又绿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啊,该是回家的时候了。

这样解读有依据吗?有!《楚辞》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春草枯了又重新生发、茂盛了,王孙啊,你浪迹天涯,闯荡江湖,什么时候能回来呀?你看,草绿跟思归连在一起。王维的诗写得更直白,“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春草绿了一年又一年,王孙你到底回不回啊?你看,草绿跟思归也连在一起。显然,王安石正是从思归的情感角度来使用“绿”这个意象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故乡(江南岸)的春草,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呢?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同样是一种典型的乡愁意象,象征着团圆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呢?

其实,这首诗句句写乡愁,字字写思归。但是,此时此地的王安石,无法回家,不能回家。了解历史背景的人都知道,王安石此时正要入京主持第二次变法。责任在肩,家国在心,即使乡愁再浓,思归再切,他也只能感慨一番而已。

所以,观照整体语境,这里的“绿”字就应该被解读为思归的意象。而正是这个化无形为有形的“绿”字,以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渲染、凸显了这首诗的乡愁之情。

我们可以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在上下文的关联中,在文本的语篇语境中,在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寻求对文本意义的合理解释。对于文本解读,我们必须基于语境,在语境中,最后又回到语境,这就是观照语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