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花钟》为例,观照语境

以《花钟》为例,观照语境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花钟》三个自然段,第一段讲观察,第二段讲思考,第三段讲发明,这就是它的结构。我们不妨来看看按照新组合写成的《花钟》: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实验证明,写《花钟》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组合。当然,我们这一讲要讲的是“观照语境”。我们所讲的语境,主要是指一篇文章的语境,可以称之为“语篇语境”。

以《花钟》为例,观照语境

这次我们要解读的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第13课《花钟》。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把握结构”这一解读策略。如果我们从把握结构的角度,该如何解读这个文本呢?

我们知道,这个文本一共只有三段文字。第一段,写的是对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的观察,具体写到了九种鲜花的开放时间。如果把这段内容概括成一个词,我觉得就是“观察”。第二段,是写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各种原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授粉等。这已经不是对现象的简单观察了,而是对现象背后的原理、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我们用“思考”这个词来概括。第三段,写的是一位植物学家根据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这一规律发明了花钟。这就不仅仅是在研究思考,而是在研究思考的基础上做出的发明创造。可以用“发明”这个词来概括。

这样一概括,我们对整个文本的结构就清楚了。 《花钟》三个自然段,第一段讲观察,第二段讲思考,第三段讲发明,这就是它的结构。那么,这样一种结构有没有用意,有没有深意呢?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结构呢?其实,这个结构隐含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首先是观察,通过观察,捕捉到一些有趣的、奇怪的自然现象;然后是思考,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原理、规律等;最后是发明,依据思考得到的规律、原理,创生出各种新产品、新东西。

你可能没有想到,文章的结构居然跟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高度吻合。那么,是不是所有这类文章非得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来写呢?其实也不一定,“观察”“思考”“发明”这三个要素,从写作构思的角度来看,至少可以形成六种组合。比如,观察—发明—思考;比如,思考—观察—发明;比如,思考—发明—观察;比如,发明—观察—思考;比如,发明—思考—观察;还比如,文章本身的组合,观察—思考—发明。一共有六种组合。

以上六种组合,其实都可以成为文章的思路,都可以写成文字。你别不信,我就专门做过一个实验,把文章的思路调整为这样一个组合:思考—发明—观察。我们不妨来看看按照新组合写成的《花钟》: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据研究,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依次开放。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www.xing528.com)

第一段,写的是“思考”;第二段,写的是“发明”,所不同的是,发明这部分写得非常具体,把原先放在“观察”部分的九种花移植到了这里;第三段,写的是“观察”,当然就略显简单些。但是,整篇文章读下来,有没有不通顺呢?没有。有没有不连贯呢?没有。实验证明,写《花钟》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组合。那么,两种组合、两种思路,哪种结构更好呢?毫无疑问,原文更好。理由很简单,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文本结构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来组织,更能体现出这类文体的特征。比如,构思更严谨,行文的逻辑性更强,科学研究的意识和方法更容易渗透等。

当然,我们这一讲要讲的是“观照语境”。什么是语境?王先霈先生说:“我们聆听说话或者阅读文字,注意的是‘语言流’,是‘语言流’所表达的‘思想流’,我们实际总是力求整体地去把握它,也只有整体地把握才能有效地把握。”

请对“语言流”“思想流”这两个术语生起敏感和警觉。是“语言流”而非“语言”,是“思想流”而非“思想”。我的看法是,“语言流”要刻意强调的是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关联性、接续性,任何处于语言流之中的语言,不再是孤立的、隔离的,而是前后映照、相互阐释的。一旦像浪花一样跃出语言之河,那么,这朵语言的浪花就失去了具体而真实的意义。 “思想”与“思想流”的关系,也同样如此。由语言、思想形成的“流”,就是语境。不是说语言之外还有一个语境,而是语境就在语言之中,就是语言形成的流。语言一个一个汇聚成源远流长、川流不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语言流,在牺牲其原初的、凝固的意义的同时,也新生出当下的、活泼的内涵和意蕴,这就是语境的价值所在。

而对于语境的把握,王先霈先生特别强调一个词,就是“整体”。“力求整体把握”,这是解读策略;“只有整体把握才能有效把握”,这是解读品质。由此可见, “语境”跟“整体”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语境一定指向整体,指向整体中的语言关系;整体是语境的本质特征,拆解整体意味着语境的消亡。

当然,语境是有层次的,是分类型的。语文界有一句行话,叫作“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当我们说“字不离词”的时候,词就是字的语境;当我们说“词不离句”的时候,句就是词的语境;当我们说“句不离段”的时候,段就是句的语境;当我们说“段不离篇”的时候,篇就是段的语境。很显然,语境有着不同层次。

语境不仅分层次,也分不同类型。我们所讲的语境,主要是指一篇文章的语境,可以称之为“语篇语境”。荣维东教授说:“语篇语境,指的是构成言语作品的词语、句子、段落的上下文、前言后语,以及声音交流时的语气、语音、词语、句子与言语交谈的前后联系。”简单地说,语篇语境,就是一篇文章的全部语言文字所形成的关系的总和。

所谓观照语境,就是对语篇语境的把握。我们只有整体地把握语篇语境,才能对语篇语境中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语修逻文章做出有效把握。这也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