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从知作者,解诗题到整体性观照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从知作者,解诗题到整体性观照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小学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知作者,解诗题”列为诗歌课堂教学的第一目标。而我们此次探讨的“知作者,解诗题”并不是传统教学上的简单的作者介绍与诗题的解答,而是以诗歌为媒介,通过“读诗识人,知人论世”这一途径使学生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古今共通,帮助学生读懂诗歌。这里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本是指“尚友之道”,后发展成为一种文论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从知作者,解诗题到整体性观照

中小学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知作者,解诗题”列为诗歌课堂教学的第一目标。而我们此次探讨的“知作者,解诗题”并不是传统教学上的简单的作者介绍与诗题的解答,而是以诗歌为媒介,通过“读诗识人,知人论世”这一途径使学生达到与作者情感古今共通,帮助学生读懂诗歌。

(一)知人论世

1.知人论世的意义

“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的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本是指“尚友之道”,后发展成为一种文论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此种文论的方法是指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的为人及其所处的时代。

这种赏析方法很久以前就成为人们解读古代诗歌的重要途径,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就说道:“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要想真正了解作品的内容意蕴,就一定不能与作者的创作背景相剥离。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云:“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论其文也。”“诗歌与时代风会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迁,诗中还会涉及大量的人事,人与事的关系错综复杂,也需一一理清,是以知人论世,极为重要。”

运用“知人论世”这一方法解读文本可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然而,其弊病也常被人苛责,正如王文龙老师在《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欣赏》一文中所说:“使文本意蕴狭隘化、求深得凿、牵强附会,甚至以历史事实来裁决、局限诗歌作品,轻率地否定其真实性。”究其根源,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2.知人论世的误区

(1)喧宾夺主。

邹雯老师在《从“知人论世”到“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中说:“在许多概念里,孟子‘知人论世’的思想内涵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是对‘知人论世’的误读。”虽然诗歌需要结合创作背景和时代语境进行分析,但也并不意味作者或时代是教师诗歌教学的最终目标。比如在教学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我们可以介绍“宫市”的相关知识,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目标,强买强卖的现象已不存在于这个社会,我们对这个历史现象的介绍仅仅是为了还原写作背景,便于学生更深刻理解作品,因此在教学中只需要进行背景简介,或者在学生简单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即可,不可将背景介绍作为这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但是引导学生体会《卖炭翁》反映出的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知识分子心怀天下的情怀却是课堂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在教授这首诗时,依然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后者为最终目标。纵观语文课堂教学,几乎每篇诗词的学习都有“知人论世”的设计,但不要忘了诗歌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知人论世”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单纯通过追溯诗人的经历来解读诗歌依然会出现偏差,所以在诗歌教学中,“知人论世”只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切忌喧宾夺主。

(2)一笔带过。

“知人论世”虽然一直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但是在诗歌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对作者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一笔带过的问题。一笔带过并不代表教师没有进行作者简介,而是教师就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时代语境等来说解读较少,或者干脆不予引导。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卖油翁》一文时,虽然用了较长时间“念”了欧阳修的字号、籍贯、生卒年、身份、政治经历等,可谓完整“知人”,但对文本解读与主旨理解的相关背景经历介绍却是匆匆带过,让学生一头雾水。(www.xing528.com)

“知人论世”几乎成了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的必备环节,似乎每逢“大诗人”必有成就介绍,但如果“知人论世”只是就生卒年、文学成就等方面进行介绍,对当时时代大语境等重要信息一笔带过,反而会打断课堂的“脉络”,使得“知人论世”冗杂而无效。

(3)先入为主。

诗歌教学是一个走进文本的过程,其基础是形象、语言意境等的分析。在诗歌教学时,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先入为主”,即首先将作家风格、写作背景、时代特征等呈现给学生,过多地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赏析,这样作者的生平和成文背景等相关史料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待学生与诗词文本对话时,往往会生硬地把相关史料同诗词内容联系起来,把一个个从资料中归纳出的观点强加给诗词本身,这对诗歌的解读会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更无法调动起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并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感受。久而久之,学生便缺乏深入文本的思维,把“知人论世”变成了机械地贴标签。要么是贴在作者身上,如李白“飘逸洒脱”,杜甫“忧国忧民”;要么是贴在时代身上,看到东汉末年就是“白骨露于野”,看到南宋就是“山河破碎风飘絮”。确实,由于诗人文风的相对稳定性及时代对诗人创作的深刻影响,也因为教师选择文本类型的单一性,这种刻板化的解读方法虽然跳过了思维方面的启发,却经常能够直指文本的意蕴和内涵,而且这种理解在很多时候是正确的,在应试时,学生应用此方法答题通常也能拿到不少分。然而,如果长期应用这种方式解读诗词,不仅会泯灭学生解读古代诗歌的兴趣,也有损语文学科的尊严

(4)言不及义。

“知人论世”理论在课堂上还有一种运用的误区,教师非常重视在讲解诗文前利用半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向学生讲解诗人的生平遭遇。可是这大段的生平遭遇与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毫无关联,忽略了课堂的有效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尽管可以引导学生对诗人进行全面详尽的了解,但在某种角度来说,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也会使得学生模糊课堂重点。

比如学习苏轼的某首诗词,如果要把苏轼所有生平经历都介绍一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容易造成课堂的无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只需介绍与课堂相关内容,如政治遭遇等,就会使课堂的“知人论世”取得较好效果,也会使课堂目标更加明确。

(二)读诗识人

“读诗识人”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讲即通过阅读诗歌来认识诗人。

我们的学生在完成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诗歌。但问及诗人形象之时,往往学生会脱口而出: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人,李清照婉约派诗人。似乎这些诗人的形象已经固定了。可是诗人的形象仅仅局限于此吗?不要忘了杜甫也有“自在娇莺恰恰啼”的闲适,这是和家国无关的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陶渊明也曾作出“刑天舞干戚”这样壮烈的诗句,这和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相径庭;李清照也曾吟诵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豪迈的诗句。原来他们的形象不是从一首诗歌中就能够读懂。要感知真实的他们一定是从不同时期写出的诗歌中综合感知。因此,我们读诗识人课题所选择的诗歌范围是学生在相应的学段完成某一诗人的全部诗歌学习(依据教材选定篇目)之后,对该诗人的作品进行整体梳理回顾和补充,结合“知人论世”教学策略,了解该诗人的身份、经历、诗作、风格,真正做到读诗识人。

我们读诗识人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诗人,把握该诗人创作的整体风貌、诗歌风格。但这不意味着诗歌解读的终点就是作者。因为优秀的文本总是可以超越作者的思想品格、写作初衷的。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可以依托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深入理解作品,从而获得整体阅读经验和传承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