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整体性观照: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探索结果

整体性观照: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探索结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最后,通过诵读三首词,体会辛弃疾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情怀,并且结合背景总结出“空余恨”的深刻含义。这位青年将军便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二)挑灯看剑终是空——品读《破阵子》学生活动:听这首词的配乐朗诵,感知词的情感,找出题目中

整体性观照: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探索结果

一、选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外)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选文分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是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首句叙写了现实生活,“看剑”表现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写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酬而年事已高的境况。这首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情调激昂,形象鲜明。学习这首词对学生理解其爱国主义情感及壮志未酬的无奈有很大意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稼轩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时写的。镇江此时是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咏史词以三国旧事来抒发对时局的忧患,上阕首先写词人登高,放眼望去是美好的神州风光,牵动其思古之情,想到了国家盛衰,千古兴亡,就好比悠悠东逝的长江水,滚滚流不尽。下阕则纵怀远古寄豪情,“年少”指孙权,他继孙策之后为吴国之主时年方十九,但已割据东南一方,连年抗击着敌人的进攻。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今昔对比,令词人慕古伤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千古江山,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通过这首词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他对南宋王朝的失望与对国家山河破碎的痛心。

三、教学设想

选题分析:辛弃疾一生的四个阶段:青少年时期: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青壮年时期: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宦游时期。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中晚年时期:这期间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晚年时期: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又遭罢免。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承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本次选文的文本写作背景都在辛弃疾中晚年,或被贬谪,或郁郁不得志,引导学生体会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无法实现心中梦想的矛盾,并结合背景,理解辛词中的壮志难酬。

《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与之共勉。《南乡子》是稼轩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之作。

《永遇乐》是辛弃疾晚年所作。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不得重用。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象,辛弃疾在京口期间,多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于心中,吐之为是词。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文本使用:首先,学习《破阵子》,先分析上片,分析词中的热血爱国英雄形象,以及“壮词”的含义,然后适当给出词人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被贬),引导学生体悟下片中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带领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其次,学习《南乡子》,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将写作背景适时地展示给学生,了解词人先后遭受贬谪、复用的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对词的品读,了解用典的手法,并且分析出词人的悲愤和通过对曹、刘、孙的赞扬与怀念,表达出的对南宋王朝的讽刺与批判。

再次,读《永遇乐》,让学生自己从词中找出相应的典故,适时讲解典故与背景,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辛弃疾已到暮年,虽仍心系国家和人民,却始终无法实现心中所想,只能借用典故,来表现心中的抱负的感慨与无奈。

最后,通过诵读三首词,体会辛弃疾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情怀,并且结合背景总结出“空余恨”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课前准备:了解南宋王朝的背景,并大致了解辛弃疾的生平。

师导入:简述辛弃疾带骑兵五十人直闯有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的故事:他,不是万人拥戴的明星,不是出神入化的球星,也不是紧握权力的政治家,他是个词人,更是位英雄。他22岁时,曾组织一支义军部队抗金,后与狄京义军合并,并说服狄京南下归宋。就在联系有关事宜时,军中出了一个秦桧般的叛徒——张安国,杀了狄京投降金营。他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率五十旧部连夜直闯五万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重新鼓舞了士气,就连当朝的皇帝也不禁“三声叹息”。

英雄的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这位青年将军便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词人辛弃疾。

(二)挑灯看剑终是空——品读《破阵子》

(1)学生活动:听这首词的配乐朗诵,感知词的情感,找出题目中表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的词语。

明确:“壮”。

(2)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全词,理解课文内容。

①本词围绕“壮”字表现了哪些情感?

明确:军营生活,战斗场面,雄心壮志。

②词人为何难忘军旅生活?

明确: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事情,都是作者沙场的生活和过去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次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③作者一生的理想是什么?

明确:作者一生的理想就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④这首词的气氛和格调有何变化?气氛和格调的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由“壮”转“悲”。“壮”表明作者有报效祖国的凌云壮志,“悲”又反映出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

师小结:这是辛弃疾“壮”词的典型作品,金戈铁马的宏大场面,掷地有声的凌云壮志,都是他的满腔热血。而当时的辛弃疾被贬谪,赋闲在家,仍有如此气魄,可敬可叹。尽管如此,他却只能在梦里挑灯看剑,无法在现实中实现。那么,如此爱国并想要建功立业的辛弃疾,最终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呢?我们来看他的下一首词。

(三)滚滚长江终逝水——细读《南乡子》

(1)学生活动:读《南乡子》,品味三个问句的意蕴。(www.xing528.com)

①“何处望神州?”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

③“天下英雄谁敌手?”

(2)“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

明确:曹操;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3)再读《南乡子》,从词里寻找所“怀”之人、事。

明确: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南宋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师小结:辛弃疾对南宋王朝怀抱如此希望,而王朝让他如此失望,所以写下了这首词,这其中有他的满腔热血,有他的“余恨悠悠”。而他对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有怎样的感慨呢?我们来看下一首词。

(四)赢得仓皇北顾——精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学生活动:明白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学生活动:再读找典故并品析,结合课文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明确: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②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④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拓跋焘击败宋文帝)

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3)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明确:因为孙权以少胜多打败了来自北方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表达了对孙权的赞美,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典故二:刘裕。

明确: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都赶回北方去了。

典故三:刘义隆。

明确: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词人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

典故四:佛狸祠。

明确:“烽火扬州路”写43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定是惨不忍睹。“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身在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

(4)学生活动:三读词作,感知提炼词人的情愫。

明确:作者借用典故,表达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早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师小结:通过反复阅读《永遇乐》,我们看到了一个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的辛弃疾。词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词中透出的豪迈、苍凉与悲壮直击人心。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再次朗读,重新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辛弃疾出生于金人占领区,却自幼立志保家卫国,心系祖国人民。其心悠悠,天地可鉴,他并非只会纸上谈兵,也曾金戈铁马,奋勇杀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英雄。但是因为南宋王朝的软弱与无能,使得他的雄心壮志无法实现,而他的英雄梦也只能是一场空梦。壮士报国无门,满腔热血终虚化。此恨长存于心,再无消解之时。可悲,可叹,可敬,可怜!

五、推荐书目

1.梁启超.辛稼轩先生年谱[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

2.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M].济南:齐鲁书社,1990.

3.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板书设计

英雄悲情空余恨

——读词识人知稼轩

挑灯看剑终是空

滚滚长江终逝水

赢得仓皇北顾

(设计:成都市郫都区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 刘 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