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探索:整体观照带来的成果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探索:整体观照带来的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意逆志”最早见于《孟子·万章》:“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那么,我们在诗歌鉴赏中,应该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呢?(一)以“意象图景”来“逆志”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三)以“个人经验”来“逆志”在品鉴诗歌、重构诗歌画面内容、深入理解体会诗歌主旨的过程中,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阅读的经验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探索:整体观照带来的成果

“以意逆志”最早见于《孟子·万章》:“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里的“以”是“凭、借、用”的意思,而“意”是指读者的想法或生活经验,“逆”是迎合、揣摩的意思,“志”是指诗人的写作目的、意图或诗歌主旨。“以意逆志”这个词意思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应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切身体会、诗歌意象等,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主旨。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比兴》中也说道:“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那么,我们在诗歌鉴赏中,应该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呢?

(一)以“意象图景”来“逆志”

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根据诗人所选之象、所绘之景,去窥测诗人内心的情感。例如,《天净沙·秋思》中,作者选取了“藤”“树”“鸦”等郊野意象,这些意象本身并不能直接表现情感,但作者在意象前加上了特定的修饰语,从而营构出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枯”“老”“昏”不仅是作者对这些景物的直观印象,更是作者内心感受的外现(外露)。读者在读曲子时,脑中自然呈现出与曲中相似的景象、际遇,或通过想象将自身带入情景之中,去领会作者通过曲子所想表现出的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家念亲的愁苦心境。因此,在品读诗歌作品时,我们要抓住诗歌中主要意象图景的特征,使自身融入诗歌营造的意境中,并将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相勾连,进而体会、揣摩诗歌主旨。

(二)以“整体内容”来“逆志”

诗歌是一个整体,品读鉴赏时需要从作品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的主旨,以自身经验去推测和体会作者的本意,切忌断章取义。(www.xing528.com)

在品读诗歌时,我们通常会选取其中最为精彩或主要的部分进行赏析,而忽略诗歌其他部分,这将导致对诗人情感、诗歌主旨的理解出现缺漏和偏差。例如杜甫的《江村》,诗歌前三联描绘了草堂新居的清幽雅静,以及家人同聚一处,重获天伦之乐的情景。读者能够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彼时安宁闲乐、悠然自得的心情,却容易忽略诗歌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所传达的意旨。这一句看似与前诗内容相乘,表达对友人的感激与对安定生活的满足,但读者结合诗人际遇,就不难领会该句含蓄流露出的诗人流落异乡的凄凉寂寞。

由此可见,从整体上解读诗歌,就是要纵观全诗,层层深入地解读,除了诗句本身创造的语境之外,还需要结合诗人的人生境遇。

(三)以“个人经验”来“逆志”

在品鉴诗歌、重构诗歌画面内容、深入理解体会诗歌主旨的过程中,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阅读的经验显得格外重要。例如我们在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如果自身曾有登临绝顶、俯览山河的经历,那么脑海中就能自然呈现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个人体验将与诗歌共鸣,进而体会诗人的豪迈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