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诗识人知王维:探索中国古代诗歌教学

读诗识人知王维:探索中国古代诗歌教学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通过诵读四首诗歌,回顾王维从青年到晚年的心境变化,纵览他由少年意气风发、渴望济世报国到晚年归于清静淡泊的人生追求。他,就是唐朝诗人,王维。学生分析过程中,师适时地出示王维创作《使至塞上》的背景资料。

读诗识人知王维:探索中国古代诗歌教学

一、选文

少年行(其二)

(课外)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使至塞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南别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竹里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选文分析

《少年行(其二)》是王维早期所作组诗中的一首。诗歌叙写了一个豪侠任气的少年英雄,表现出盛唐社会游侠少年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该诗体现出王维早年创作风格上的雄浑劲健和浪漫气息,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王维青年时期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显示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实则是被排挤出朝廷。彼时他仍怀有一定的政治热情,遭到排挤的现状令他抑郁难平。《使至塞上》即作于赴边途中。全诗以叙事写景为主,诗人单车问边,又以“蓬”“雁”自喻,暗抒内心之愤懑抑郁。诗中对塞外奇特壮丽风光的描绘,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该诗是王维盛年时期的代表作品,表现出王维诗在写景上的重要成就。

《终南别业》是王维晚年创作的一首诗歌,表现了他晚年归隐山林,淡泊无为的人生追求。王维虽少年出名,但由于政局反复,几经起伏,尤其在遭逢安史之乱后,更是看透仕途的艰险,开始亦官亦隐。此诗叙述的正是他在辋川隐居问道、悠然自得的生活。在内容上,诗歌并未着意绘景,而重在表现诗人闲淡洒然的心境。

《竹里馆》也是王维晚年的诗歌作品,应是隐居时的闲情偶记。此诗描绘了诗人独坐月下、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出诗人清静、淡泊的心境。诗歌虽短小,在写人绘景上并无独到之处,但却能营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其幽深之景、幽独之情,皆使人进入到诗人尘虑皆空、安宁淡然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设想

选题分析:从王维生平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青年时期,他少年成名,科举入仕,政治热情高涨;仕途不顺时期,他曾受累被贬,虽然被张九龄拔擢复用,但很快又被排挤出朝廷,仕途几经起伏;安史之乱时期,他遭逢祸乱,曾被迫出任伪职;晚年隐居时期,安史之乱后,他幸免于难,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诗歌创作的内容和风格,与其人生遭际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我们能从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发现其人生追求的转变过程。

选入教材的两首王维诗歌,一首写于其被贬后复用出使边塞时,另一首是晚年半隐居时期的作品。由于缺少青年时期的诗歌,故而补充了一首前期代表作《少年行(其二)》。本次教学主要以王维一生中几个重要时期的代表作品,来呈现他的心境由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到经历仕途沉浮后的渐趋消沉,再到最后看淡官场名利、隐居向佛问道的变化过程,并从中探寻王维超逸凡俗、淳古淡泊的人生志趣

文本使用:首先学习《少年行(其二)》,带领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过程中,分析诗中塑造的英豪侠气的少年形象,然后适当给出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年纪,引导学生体悟诗人对这种少年侠气的赞许和向往,进而体会青年时期王维渴望投身仕途、报效家国的政治追求。

其次,学习《使至塞上》,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将写作背景适时地展示给学生,了解诗人先后遭到贬谪、复用、调职,然后奉命出使边塞的仕途经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品读,分析诗人因被排挤出朝廷的悲愤抑郁之情,赏析诗人写景的高超笔法,并从中感受诗人融入广阔自然风光中的个人情绪。

再次,读《终南别业》和《竹里馆》,让学生自己从诗歌描绘的景象中去体会作者的心境,领会王维晚年淡出仕途、隐居问道的生活志趣,并从诗中体会诗人淳古淡泊的人生境界。

最后,通过诵读四首诗歌,回顾王维从青年到晚年的心境变化,纵览他由少年意气风发、渴望济世报国到晚年归于清静淡泊的人生追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王维的资料,并背诵熟悉的王维诗。

师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诗人,他的名与字都来源于一本佛经——《维摩诘经》;他年少成名,意气风发,却中岁好道,晚年向佛;他的诗歌意境优美,禅意深远,故后人称其为“诗佛”。他,就是唐朝诗人,王维。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组诗,去探寻他由豪侠恣意转入淳古淡泊的人生历程。

(二)少年侠骨,心向家国——品读《少年行(其二)》

(1)学生活动:自由诵读《少年行(其二)》,思考全诗写了什么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内容:诗歌写一个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的职务。他报国心切,一心想效功当世,一旦国家有事,便毫不犹豫地随军出征边塞。诗中所说的“仕汉”“骠骑”等,都是借汉事喻唐。

形象:诗中说边关是遥远荒寒之地,沙场的搏杀更是出生入死,诗歌由此塑造了一个豪侠英勇、年少有为,期望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少年英雄形象。

(2)学生活动:齐诵诗歌,感受诗中的英雄侠气,然后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形象,表现出他怎样的人生追求?

明确:青年时期的王维怀有较高的政治热情,从容自信。他借塑造这样一位英勇豪气、渴望效功当世的少年英雄形象,表达自身济世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学生活动:自由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济世报国的豪情壮志。

师小结:王维年少成名,极富才华,15岁入京便名动长安,得到王公贵族的看重,随后进士及第,踏入仕途,可谓少年得志。故而他早年的一些诗歌多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一个心怀济世报国理想、积极投身仕途的王维。

(三)征蓬孤雁,犹望长安——精读《使至塞上》

过渡:期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和成就的王维,在踏入仕途后,却几经沉浮。下面,我们来看写于他盛年时期的一首诗歌——《使至塞上》。

(1)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于何种情境,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诗歌写于诗人出使边塞途中。题目为“使至塞上”,诗中的“问边”“萧关”“燕然”等词都表明诗人出使到边塞。(www.xing528.com)

(2)学生活动: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当时心境如何?

师提示:抓住“单车”“征蓬”“孤雁”等词来分析。

学生分析过程中,师适时地出示王维创作《使至塞上》的背景资料。

明确:首联写到“单车问边”,可见随从很少。诗人奉命慰问边疆将士,却是轻车简从,微露失意情绪。颔联中的“征蓬”和“孤雁”给人以飘零孤寂之感,既是诗人所见之景,更是自喻。诗人慨叹自身犹如随风飘飞的蓬草,孤身入胡的大雁,流露出愤懑抑郁之情。颈联描绘塞外风光,苍凉开阔,意境雄浑,诗人落寞悲寂的情绪既与之相合,又融入其中、得以疏解。尾联叙说戍守边关的将士,已将自身落寞情绪收起不谈。全诗既隐含诗人的失意落寞、愤懑抑郁之情,又传达出在苍茫辽阔的大漠中,诗人疏阔的心胸。

(3)学生活动:对比《少年行(其二)》,思考诗人的人生追求有无变化?

明确:从诗中看,诗人因受到排挤而感到愤懑抑郁,进而产生一种流落飘零之感,说明彼时诗人对仕途仍然怀有一定的期望,才会产生此种情绪。但因仕途起伏,又遭排挤,诗人的政治热情已不如少年时期那么高涨。

师小结:身怀济世报国之志的诗人仕途屡屡不顺,诗中虽然表现愤懑抑郁之情,但这种情绪不像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那样汹涌,也不像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那般直接,而是委婉低沉地传达出来,并且很快就消弭在写景叙事中,不得不说诗人的内心有一份超乎常人的淡然。

(四)中岁好道,安然旷淡——品读《终南别业》《竹里馆》

展示王维在安史之乱时期及之后的背景资料。

过渡:安史之乱后,因遭受国破之难,又因被迫出任伪职,险受牢狱之灾的王维,更是看透仕途的艰险,开始淡出仕途。这两首诗即他在辋川别业隐居时所作。

(1)学生活动:自读《终南别业》《竹里馆》,理解诗歌大意。

《终南别业》首联:叙说“中岁好道”“晚家南山”之事。颔联:时常到山林间漫步的闲适生活。颈联:在山间信步闲走,行到溪水尽头,遂坐下看风起云涌。尾联:林中偶然遇到老叟,相谈甚欢,竟忘记归去。

《竹里馆》:描绘了诗人独坐月下、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2)学生活动:探究两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和人生志趣?

师提示:从《终南别业》的内容和《竹里馆》营造的氛围入手。

明确:《终南别业》首联写到诗人隐居南山问道,“颇好道”直接表明自己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后面则叙说自己在山林间闲步信走,悠然自得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淡泊清静的内心世界,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生活的热爱。《竹里馆》中,诗人写竹林,却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营造出幽深、幽静的氛围。诗人弹琴长啸,没有闲人打搅,却有明月相伴,表现出他清静而淡泊的心境。

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王维晚年隐居时期的作品,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晚年淡出仕途、隐居问道、潇然于山水的生活志趣和超脱凡俗、淳古淡泊的人生境界。

(五)少年意气,终归淡泊——回读诗歌

过渡: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到隐居问道的闲散人,我们沿着王维的诗歌,勾勒出了他的人生。回顾他的一生,其志趣追求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异,却又觉得合乎情理。

(1)学生活动:梳理王维人生追求和理想志趣的转变过程。

明确:从积极的济世报国、建功立业;到仕途沉浮,逐渐消沉;再到最后的隐居问道,闲淡洒然。

(2)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结合所学诗歌和背景资料,探究王维人生追求和理想志趣转变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仕途不顺,政局反复;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个人淡泊无为的性格;受到家庭,尤其是母亲的影响,自幼接触佛教思想。

师小结:这几首诗是王维人生中几个重要时期的代表作品,从豪侠任气的少年到淳古淡泊的隐士,清晰地展现出他心境和人生追求的变化。

五、推荐书目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王志清.纵横论王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板书设计

少年意气 终归淡泊

——读诗识人知王维

青年:意气风发,志存高远

盛年:仕途沉浮,失意落寞

晚年:隐居向佛,闲淡洒然

(设计:成都市郫都区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 曾雪琴)

教学反思

少年意气 终归淡泊

曾雪琴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其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边塞诗,还是山水田园诗,都有脍炙人口的佳篇,部分诗歌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本堂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品读王维诗歌,使学生系统了解王维其诗其人。

在教学设计上,本课选取了王维创作于青年、盛年和中晚年不同时期的四首诗歌,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通过品读诗歌内容,抓住主要意象,分析关键字词等,体会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情感和所要传达的人生思考或志趣追求。然后再适时地将创作背景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知人论世。最后,在诗歌教学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梳理诗人一生际遇,以及志趣追求的变化,并探讨变化的原因。通过一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王维其诗其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紧随老师,根据老师的要求,通过自由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抓住关键字词或意象分析诗人情感,去探究诗人志趣追求。学生对学会抓住关键词和意象来分析诗歌这一学习方法的掌握较好,不再对诗歌分析无从下手,也不再无依据地空谈诗歌。在对诗人不同时期诗歌进行比读的过程中,学生能自主发现诗歌风格的转变,继而发现诗人情感、志趣的转变,并主动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思辨性得到很好的训练。同时,也让我们最终回归到本课的主题——读诗识人,认识王维。本堂课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到位,达到了读诗识人的教学目标。

此外,教学中还有几处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首先,关于诗歌的选取,由于课堂容量的关系,本课只选取了王维四首诗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加入更多的诗歌素材,使学生对王维其诗其人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其次,在教学中过分重视分析思考,因而减少了学生诵读诗歌的时间,使学生没能更多地从诵读方面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是本次教学的一大缺漏之处。再次,学生在品析诗人情感时,可能会出现超出教师预设的情况。例如分析《使至塞上》时,中学生从“征蓬”“孤雁”中领会出思乡之情,这是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老师事前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但在学生提出后,教师适时地给出了创作背景,并与前一首诗《少年行(其二)》联系起来,正确地引导了学生思路。最后,关于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的导入时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与教学设想不一致,但应该在尽量不影响学生自主思维的前提下,适时引入资料,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本次教学中,我们探索出了在整体性教学视野下,如何运用语文教学方法,通过一组诗的教学,系统认识一位诗人的诗歌及个人生平、志趣追求等。同时,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也获得一些经验教训,为我们接下来继续探索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提供了思考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