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浩气长存,不做俗人:识人诗词,全面探索中国古代诗歌教学

浩气长存,不做俗人:识人诗词,全面探索中国古代诗歌教学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人彻夜长谈,纵论古今。《早寒江上有怀》写于开元十五年孟浩然漫游吴越期间。《过故人庄》写于开元二十二年,孟浩然已年47岁。故孟浩然的一生都徘徊在求仕与归隐的矛盾中,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浩气长存,不做俗人”。通过这几个步骤的学习让学生们看到一个浊世生得浩然气的孟浩然。

浩气长存,不做俗人:识人诗词,全面探索中国古代诗歌教学

一、选文

春 晓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洞庭湖赠张丞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早寒江上有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过故人庄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选文分析

春晓》是孟浩然早期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清晨,是最美好的时刻;春天,是希望的开始;少年,是追梦的季节。然而,好不容易匡复的大唐江山,又迎来了宰相张柬之被逼离开朝堂遭到流放的变故,中宗李显昏懦,皇后韦氏还想着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孟浩然对此既愤怒又失望,毅然做了全家都反对的决定:罢考。风雨相催,韶华易逝。对国家和社稷的失望,浸透在这语调淡雅的诗文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开元五年,孟浩然自襄阳远道而来登门拜访张丞相。两人彻夜长谈,纵论古今。相同的文学爱好使这两位年龄相差20多岁的人产生了共鸣。孟浩然来到岳州之后,两人结伴登君山岛,过洞庭湖,尽赏湖湘胜景。时值秋雨连绵,洞庭湖湖水上涨,站在岳阳楼上,孟浩然凭栏远眺,望着眼前浩渺的湖水,带着无限的感慨,心情复杂地写下此诗。表达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但却欲济无舟、望水难渡的落寞心境,同时也曲折地表达了他希望得到张九龄援引之意。

《早寒江上有怀》写于开元十五年孟浩然漫游吴越期间。此时张说被罢相入狱,使孟浩然想通过张说举荐向朝廷求仕的希望完全化为泡影。时间已近中秋时节,本该在襄阳与家人团聚,而自己却如同孤雁只身万里,漂泊吴地,不知不觉,一股乡思幽情袭上心头。然而,孤帆远去,自己却无法偕同,欲归不得的怅惆之情只有用这首诗来表达。

《过故人庄》写于开元二十二年,孟浩然已年47岁。少有“鸿鹄之志”的他婉拒了韩朝宗举荐。在孟浩然的心里,他觉得自己应该襟怀天下,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展示自己经邦济世的抱负,而不应去做仅仅博得宫闱一笑的凡夫俗子。所以当他得知韩朝宗举荐自己为宫廷赋曲填诗时,感到很失望。最终没有接受韩朝宗的引谒。离开长安后,孟浩然除了拜会友人和偶尔参加聚宴之外,更多的时间就住在南山坡上的草庐里。劳作之余,把酒言咏,却也自在。一天,应一位山村友人所邀,孟浩然到山居朋友家做客。众人把酒临风,共话桑麻,不知不觉已酒过三巡。村庄环境的恬静和田家生活的安逸使诗人忘却了仕途上的烦恼,于是在酒酣谈兴正浓之时,提笔写下此诗。短短的几句话,叙事、写景、写意,娓娓道来。这种清新淡雅的风格,让孟浩然的这首山水田园诗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三、教学设想

这几首诗分别写于孟浩然的少年、青年、中年时期,写作时间不同,但都可以看到儒家经邦济世的“用世”思想,他认为自己闭门读书十年,只为明志,非为求仕,且又不愿在混乱的朝局中随波逐流。故孟浩然的一生都徘徊在求仕与归隐的矛盾中,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浩气长存,不做俗人”。

教学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品读《春晓》,集中品析诗中的关键字词,体会孟浩然“文不为仕负才名”的心胸。第二,精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体会孟浩然当年的用世之志。第三,比较阅读《早寒江上有怀》《过故人庄》,政治上的困顿失意让他后期的诗作基调发生了变化。他把自己仕途失意和人生苦恼转化到对山水田园的形象描写当中。第二次漫游吴越归来,他的心情已平静下来,生活也平淡无奇了。比较阅读这两首诗,同样写于政治困顿期,诗歌的风格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通过这几个步骤的学习让学生们看到一个浊世生得浩然气的孟浩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李白曾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被李白如此厚爱的孟夫子指的是谁呢?被李白膜拜有加的孟夫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二)文不为仕负才名——粗读《春晓》

学生活动:自由诵读,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抒了什么情?

明确: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和联想。从听觉着笔,写春之声:处处啼鸟,萧萧风声。春风春雨,纷纷洒洒在这静谧的春夜。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隐含着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淡淡失落。(www.xing528.com)

师小结:这首诗是作者早期隐居鹿门山所作,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然而在孟浩然的心里,中宗李显昏懦,皇后韦氏还想着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这样的王朝与他想要报效的国家格格不入,一怒之下决定罢考,世人赞他“文不为仕负才名”,眼见青春韶华像流水一样流去,对国家和社稷希望落空后的失落,都浸润在这语调淡雅的诗里。

(三)浊世生得浩然气——精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学生活动:反复诵读,思考这首诗抓住洞庭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你所感受到的画面。

明确:这首诗前四句写景。

示例:“湖水平”用宽广的湖面衬托湖的浩阔,“混太清”写出了湖水的浩瀚,“气蒸”写出了湖水的广阔浩大,“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动静结合,虚实相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写出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一句运用典故,有何用意?

明确:“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用典,自己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表明自己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希望得到贤达引荐的美好愿望。

师小结: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五年,当时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孟浩然觉得自己应该振羽翻飞,为国效力,有所作为。年少时的满腔鸿愿又再次出现在心中。

(四)江海漫漫有我行——对比阅读《早寒江上有怀》《过故人庄》

(1)学生活动:自由诵读,思考这两首诗同样写作于诗人仕途失意之时,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寒江上有怀》首联起兴,借木叶渐脱、北雁南飞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引起诗人的客居思归之情。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又通过“北风”呼啸来渲染题目中的“寒”。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把诗人内心的悲凉凄苦体现得淋漓尽致。颈联“乡泪”是情,“孤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最后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师小结:《早寒江上有怀》写于张说被罢相之后,孟浩然希望通过张说引荐的愿望落空。时间已近中秋时分,本该在襄阳与家人团聚,而自己却如孤雁只身万里,漂泊吴地。遥想家乡万里,孟浩然欲归不得的郁积之情只能用诗来表达。

明确:《过故人庄》是一首田园诗,首联的“具鸡黍”写出了主人已准备好待客的饭菜,“邀”字体现主人的热情。诗人走进村里看到绿树环抱,青山依依,如此清幽恬静的环境不禁让诗人心生喜悦。望着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又能“把酒话桑麻”,田园生活竟是如此的美好。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如话家常,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不仅写出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出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师小结: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已经把政治中的挫折、名利得失全忘却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水的顾盼、与朋友共话桑麻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他喜欢上了这样宁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在他的生命中少了世俗的羁绊,多了一份洒脱安适。

(2)再读这两首诗,感悟诗人寄寓在这两首诗中的不同情感。

明确:两首诗都写于政治失意之时,但伴随着孟浩然思想的变化。他的诗风经历了从早期的旷情到晚期的清淡。特别是第二次漫游吴越归来,他的心情已平静下来,生活也就平淡无奇了,到了晚年,他的心境由幽寂转为沉静,遁世后的平淡与山水的情景融合,形成了孟浩然晚年诗歌的清淡风格。

(五)总结

早年的孟浩然有志用世,然而当时混乱的时局却让他心灰意冷。20多岁时,便隐居到鹿门山。但是他的“隐”是一种在困境中等待和观望的“隐”。他在等待社会政治的改变,等待符合他心中设想的大道出现。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句话成为浩然心中出仕的准则,为了他固守的“浩然之气”,他的一生都徘徊在求仕和归隐的矛盾中。经邦济世的“用世”思想,几乎贯穿了孟浩然平淡却不平凡的一生。孟浩然布衣一生,但其“浊世生得浩然气”的品质却被世人一直传诵。

五、推荐书目

1.曹远超.梦归田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2.刘阳.孟浩然研究文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板书设计

浩气长存,不做俗人

——读诗识人知孟浩然

文不为仕负才名

浊世生得浩然气

江海漫漫有我行

(设计:成都市郫都区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 王 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