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识人诗教:中国诗歌教学探索

识人诗教:中国诗歌教学探索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29岁的李白结识了当时已名满天下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分别之际写下这首送别名诗。《沙丘城下寄杜甫》是诗人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所作。

识人诗教:中国诗歌教学探索

一、选文

峨眉山月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黄鹤楼孟浩然之广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课内阅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沙丘城下寄杜甫

(课外补充)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阅读)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选文分析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次出川时创作的一首怀念家乡山水和思念友人的诗歌。前两句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倒映着月亮的影子。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29岁的李白结识了当时已名满天下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分别之际写下这首送别名诗。首句点出送别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次句写送别的时间和去向:烟花三月的春日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意境开阔、色彩明快,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诗人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所作。此诗以景带出思念之情,言辞朴素无华,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写得情真意长,凄怆感人,深刻地表现了两位诗人的真挚友情。全诗流畅自然,而又含蓄蕴藉;感情极苦,而又不失豪放本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表达了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和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的萧条景象,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写,显出诗人对朋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意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三、教学设想

选题分析:本次教学所选用的四首诗是按照年代顺序选取的李白所作友情诗。《峨眉山月歌》作于725年李白初次出川之时,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故土,对故国故人不免依依不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于730年,此时的李白29岁正在远游期间,他以诗会友结识了孟浩然,两人成为挚友,在得知孟浩然要去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会面,几天后更亲自送孟浩然到江边,送别之时写下千古流传之佳作。《沙丘城下寄杜甫》作于745年,时李白已经44岁,此时的李白离开长安开始在各地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33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李杜相见情深义重,二人同游分别之后倍加思念,遂写下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于749年,此时的李白已经历人生种种挫折与坎坷,虽然是为好友王昌龄被贬而作,但实则借此抒发感愤,寄托慰藉。

李白的一生是在远游中度过的,远游生活政治仕途上失意的他却在朋友交往中收获颇丰,可以说他与朋友建立起的深厚友谊,是他在远游中获得的最珍贵的礼物。他和朋友的情谊贯穿他的一生,辉煌了整个盛唐,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不朽诗篇。

阅读李白的这四首诗,引导学生体悟诗中流露出的真挚友谊,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从中受到鼓舞。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友谊存在,就让我们在李白诗中这些真挚情谊的感动下,传承文明,渐行渐远。

文本使用:所选四首诗分为两组进行教学,前两首为一组,后两首为一组,共设计为两课时。首先精读《峨眉山月歌》,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诗意、想象诗中意境,理解诗人李白首次出川时对故土故人的依恋之情: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的友人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全诗将月人格化,思人恋月,惜别之情充满全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于李白刚出川不久,他与孟浩然这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被诗人用绚丽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然后补充学习《沙丘城下寄杜甫》,最后精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选择补充《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因为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为著名的两大诗人,也是学生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两位诗人,学习这首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两位伟大诗人的友情也一定会感染到学生。另外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直白,思念之情感人肺腑,学习起来毫无压力。

学完本诗之后,由李白与杜甫的友情转入介绍他与其他诗人的友谊,补充介绍他与贺知章、孟浩然、王昌龄之间的友情,开始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李白听到朋友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的,诗中充满了他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短短四句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学习本诗中首句渲染气氛,以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写法。难度较第一首诗有所加深。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师导入:如果可以穿越,你们希望回到哪个朝代?我希望的是唐朝。遥想1400年前的大唐,那是怎样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诗人如浩瀚星辰,而其中最为耀眼的,无疑是李白和杜甫。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梦回唐朝,和李白一起去结识他的朋友们,去品味几首千古流传的友情诗篇,认识一个深情厚谊的李白。

(二)乍离故土,依依不舍——精读《峨眉山月歌》

(1)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峨眉山月歌》,读出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活动:解诗题,为何写峨眉山月?他在哪里看到的月亮?

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找出诗中涉及的地名。

(入、流、发、向、下)(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3)学生活动:明诗意,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的友人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

(4)学生活动:悟诗情,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将月人格化,思人恋月,惜别之情充满全诗。

师小结:这首诗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而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而峨眉山月这一意象贯穿整个诗境,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三)出蜀壮游,以诗会友——略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过渡: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表达对故土故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背景资料:李白在出蜀壮游期间,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中,特地前去拜访,孟浩然看了他写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十多天。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挥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作。

(1)学生活动:解诗题,明确“之”的含义:去、往。

明确:诗题为我们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介绍黄鹤楼。

(2)学生活动:朗读诗歌,多读几遍,读出节奏感情。

(3)学生活动:理解“西辞”和“烟花”的含义。

老师提示:“烟花”指“花太多,太茂盛”,此时的长江两岸,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千里莺啼绿映红,这么美好的季节好友却要远去扬州,怎么不令人惆怅呢?

(4)学生活动: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体会离情。

老师提示:李白的眼中看不到烟花三月美如画,看不到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他的眼里只有一条孤单的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5)学生活动: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老师提示:孤帆远离,由近到远,远到消失,李白仍不愿离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小结:诗中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那颗心,感受到那份情,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李白对朋友的友情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四)李杜相识,惺惺相惜——《沙丘城下寄杜甫》

过渡: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此诗作于745年秋。744年李白离开长安,开始漫游。在洛阳遇到了33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第二年两人又在东鲁会面。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745年两人分别,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南游江东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因怀念杜甫,写下此诗寄赠。(www.xing528.com)

(1)学生活动: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外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此时此地,酒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

(2)学生活动:你认为本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李白与杜甫友情的是哪一句?这是一种怎样的抒情方式?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

(3)学生活动:再次朗读,背诵本诗。

(五)贬谪之时,尤见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学生活动:展示资料,补充介绍李白与其他诗人的故事。

背景资料:此诗作于749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的不幸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李白与贺知章“金龟换酒”的故事,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题诗”的故事。

(2)学生活动:初读诗题,初晓诗情。

释题:听说王昌龄被贬职到龙标,李白写了这封信寄给远在他乡的他。

表达的情感:对朋友被贬的同情,对朋友的思念。

(3)学生活动:再读诗歌,读懂诗眼。

①诗歌都有眼睛,如果从诗中选一个词作为诗眼,你会选哪一个?

②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愁心”二字?

一是“杨花落尽子规啼”,触景生情,看到柳絮飞落,听到杜鹃啼叫,借“杨花”“子规”两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愁心。

二是“闻道龙标过五溪”,听到王昌龄到五溪的消息,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

“又惊又喜”,惊的是朋友已经远离,喜的是朋友克服一路的艰辛终于安全到达目的地。

(4)学生活动:体悟深情,读懂浪漫。李白的愁心除了靠书信传递之外,还托付给谁了呢?

“明月”,月亮自古就是思念的象征,李白正是托明月传递思念之情,李白的心停留在明月之上,看着王昌龄走过的每一步,时时刻刻为之担心,很自然就有了下一句“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与王昌龄的深情厚谊由此可见。

师小结:本诗首句于景中见情,次句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措,“过五溪”见贬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

(六)结束活动

现代信息社会,人与人的交流方便快捷,我们可能仅仅用一个符号、一个表情来传递情感,但我们还能不能像李白一样提起笔来为你的朋友、你的家人写一首诗呢?

展示老师自己为同学所作的一首小诗,鼓励学生提笔写诗(PPT展示)。

相 逢

——致我的大学同学

课桌的两头,

城市的两端,

我们相逢在城市的中心,

也相逢在生活的节点。

透过异地阴霾的天,

遥想我们青春的脸,

风中飘扬的长发和绣花长裙哪里去了?

温柔似水的女子,

看你从江南烟雨中,

款款而来。

扬起你的笑脸,

一路欢歌向前,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愿与你再并肩!

五、推荐书目

1.李长之.李白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板书设计

一生长系故人情

——读诗识人知李白

乍离故土,依依不舍

出蜀壮游,以诗会友

李杜相识,惺惺相惜

贬谪之时,尤见真情

(设计:成都市郫都区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 吴建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