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举杯消愁,愁情忧怀

举杯消愁,愁情忧怀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人们多愁善感,胸中的愁情是他们的普遍情怀,是共有的情绪,所以诗人们更是以酒浇愁,借酒来发泄胸中的忧愁。所以与朋友相聚,企图把满腔愁意抛撒在一壶酒中,然而“壶中唤天云不开”,真真是以酒消愁愁更愁,身心都受到伤害。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人感叹良多而心生忧烦,满以为酒酣沉睡可以消除烦恼,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一语成千古绝唱,道出几千年来文人墨客无法消解的愁情别意。

举杯消愁,愁情忧怀

酒又俗称忘忧物,喝酒以后,能使人飘飘然、昏昏然,暂时忘却人世的烦恼。诗人们多愁善感,胸中的愁情是他们的普遍情怀,是共有的情绪,所以诗人们更是以酒浇愁,借酒来发泄胸中的忧愁。曹操在《短歌行》中就写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陶渊明在《饮酒》中也写道:“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当然胸中的忧愁有境界的高低,境界高的是忧国忧民之忧愁,这样的诗词作品不多。最著名的是唐代的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宋代的欧阳修,从饮酒中发现人民的疾苦:“官酒味浓村酒薄,日饮官酒诚可乐。不见田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还来就官买糟食,官吏散糟以为德!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词中写出了种糯人的疾苦,通过自我的谴责,表达了词人忧民之心。

古代文人为仕途和生计多外出远游,人生忧愁中,乡愁是主要的情绪,在他们的诗词文章中,抒发乡愁的篇章尤其丰富。隋朝的女诗人苏蝉翼:“欲借一杯酒,共叙十年悲。”(《因故人归作》)就是借酒遇故人相聚,共叙故乡情。唐初诗人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蜀中九日》)也是登高望远,借酒思乡。王维:“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春中田园作》)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戴叔伦:“且向白云求一醉,莫教愁梦到乡关。”(《对酒》)欧阳修:“棋散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梦中作》)高士谈:“酒阑思故乡,相顾空叹息。”(《梨花》)完颜寿:“新诗淡似鹅黄酒,归思浓如鸭绿江。”(《思归》)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苏轼:“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珉峨。……山中友,鸡豚社酒,相邓老东坡。”“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李清照:“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

宗臣《醉酒歌》:

酒不醉人人自醉,千杯饮尽刘伶愧。对月邀饮嫦娥伴,

一江愁绪酒中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千百杯。

醉卧桌头君莫笑,几人能解酒深味?

为什么饮酒?那就是醉在酒乡,纾解孤寂愁绪。诗人化用了前人诗句,道出了饮酒的深味,即“一江愁绪酒中会”,所以以酒浇愁,常常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李贺《开愁歌》: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旗亭下马解秋友,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间凄迷。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伤物相填灰。

诗人人生不得意,一腔愁意如枯兰,“衣如飞鹑马如狗”形象写出生活的困窘。所以与朋友相聚,企图把满腔愁意抛撒在一壶酒中,然而“壶中唤天云不开”,真真是以酒消愁愁更愁,身心都受到伤害。

杜甫《薛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气酣日落西风来,愿吹野水添金杯。如渑之酒常快意,亦知穷愁安在哉?

忽忆雨时秋并塌,古人白骨生苍苔,如何不饮令心哀?

饮酒虽一时快意,然也不能消除穷愁之意。酒酣之时,往往令人想起萧瑟风景、古人白骨,越饮越令人心境悲哀。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感叹良多而心生忧烦,满以为酒酣沉睡可以消除烦恼,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一语成千古绝唱,道出几千年来文人墨客无法消解的愁情别意。但是诗人的洒脱往往能使他走出困境,“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感慨人生道路的艰难,即使“金樽清酒斗十千”也难以消除内心的苦恼和茫然,人生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好在诗人有浪漫的胸怀,虽然歧路多多,然而他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元稹《惧醉》:

闻道秋来怯夜寒,不辞泥水为杯盘。殷勤惧醉有深意,愁到醒时灯火阑。

诗人难耐秋夜的孤独和寒意,以为醉在酒中就能抵御难耐的孤独,没想到酒醒后,夜半孤灯,更感觉愁到浓处,孤独更深了。

元稹《劝醉》:

窦家能酿销愁酒,但是愁人便与销。顾我共君俱寂寞,只应连夜复连朝。

诗人感叹酒家的消愁酒,可以卖给那些有愁的人。但是我辈的满腹愁情,哪能是一杯酒能解的呢?只能是夜以继日地醉在酒中啊。(www.xing528.com)

元稹《独醉》:

一树芳菲也当春,漫随车马拥行尘。桃花解笑莺能语,自醉自眠那藉人。

诗人抒发的是羁旅游子的愁情,早春时节,桃花莺语,在车马行尘中游子的思情不解,只能醉在酒中,然而自醉自眠也难以慰藉愁人。

元稹《宿醉》:

风引春心不自由,等闲动席饮多筹。朝来始向花前觉,度却醒时一夜愁。

花发早春,然而诗人满腹愁情不能自已,只能醉在花前,借酒消愁,“度却醒时一夜愁”。元稹的三首诗,都与借酒消愁相关,可见诗人是个喝闷酒的人,不管是自醉自眠还是醉在花前,诗人一夜把酒,自我品尝着愁情别绪。

白居易《醉吟》:

两鬓千茎新似雪,十分一盏欲如泥。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白发新生,悲情难抑,三杯酒下肚,诗兴大发,吟咏出悲愤之声。白居易喝酒的个性显然与元稹不同,一个在酒中品味愁情,一个把酒高歌,愁情化为诗句悲吟而出。

徐凝《春饮》:

乌家若下蚁还浮,白玉樽前倒即休。

不是春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春愁。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春来更引发诗人的相思愁绪,诗人说不是他春天就偏爱酒,是“应须得酒遣春愁”。

杜牧《念昔游》: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秋山秋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秋风秋雨也是引发诗人愁情的原因,诗人长期漂游在外,满目秋山秋雨,更是引发思乡愁情,只能醉在酒中,倚遍江南楼寺,抒发满腹愁情。

薛逢《醉中闻甘州》:

老听笙歌亦解意,醉中因遣合甘州。

行追赤岭千山外,坐想黄河一曲流。

日暮岂堪征妇怨,路旁能结旅人愁。

左绵刺史心先死,泪满珠弦催白头。

这也是诗人酒中闻听家乡的消息,思绪回到千山外、黄河边,抒发出征妇旅人般的愁怨,表现自己心如死灰、满头白发的现状。

韦庄《离筵诉酒》:

感君情重惜分离,送我殷勤酒满卮。不是不能判酩酊,却忧前路酒醒时。

友人的一杯离别酒,诗人却不能尽杯。不是我不知道这是好酒啊,我忧心的是旅途上酒醒后,那份更重的愁情别绪。

郑谷《中年》: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诗人感慨人到中年,却情无寄托,了无知音,只有酒是好友知音,能解满腹愁情。

崔道融《酒醒》:

酒醒拨剔残灰火,多少凄凉在此中。炉畔自斟还自醉,打窗深夜雪兼风。

孤独的寒夜,诗人自斟自饮,然而酒醒之后,依然孤灯残火,倍加凄凉。

酒到深处愁更浓,当今的文人雅士也有对月独酌,以酒浇愁的情怀。20世纪60年代,人民日报的李硕儒下放到内蒙古草原,在文化荒野和自然荒野里,只能以酒消愁:[4]

待到是夜此时,我的小屋灯光顿逝,皓月清辉渐渐爬满窗棂。看着它的清清与淡淡,不禁酒欲更起,于是边饮边嚼边体味,也便进入无人之境的一个世界。起初,只觉那酒的辣与呛,辣呛中勾起我二十多年的人生际遇、生存况味、旧人旧事、所爱所愧……回首往事,恍如昨日;看看今天,独坐边城……微醺中我不能不赞美这辣呛的酒的神力,它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它开启了压抑困顿的闸门,它填充了孤独苦闷的空间,它提供了宣泄胸中块垒的天地,它找到了酒韵与情韵的共同旋律……再喝,就觉辣呛之后有了底蕴,因为它能使我对自己说出平时不敢说不便说或说也说不清的话,它也能使我想出平时不敢想不愿想或想也想不透的事。于是不再觉辣,只觉那酒是如此熨帖如此丰饶如此亲切,可不知为什么,待到瓶干底净时我哭了,满脸是泪。泉涌般地,过去读过的关于写酒的诗句纷纷攘攘涌来嘴边,我喃喃着,不知是背给酒听,还是背给自己: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