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边城》教学反思:探索教师成长之路

《边城》教学反思:探索教师成长之路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课堂教学虽然完成了,感觉这样教《边城》多少有些不负责任。在教学中,如果带着对《边城》全部的感情引领学生去看湘西那翠翠的山、清清的水,还有如这山这水般纯良质朴的边城人。

《边城》教学反思:探索教师成长之路

边城》这篇小说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流溢出的神秘宿命气息。这爱和美在很久以前开始从现实中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我为了教好这篇课文,一是在课前先让学生阅读,提前布置预习作业,并布置《边城》读书笔记作业,以加深同学们的积极性和预习的力度;二是用竹笛和古筝合奏的民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作背景音乐,用多媒体播放几幅湘西风景画面,同时用画外音朗诵;三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边城》,了解剧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

一、学生课堂说课文体现生态性

杨洋:课前大家已自读了整部小说,现在由我来说说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所描绘的是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二、课堂互动探究学体现生态性

汪燕:我觉得《边城》这部小说,重点突出的是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这种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之中的。

王磊:我认为还有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从课文节选的三章虽然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左银滢:这就是一个处于情窦初开年龄的少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种怀春少女的情怀总是十分微妙、细腻与变化莫测,而沈从文也乐意花笔墨对此进行十分细致、生动地刻画,其实沈从文有自己的目的的,他写此小说的目的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罗兰:我认为还有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从课文中大量的语段显示,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三、课堂学生动手画体现生态性(www.xing528.com)

图25 《边城》思维导图

四、课后反思

《边城》是一篇自读课文。我的教学方法并不按照讲读课文的方式教学,而是先设计了学案,提前发给学生。结合学生的认识程度,我在学案上设计了几道思考题:1.课文节选部分提到几个端午节?先写的是哪个端午节?2.概括每个章节的大意。3.《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4.阅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从中选出一个词来概括本文的自然风景。

实际上,这篇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风景、社会风俗、人文情怀。本文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所以,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分别从文章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总结,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在课堂上,我又要求学生再次咏读最后一节,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情感

我给学生留15分钟时间完成学案里的问题,之后我开始检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基本完成了,但还有个别问题存在分歧,大家不能够很好地回答。于是我帮助大家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一是对课文没有深入理解;二是同学们没有认真思考和及时翻阅相应的材料;三是学生的态度问题,对语文学科不重视;四是部分学生只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缺少对一些文章的深刻理解,认识上缺乏高度。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量较少,读书的视角不开阔,效率就差,收获就少。所以,在课堂没有完全放开,没有挖掘沈从文《边城》的写作目的、文中所表现清新的故事情节、如画的自然风景、淳朴的民风等。

课堂教学虽然完成了,感觉这样教《边城》多少有些不负责任。因为有无数的文人学者都以谨慎的态度,对沈从文先生的这部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而我却没有把先生这部伟大的著作精髓传授给学生,没有让其真正体会和领悟文章里所表达的人文情怀。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的人,只要听爷爷叫一声“翠翠”,翠翠叫一声“爷爷”,就足以让你泪流满面。在教学中,如果带着对《边城》全部的感情引领学生去看湘西那翠翠的山、清清的水,还有如这山这水般纯良质朴的边城人。这山水之畔的人们生活在“无法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这也正是先生所期望建造的“希腊小庙”里面鲜活的“人性”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