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反思中成长:教师专业化成长模式探索

在反思中成长:教师专业化成长模式探索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反思中成长——教师专业化成长模式探索合肥市教育局于2007年11月承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子课题《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本份问卷调查中有两个方面引起了课题组成员的特别注意。在对“教学反思后,教师能有意识调整自己教学行为吗?”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反思中成长:教师专业化成长模式探索

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专业化成长模式探索

(课题《有效教师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合肥教育局于2007年11月承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子课题《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分5个子课题,分别是《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有效教师研究与实践》《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和《有效研修研究与实践》。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我校承担了子课题《有效教师研究与实践》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与方向的确定——面对校情,唯“反思”之破题

根据合肥市教育局“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总课题组的要求,我校于2008年3月对全校参加子课题《有效教师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教师,进行了《教师专业素质现状》的问卷调查。

至2007年年底,合肥市第48中学在编教师96人,参加本子课题研究的有91人,参研率94.79%。参研的91位教师都认真填写了调查问卷,经过学校课题组的认真检查,有效票89张,占参研教师的97.80%,所以这次调查是有效的。

我校教师35岁及以下约只占34.83%,而35岁以上的约占55.17%。教师队伍年龄相对偏大,而且年龄较大的教师在取得并已获聘中学高级教师以后,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有所降低。我们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最近几年有意补充了一部分青年教师,但他们又存在着教育教学经验欠缺、教科研能力不足的情况,亟待提高其专业素质,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

在本份问卷调查中有两个方面引起了课题组成员的特别注意。

(1)在对“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存在的困惑”的调查中,不知道反思什么的教师有9人,约占10.11%;不知道如何表述自己反思的有25人,约占28.09%;没有专人指导自己反思的有31人,约占34.83%;其他方面的有24人,约占26.97%。在对“教学反思后,教师能有意识调整自己教学行为吗?”的调查结果是:一定能调整的有32人,约占35.96%;有时能调整的有46人,约占51.69%;很少根据反思调整的有8人,约占8.99%;反思而不调整自己教学行为的有3人,约占3.37%。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我校教师大多具有进行教学反思的意识,但如何进行反思,并使得我们的反思有效,能给自己或者说是他人以借鉴,看来这应该是我们以后在教科研中要做的重点工作。

(2)关于教师在参加教科研活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选1~3项)依次是:认为没有时间精力参加教科研活动的教师有56人,约占62.92%;认为缺乏合作交流人际氛围的有31人,约占34.83%;认为资料缺乏、信息闭塞的有29人,约占32.58%;认为缺乏教研能力的有24人,约占26.97%;认为领导不重视的有15人,约占16.85%;在其他方面存在困难的有5人,约占5.62%。这里要承认我校教师所承担的教学负担重的客观因素,但这不是完全的理由,因为在现阶段下,我们还不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就得在现有的校情下去挖掘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以上摘录的调查情况来看,在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补充跟不上,教师教学负担重,又加上教师结构比例不尽科学合理的情况下,如何发挥现有资源,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而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是要培养“有效的教师”;而有效教师的得来,又归根结底靠的是教师自身不断的“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认为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基于此,我校便明确了此次课题的研究方向——在反思中成长,这便是我们学校承担的此次课题的“核心内容”。

二、过程的开展与模式的探索——理论提升与实践探索齐头并进

(一)准备充分,保证得力

(1)成立机构,组织先行。接到课题研究的任务后,学校当即便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分管副校长和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及一批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组,应该是学校的一支“最精干的队伍”。

(2)课研人员,素质过硬。我校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都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具有中学高级职称20人,中学一级职称45人,省市区级骨干教师、教坛新星、教学名师多名。承担过多项国家、省市级的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

(3)硬件经费,保障得力。学校大力支持子课题的研究,购买了大量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学校给每位教师购买了包括《有效教师》等的相关书籍,还增配了手提电脑、移动硬盘、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笔等,电子备课室的投入使用促进了各备课组的教育教学研究和交流。2008年底已经为每位教师配一台手提电脑,实现电脑备课,为课堂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力结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学校为每个教学班分别配置了“电子背投白板——数字一体化教学平台”;为加强化学实验研究,学校按省颁标准又建立两个全新的实验室,并配上“背投白板”等教学设备。每次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参加研讨会,学校均大力支持,并予以报销差旅费。这些都有力保证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研究,为我校营造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4)制度管理,保障常态。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制度,建立课题研究和日常工作相结合制度,建立“校本教研日”制度,建立“公开教学”制度,建立“教研激励”制度。学校以激励促教研,以教研提升教学,以教学深化反思,以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把教学研究作为中心工作,积极整合教导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进修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倡导同伴互助合作,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管理。

(二)以课题为载体,营造反思氛围

以自我研究为基础,课题组研讨为主要形式,以专题培训为手段,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提高课题组研究人员的思想认识水平、教学科研能力与信息技术水平,从而达到对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水平。教育理论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助于提供与自己的想法不相和谐的具有启发意义的因素,可以冲破自己熟悉的封闭圈的束缚,避免理智上的停滞和行动上的故步自封。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就必须强化教师反复学习、运用教育理论的过程,教师要自觉地将教育理论知识纳入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并据此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念。然后,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对所碰到的问题作多维度的理论分析,并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信念,直至自己的教育实践越来越能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进程,我们根据研究的需求,组织教师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数字化建设、网络的研究、新课程理论等,并结合实际进行有效反思。为更好更快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加大投入力度,给校图书室增添了大量报刊,长期为师生开放。学校还要求各教学组围绕课题研究,有选择地订阅期刊,及时了解、搜索课题研究的相关信息和动态,提高业务水平。为了方便大家随时随地查阅资料,更好地推动课题研究,学校还特地订了电子期刊,让教师随时有书读,随地有资料可查。

为更好地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养,学校还为每位教师每学期购买一定量的专业书籍。阅读书籍、撰写读书笔记(比如,我们要求所有课题研究老师认真阅读《有效教师》,撰写读书笔记、教学随笔论文),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途径。同时,每星期的政治学习也改为有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相结合,不走形式,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又一平台。有活动,有研讨,一切从教师实际出发,让教师们深切感到学校服务于大家,课研服务于教学。

(2)丰富校本培训形式,专家引领方向。

①与专家对话,起点处就提高。每年假期和学期中,我校都要开展形式各异的校本教研:有师德标兵的模范汇报,有教学名师的教学感言,有优秀班主任的经验汇报等。与此同时,我们每年都要通过各种渠道,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到校进行指导。

在2007年8月份,我们邀请了安徽省电教馆教研室黄学敏主任对我们的课题研究作了指导,并作了题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开放式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报告等。

2008年暑假,又邀请了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夏建华主任来我校作了《新课程设计研究》,邀请市教育局朱志明副局长作了《我们怎样教育孩子》的报告,同时学校还组织老师观看教育专家魏书生的教育报告等。专家的引领和专业指导使教师们获益匪浅,并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有老师感慨地说,有了专家的引领,课研的航船就能扬帆远航了。专家对我校的课题研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对课题的深入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外出学习,新颖实效。校领导又主动让教师们“走出去”,学习各地名师名校专家的课研经验,并实地进行业务考察学习,有效地提高了一线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视野。

③专题培训,针对性强。根据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及时研讨分析,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还专门组织人员对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比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的教研论文的撰写、教师高尚师德的树立等,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思想素质,以研促学、以学促教。

(3)在实践中探索,逐步形成教师成长模式。(www.xing528.com)

①课前独立研究。教师针对课题,认真钻研课标、教材,分析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简案。

②集体备课。在备课组组长的组织下,上课主讲教师讲解自己的上课思路,描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全组老师根据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一些素材的把握上,充分体现百花齐放的特点,让所有参议老师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礼。本环节从制订计划、分工,再到备课后的集体讨论定稿,都由备课组长牵头负责,并将集体研究的有关材料上交学校。

③上课展示。教师充分吸收本组老师的意见,根据自身教学风格确定的方案,进行公开课教学展示。在教学的过程中,本组老师参与听课,认真记录上课中表现的点点滴滴,便于课后反思评议。

④集体评课和再备课。教师上课后,同组老师在组长的组织下,及时进行研讨,认真分析课堂中表现的细节,如何更好地发扬优点和长处,如何回避不足和缺陷,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等全面地发表个人意见。而后要求老师课后再备课,它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更进一步的提高——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另外在集体议课的环节中我们充分利用校本专家的优势,讲解课堂中的动态变化,诠释新课程的理念,让青年教师在专家引领下进行反思。

⑤写反思日记并交流。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或不足、遗憾,并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以及时地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历程。学校在教师的业务检查时,还要专门检查“教后反思”这一项。另外,教师也可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写反思日记为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教学的改进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新教师而言,还有许多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我反省,例如录下自己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看完录制的授课情况后写下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点及可改进之处,并提出改进计划。指导教师应当在相应的训练过程中培养新教师的反省和探究的习惯。

⑥教师成长模式的初步形成和验证

全体课题组老师,在课题组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接受专家的不断引领,反复推敲,不断探索,得出一套符合我校青年教师快速发展的模式。

A.2007年包河区教学能手评比。2007年暑假的教师专业培训上,我们采取了以教研组为单位,所有老师参加的无生上课比赛,选拔出优秀老师参加包河区教学能手大赛。在参加比赛前我们采取了以上模式对参赛选手进行强化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教师的课后反思,同组老师共同听课,认真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让比赛老师的思想完全地暴露在大家面前,使比赛老师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经过上述模式的强化训练,当年的教学能手比赛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我校共有11位老师被评为“包河区教学能手”称号。

B.2009年包河区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随着《有效教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由原来的无意识到潜意识再到现在的有意识去寻找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模式。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我们完善了以往培训模式上的不足,加大了课前议课的环节。参赛教师在模拟比赛上课前,采取了同组老师集体备课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多维目标的教育,通过这种方式让参赛老师得以全面的提升,而同组的老师在相互的启迪下,丰富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更加有效地关注自己的学生,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己的成长。在比赛后,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能力,我们采取了先个人反思,然后集体反思,再撰写反思心得体会的方法。本次包河区青年教师优质课大奖赛上我校共有10位老师参赛,其中就有7人获得了一等奖的好名次,这就是该模式成功的最好诠释。

(4)建立专业成长档案,实施有效管理。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亲历与收获记录下来,既可为个人保存一份完整资料,又可为后来者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订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师业务档案,通过“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真实记录教师专业发展等情况,为更好管理、督促自身和其他教师的成长,每位教师分别建立电子、纸质档案。教师在整理档案袋中,自我提高意识和实践意识显著增强。

(5)尽心搭建创新平台,营造浓厚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特色教育,必须根植于具有浓厚创新意识氛围的校园文化上。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学校环境的创新教育作用,学校的墙上悬挂的是学生自己的获奖作品,有学生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科幻绘画获奖作品以及其他各类获奖作品,以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浓厚的创新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搭建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的创新内涵。我们的创新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组织全校性的集体活动,如与省、市科协合作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获奖作品展,科幻绘画获奖作品展,科普实验,邀请专家或科技辅导员作科技创新专题报告,作为寒暑假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件创新作品(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小论文或小创意等),全员参与的每年一届的以创新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等。另一方面是成立并正常开展活动的遍布各班级和各学科的以创新教育为主题的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有信息学、电脑制作、机器人、新竹文学社、希望英语、趣味数学、理化生实验、政史地应用、艺体、手工制作等课外兴趣小组。

(6)实施“五个一工程”,保证反思意识的自觉形成。为了保证让所有的老师都能将反思意识贯穿于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来,我校还一直坚持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每学期至少要上一节公开课,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撰写一篇教学经验总结,撰写一篇教学反思,参加一个课题研究。近几年来,不断将此活动完善,并形成一个惯例,对整个活动进行评比,对在这一活动中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还将结集出版。

三、研究的收获与成果的取得——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学校的新貌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我校教师理论水平、业务功底、学习热情都得到了快速提高,学生的优秀率也逐年增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声誉也“更上一层楼”。

(1)追求有效意识,争做“有效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我校教师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深懂得:成功的教学依赖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为力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树立了围绕问题而教、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的课堂教学理念,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不但相信学生,而且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力求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呈现最佳的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绝不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杜绝课堂上的浪费、课堂上的无用功。在此意识和行动的引领下,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2007年、2008年中考成绩再创新高,学校办学规模翻了一番,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两年来,我校教师倍加注重反思有效教学行为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由传授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特别是从事本课题研究后,学校领导、教师更多地从理性上去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教师快速地成长;通过本课题研究,一批又一批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开展了多人次、多节次的市级、区级和校际间的公开课,并获得了一致好评。校长被省教育厅特邀到亳州进行该地区的校长培训,刘继宏主任被省教科院特邀至阜阳、亳州等地进行初中化学新教材培训,并受到高度好评。教师论文集层出不穷,有《求索·耕耘·收获》《心之旅痕》《自育自学》《反思集》《案例集》等,在校际间广为传阅,深得赞许。

我校教师不仅搭建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的创新内涵,而且将创新意识引进课堂、引入教学、引向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年来,在创新实践的推动下,在学校提供的有效发展大环境下,我校教师喜获奖项共有306人次。其中国家级报刊文章、论文、教案共38篇,省级报刊文章、论文、教案、课件共84篇,市级报刊文章、论文、教案64篇,区级报刊文章、论文、教案、课件共100篇;获得先进总人数34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人,市级6人,区级25人;获得区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共31人,其中区级名师2人,学科带头人5人,教学能手11人,骨干教师12人。在我校的这一批优秀教师群体当中,又以马跃、金韵迪、王贞老师为典型。

(2)创新教育赢得创新人才。校长曾语重心长地说,“创新教育最忌讳的是大而空,应从小切口入手才能作出大文章,而且准确定位最关键。”我校教师一直坚持以“创新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初步形成了“以创新滋养学生,靠特色发展学校”的办学模式。对学生而言,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也算是创新,引导学生放低科技创新定位,先养成创新意识,然后才有可能提高创新能力。“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为学生的未来而教”,建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校本课程和创新教育。

近两年来,我校学生在品德、创新、学科等方面结出累累硕果:张世奇同学喜获安徽省“江淮十佳好少年”称号;我校培养的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电脑作品大赛,均分别获国家、省、市级奖数10次,其中陆云龙、程禾、谢蒙诚、李刊、丁冬、刘棋等同学荣获合肥市科技创新一等奖;孙韵君同学等喜获全国科幻绘画一等奖,大量学生作品登上报纸、杂志……

(3)特色学校喜迎特色成果。良好的有效教师发展环境、果断的有效教师发展策略,铸造了新型的合肥市第48中学。经过多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校已日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内涵是:以科技创新为切入口,融管理创新、德育创新、教科研创新等各项工作于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以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校领导班子的得力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拼搏下,合肥48中捷报连连: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特色,顺利通过了合肥市教育局组织的专家组的评估与验收,并被合肥市教育局命名为“合肥市特色初中”;还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合肥市科普示范学校”“合肥市文明单位”等多项称号;成为多个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实验基地,课题研究成果深受好评;中考成绩再创新高,一批教师被国家、包河区教委及相关单位评为国家级优秀科技辅导员、区级优秀科技辅导员、课改先进个人……

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得到了学生及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合肥48中人在课研的引领下,正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素养,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名师;48中人在课研的引领下,正在并将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品牌意识等,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争创以创新教育为特色的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名校!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追求完善与突破

在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激发获得高级教师职称教师的更大教研激情成了我们的一个热点问题。他们拥有成功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大多没有上升为理论,长期的教学惯性没有让一批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将教学实践转化为可以共享的教学理论。因此,如何激发老教师的教研激情(他们不缺教学热情,仍然是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之中),成了年轻教师更快成长的关键,也成了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加大激励机制的实施力度,唤起老教师的教研热情。在老-新教师“传帮带”影响下,再促新-老教师“结对子”,以年轻人的激情去感染老教师,以老教师的经验去带动年轻人成长。

(2)组建创新教育教研组,建设学校创新教育校本教材。以奉献精神、教学水平、创新能力为组员标准,并加大对该教研组培养、培训力度,以带动学校创新教育的新发展。

总之,通过创造一个“会反思”“善思考”的教育教学氛围,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是我们今后治校的“核心思想”。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合肥市第48中学必将以她特有的卓越丰姿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2009.3.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