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成长之路: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有效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有效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游褒禅山记》属于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思想也深刻得多,他并不是像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辩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教师成长之路: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有效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属于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文章紧紧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抒发作者感情。

一、阅读中领悟课文背景

针对文言文,我还是认为阅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应把阅读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重点弄清字和词,生僻字标上拼音,然后听录音朗读,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或游览路线。阅读的方式我通常采用个别朗读、分组朗读和整体朗读,读出、读懂、读透文章的意蕴与情感

在指导学生阅读完后,要求学生主动说课文,说作者和说写作背景。这次我要求语文科代表王浩同学上台说。

王浩:大家都知道,这篇游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他三十四岁时(公元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思想也深刻得多,他并不是像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信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辩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深邃思想、高远志趣、坚毅品格给后人以有益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虽然其立场和世界观各不相同,但他们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云:“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诗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凝聚了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二、探究互动

通过阅读与探究,我们认为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三、课后反思

课后经过反复研究认为,本课教学基本上体现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其效果非常明显,值得肯定。

实际上,通过前面《兰亭集序》和《赤壁赋》的教学,我总结出了文言散文的教学规律。《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游记散文,属于文言文教学单元。(www.xing528.com)

我的教学方法一般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要求学生参照注释,自主翻译本节课规定的学习内容。

第二步小组讨论,并根据语境推断个别难懂的字词、句子的用法和句式特点。

第三步是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第四步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入思考,理解、吸收课文的思想精华。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文言知识传授,但不能仅局限于文言知识。文言文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华,是古人深邃思想的体现、高尚人格的展现、超人智慧的表现。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精巧的结构布局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倘若教师只局限于文言知识的教授,真的有些舍本逐末了,况且大部分课文下面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参照课文下边的注释,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大部分的文句了,而且大部分文言知识也是要靠上下文的文意来理解的。

所以在教授文言文单元时,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以上四个步骤安排的。

我自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我从一字一句的讲解困境中解脱出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从而使每节课都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通过三节课,我总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有几位听课的老师对我说,你的课非常漂亮,师生互动性很强,完全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与借鉴,但是,你在教学过程却忽略了学生的反应。

是的,教学是没有边际的,我还需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量关注学生,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这才是从师的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