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2013-2020年的回顾与前瞻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2013-2020年的回顾与前瞻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2015年上半年,受益于跨境政策持续开放、宏观经济和汇率整体稳定,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8年至今,跨境人民币框架进一步完善。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明确境外参加行可成为银行间本币拆借会员,司库在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对手范围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可参与境内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境外机构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20年2月,可参与回购交易的境外银行有262家,同业拆借会员有10家人民币清算行。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2013-2020年的回顾与前瞻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四个阶段

2009—2012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阶段,主要内容包括政策框架和基础设施的建立与试点。在经常项下,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于2009年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此后陆续扩大跨境贸易结算至全国范围。在资本项下,开放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允许FDI(国际直接投资)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跨境人民币基础设施方面,一是构建起清算行模式和代理行-参加行模式的清算体系,二是在2009年上线运行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2012年末,离岸人民币存款接近1万亿元,当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达到2.94万亿元,离岸人民币市场初具规模。

2013—2015年上半年,受益于跨境政策持续开放、宏观经济汇率整体稳定,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首先,清算网络全面铺开,人民币清算行在伦敦、苏黎世、迪拜等地设立,基本覆盖主要经济体。其次,在人民币汇率走强背景下,2014年末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达到2.4万亿元高峰,境内外利差引导跨境融资境外化,同业存放境内化。最后,为推广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贸易融资并不占用外债指标,其间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积极开展人民币贸易融资和跨境同业存放。2015年第一季度末我国人民币外债达4.9万亿元,接近外债总额的50%。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有金融机构为追逐短期套利收益,而放松对交易背景和外汇风险错配的把控,这为日后内保外贷履约等监管风险埋下隐患。

2015年“8·11汇改”至2017年,人民币汇率经历惊险一跃,实现汇率双向波动,跨境人民币政策更趋完善,业务发展回归本源。2015年“8·11汇改”是市场的重要转折点,在岸人民币即期汇率在此后一年间自6.11的高点一度贬值接近6.96。在汇改初期,跨境利差交易十分活跃,不过监管部门很快出台规范政策,此后进入政策完善期和风险防范期。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境外人民币参加行存放在境内代理行的人民币存款执行正常存款准备金率,对离岸人民币利率起到了稳定作用。二是对前期政策及时调整完善,包括将外债管理升级为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鼓励外债流入等,引导业务开展回归真实贸易需要。

2018年至今,跨境人民币框架进一步完善。一是汇改期间稳汇率政策松绑,提升离岸人民币市场活跃度。中国人民银行在2018年1月和4月分别将境外参加行和港澳清算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零,同时也提出可以开展人民币账户融资,为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二是跨境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接近“最后一公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二期在2018年5月上线,新系统引入了全额结算与定时净额结算相结合的清算功能,运行时间由“5×12”小时延长至“5×24+4”小时,实现了全时区全球化清算服务,同时国内的大额支付系统也延长为“5×21+12”小时运行。配合清算体系的全球化全时区覆盖,全国银行间本币市场也加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夜盘交易,目前的参与者为28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直参行。(www.xing528.com)

(二)资产负债管理的国际化延伸

国际化、多币种经营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在范围和内容上提出更多要求。一是提升多币种经营管理能力。对于有国际化经营的大中型银行,美元、欧元日元等存款负债和资产运用已有一定规模,境内银行要做好外币负债的成本管理,保持一定的外币净息差水平。二是关注外币的流动性管理。不同于人民币的一点清算(即银行结算资金统一由一个央行账户对外进行清算),境内银行的外币清算依托于代理行模式,对于不同账户行的头寸管理、头寸调拨、透支风险管理更为复杂。三是打通本外币之间的流动性调剂通道。通过货币掉期协调本外币之间的流动性配置,在安全性和盈利性上进行平衡。

差异化的境外分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由于境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具有差异,并且监管体制不同,所以对境外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更多实行“一行一策”的差异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境外分行所属地的货币政策环境有较大差异,例如欧元区、日本长期处于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环境,美国利率波动周期性明显,新兴经济体利率水平普遍较高。另一方面,境外分行的境内外贸易融资联动业务依赖于境内外人民币和外币的利差水平,在境内外利差波动中受到被动影响,业务环境不确定性很大,需要针对境外机构“一行一策”,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评价。

资本项下开放稳步推进,司库经营要有国际化意识。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明确境外参加行可成为银行间本币拆借会员,司库在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对手范围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可参与境内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境外机构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20年2月,可参与回购交易的境外银行有262家,同业拆借会员有10家人民币清算行。从债券市场看,境外机构投资人民币债券市场活跃性持续提升,司库主动负债须关注境外投资者。一方面,随着中国债券纳入国际主流债券指数,境外机构对人民币债券配置需求提升;另一方面,外资机构买卖人民币债券会随境内外利差、人民币汇率周期性波动,从而对境内人民币流动性产生一定扰动。关注境外投资者的行为,可以扩展同业存单、金融债的投资者群体,增强市场认可度。此外,司库还可以结合国内外利率环境、汇率走势的特征,在国际金融市场选择有利的发债时机、币种和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