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翼威权主义人格是否真的存在?

左翼威权主义人格是否真的存在?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加以区分,学者们将与法西斯主义及极右翼活动相关的人格类型称为“右翼威权主义人格”,对应了与国际共产主义及左翼活动相关的“左翼威权主义人格”,二者共同的理想形态是一种完善的“民主人格”。相比之下,左翼威权主义人格研究在理论构建和测评体系上比较薄弱,且因缺乏必要的经验实证而备受争议,至今仍无法比肩右翼威权主义人格的研究。

左翼威权主义人格是否真的存在?

Does Left-Wing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Really Exist?

邓善凤[96]

Deng Shanfeng

摘 要:在理论上,左翼威权主义人格被认为是一种与亲法西斯右翼威权主义人格相对的人格类型,从提出之初便与共产主义和左翼运动紧密相关。它不仅被看作是民主转型失败所产生的缺陷型人格,而且还因为与西方模式分道扬镳而被视为“反动”的典型。然而,学者们在前社会主义国家、西方社会主义政党甚至更广义的左翼群体中都未能获得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左翼威权主义人格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剔除该领域研究传统中陈旧的意识形态偏见,潜意识中对欧美的自由民主过分自信,致使其丧失了社会政治心理研究的本真。

关键词:左翼威权主义人格 右翼威权主义人格 共产主义 法西斯主义(www.xing528.com)

威权主义人格是一个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精神病学等诸多领域的概念,初步形成于20世纪初期学者们对法西斯主义及其追随者人格的描述,并由加利福尼亚团队在1950年出版的《威权主义人格》[97]中正式提出,随后扩展到对国际共产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分析。为了加以区分,学者们将与法西斯主义及极右翼活动相关的人格类型称为“右翼威权主义人格”,对应了与国际共产主义及左翼活动相关的“左翼威权主义人格”,二者共同的理想形态是一种完善的“民主人格”。相比之下,左翼威权主义人格研究在理论构建和测评体系上比较薄弱,且因缺乏必要的经验实证而备受争议,至今仍无法比肩右翼威权主义人格的研究。因此,左翼威权主义人格类型被提出来的初衷是什么,为何其发展屡屡受挫,又该如何评价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就成为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阿多诺尔等人(Theodore Adorno et al.)将之视为中产阶级特有的现象,因为他们手中有限的财产权利并不足以抵御日益严重却又无法预料的危机,战争动乱、社会转型甚至经济波动都有可能会夺走他们拥有的一切,致使他们对周围的人与事都充满焦虑和恐惧。[98]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将威权主义人格界定为一种“倒退的人格”,这些人在接触现代工业和进步思想之后已然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个人获得独立、自主和发展的可能,但却屈于外界的威胁和内心的彷徨而选择了一种臣民式甚至奴隶式的人格状态,追随或默许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威权主义统治。[99]菲尔德曼(Stanley Feldman)主张,威权主义人格是介于社会同化(social conformity)和个人自主(personal autonomy)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当社会状况或个人心境发生变化时,这种脆弱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而威胁认知会引诱他们走向社会同化的一端。[100]杜契克(John Duckitt)将之与群体关系联系起来,即具有高度威权主义特性的个人会僵化认为“我的”和“我们的”都是好的,而“你(们)的”或“他(们)的”都是坏的,因而忠诚于内群体的规范与准则并与外群体保持较为鲜明的对立就成为他们思考与行动的标杆。[101]

一般而言,具有高度威权主义人格特性的个人会倾向于将内群体或社会公认的权威极端理想化并过分崇拜,想通过尽可能地贬低社会成员的自主、理智和价值来实现和维持社会的同质与共步,并且为遵从权威的所有指令心甘情愿地抛弃自身理性判断和独立思考的权利,甚至罔顾道义良心实施反人类的暴行。研究者们希望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来论证他们的猜测,以解释这类人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克服社会转型过程中那些无处不在的“威胁”所带来的焦虑感和无力感。由于没有自信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保障安全和利益,这类人就想投靠一种外部强权来获得某种“安全感”。可想而知,他们会比任何人都害怕改变和动荡,信奉强硬、惩罚和暴力才是根绝所有可能违背“正统”的隐患的终极手段。尽管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威权主义人格研究在整体上仍未能明确提出一个得到广泛接受的概念。过分依赖数据和计量的传统使其理论梳理和概念构建明显滞后,相关术语的使用十分随意,而在借用其他学科的范畴时也缺乏审慎。但不管是以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还是以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威权主义人格的研究者们基本上都有一个乐观的假设,即威权主义人格虽然是一种坏的人格模式,但绝不是与生俱来且僵硬不化的,而是一种可认知、可分析也可治疗的社会心理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