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素养的概念探讨:第一节详解

科学素养的概念探讨:第一节详解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公民科学素养含义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而且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只有在上述3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是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工作。

科学素养的概念探讨:第一节详解

科学素养”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它不仅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而言的,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代名词。

对公民科学素养含义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而且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如今,对科学素养的研究尚处于研究完善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广泛被认可的表述,以下列举几个具代表性的:

——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由3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3个方面组成。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3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

——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3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

通过以上4个对科学素养较为代表性的表述,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3个组成部分,即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只有在上述3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是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国发〔2006〕7号),这是在2002年中国科协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即在“四科”的基础上又加上了1个能力——应用“四科”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具体内容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包含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根据以上对科学素养的概念界定,将科学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分为以下5部分内容:

1.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个体科学素养的首要表现,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是人类心智征服物质世界、发现客观真理的记录。科学知识的具备,使人们远离愚昧、迷信和无知。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中阶段开始分文理科,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了解较少,理科学生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造成学生科学知识面狭窄,即使接受了自然科学高等教育的学生对科学的了解也是极其有限的。以往许多人把科学素养理解为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硬知识,其实它还应包括个人的科学观、世界观、人文素养、心灵的修炼,这些只有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判断才能感悟得到。

2.科学方法(www.xing528.com)

科学方法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它是人们为实现认识客观世界这一基本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是人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前提,是人们探索解决问题的钥匙,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保证。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产生科学的结果。主要有2个方面,一个是理性的逻辑演绎方法,即从一般到特殊;另一个是经验的实验归纳法,即从特殊到一般。现在,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科学工作的整体性大为增强,科学方法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不掌握新的科学方法及研究手段,难以取得创新的科学成果。

3.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主要是指在科学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合理观念,是科学知识体系的精华所在。科学思想是人类全部文明的最高理论和思想结晶,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因此,科学思想教育主要是使中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一方面要使中学生逐步树立起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其中包括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确立运用科学为人类谋利益的观点;另一方面要使中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了解片面地、不合理地、不严肃地利用科技成果可能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努力利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4.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在探索科学真理和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科学精神是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即在科学工作中科学工作者的思想、言行和重大科学活动的规范,也称科学态度、科学理智,它是一种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有了一些科学知识,不等于就有了坚定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主要包括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怀疑精神、献身精神,等等。其中,创新精神是科学探索活动的生命和灵魂。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工作。随着科普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有了显著的提升,但和欧美等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5.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

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是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了解科学方法以及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思想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力,如果脱离了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这种能力就成为无本之木;如果对社会问题不了解,这种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它是指“公民处理生存、生产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实际问题的技能,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具体讲就是,“做好本职工作,提高生存技能,改善生活质量,抵制迷信和邪教,正确看待科学家,正确对待各类科学活动以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参与科学政策的制定,参与地方和国家与科技有关的重大事务的决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职工作、日常生活、生存环境等都渗透着科学技术,如果不具备基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能要严重影响工作的进行、正常的生活和生存。如我们现在的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生存要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方面,我们工厂的设备、农业生产的工具以及种植、养殖的物种,日常生活使用的电视机、电磁灶等家用电器,生存环境中的空气质量、饮水质量、食品质量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没有一定的科学素质,无法从事工农业生产,无法适应现代生活,无法控制环境污染,会回到原始的生活、生存状态。为此,在科学素质的定义中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公共事务渗透了科学技术的背景或内容,如果公众不能理解有关的科学技术背景或内容,势必会影响公众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质量。例如转基因食品可靠性的讨论,如果公众不想让专家越俎代庖,就必须自己去了解有关转基因的基本知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既是处理公共事务的需要,也是社会民主化的需要。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将日益畅通,也将日益成为我国民主决策的正常形式。如2005年圆明园防渗透工程实践导致公众参加环评听证会怒江是否建大坝,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意见产生了重大影响;上海杭州的磁悬浮项目暂缓,也是由于公众科学素养发挥作用的结果。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基于此原因,科学素质定义里特别强调此能力。

对于中学生来讲,处理公共事务能力可以通过社会科技实践活动,了解接触社会,利用所了解的科学技术知识、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去解决与中学生生活相关的一些社会实际问题。

通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对科学素养的概念界定,可以初步了解到中国政府对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