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分析: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问题分析: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完善,难以应对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的要求。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当前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处于离散阶段,这必然导致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困难。这都使得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问题分析: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学校教学人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

绝大多数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感到陌生,缺乏“研究”的经历,在实践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其教学思想观念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相距较远。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对活动课的回归,将之视为对学科教学的“添加剂”;一些教师从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角度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学科学习的深化与延伸,研究性学习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教育功能被掩盖。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它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学人员没有全面的认识和稳定的态度,研究性学习将以“活动学习”的表面形式得到实施,但在实施中将以“高成本低效率”的教学效果而中止。

(二)教师综合素质欠缺

对教师而言,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所面对的在知识与问题上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课堂教学。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完善,难以应对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的要求。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当前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处于离散阶段,这必然导致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困难。如有的探究要涉及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无法达到综合化和实践化,对学生的指导则会显得苍白无力。

第二,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已形成定势,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授层次,对于培养学生如何在实践中综合和应用理性知识,感到有点不知所措。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指导学生如何去查找资料,但对如何启发、点拨学生运用已有资料,则功效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同样参与社会实践,获得社会体验,建构实践理念的知识和结构。(www.xing528.com)

第三,教师群体合作意识不强,无法达成专业间的合作与互助。一个教师,一个教室,教师“控制”教室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基本格局,但这割裂了教师之间的协作关系,使得教师形成“单打独斗”的工作思维。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互助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是综合思维,需要的是彼此间的补充与协作。这不仅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三)教师指导未能及时到位

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但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就可以减轻,教师的作用就可以降低。如果一味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教师的指导,那么研究性学习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研究将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因此,教师的指导是至关主要的。但是何时指导、何处点拨,却是让教师头疼的事情。调查显示:有的教师对研究过程步步指导,层层点拨,唯恐有所纰漏;有的教师由于对学生研究过程中资料收集、遇到的困难障碍等情况知之甚少而无从指导。这都使得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大打折扣。在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提供意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把握好指导的分寸。

(四)研究性学习课题内容选择偏大,课题价值取向偏重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再是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预先计划设置的特定的有体系的知识,而是一个由师生共同从生活实践和现实世界精心选择的学习内容。一个好的课题不仅给研究过程带来方便,更会给研究者增添研究兴趣。选择课题本身,就能锻炼学生综合思考各方面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学生而言,容易忽视了一些社会价值虽然很小却非常有益的课题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