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世界的多维度存在:基础与条件的具备

人类世界的多维度存在:基础与条件的具备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理人类的上帝,太忙,不愿花费较大的精力,制定“自然规律”。仅有几个简单的原则,维持着人类世界的日常运转。人类之所以认为世界是有规律的,是因为事物表面上有关联的环节和逻辑,人类称其为规律。这决定了人类有限的整体认识和初级的思维水平。世界的本意和表象,往往不一致。表面的假象,可以给人产生规律性特征的迷惑,但是,世界的本意,绝对不是有规律的,表象与本意二者是相反的。

人类世界的多维度存在:基础与条件的具备

(1)中国的道家儒学,乃是西方科技理论的回归

中国的道家儒学影响深刻,尤其是影响了中国科技文明的进程。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儒学的全方位的过程性影响,以及与道家的配合,形成强大的具有事物性存在的“正”与“负”的系统(凡事物之存在都是两对立性元素的在于现象性统一),中国的科技思想由此受到严重阻碍。一方面,中国要努力摆脱租碍。另一方面也舍不得完全摆脱。在这个艰难的挣扎过程中,中国借助西方外来的力量,发展了科技与文明。西方没有受到这方面的限制,科技和物质文明得到汹涌澎湃的发展。但是像这样奔涌的江河一旦涌入大海,就会深深感到大海(儒学与道家)的平静与深远。可以发现,科技与文明的下一个回归点,那一定是中国的儒学与道家(佛教,是最大的补充)。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必须保持儒学与道家及佛教的共同,在保持与发扬的过程中,享受文化所带来的思想性光辉(中国的物质文明,不是直接性的,而是以传统文化为导火线似的间接性发展。不同于西方科技的那样凶猛与直接了当),体味到站在大海边遥望江河翻腾的乐趣。

应当这样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前一个循环,是科技与物质文明的接受点和终端;西方的科技与文明,是儒学道家佛教的另一个接受点和开端。这两者刚刚是首尾的相接,形成大事物的封闭性系统存在。

(2)未来世界,是没有物质性客观规律的一统天下

世界之所以有客观规律,那是物质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反映,未来的思想性世界,没有规律。没有规律的主要原因有两点。(www.xing528.com)

(a)“上帝”很繁忙(这里的“上帝”是指一种自然规律)。管理人类的上帝,太忙,不愿花费较大的精力,制定“自然规律”。仅有几个简单的原则,维持着人类世界的日常运转。(在这里,应当可以提醒,人的内在思想性,导致了这个本是平静而又有秩序规定性的世界,出现了混乱,本是正常的事物性存在的正常排列链,开始崩裂。一切秩序都在人为性的作用下而在于颠覆,致使这个上帝非常烦恼,不时的派耶稣类的人物,来来所谓的拯救。人的思想性灵魂,完全不是猴子本身可以俱备的)随着人类自身文明的发展,智慧的不断涌现,人类逐渐了解到了上帝的意图,也摸准了它的脾气。现在的上帝,还没有变换,仍然管理着我们(“上帝”一旦发现人类已掌握了原有上帝的简单管理地球的法则,便会变换手法,或是更换上帝,犹如新皇帝的改朝换代,那时人类更遭殃。已有应对的办法,都将失效。所以,继续伪装不知上帝的意图,那是最好的办法),所以现在唯一的办法,是继续蒙蔽上帝,欺骗上帝,假装受其原规律的支配、制裁、压制。而不是在于太容易暴露的利用自然规律,为其自身服务。我们可以在“上帝”繁忙的空档期间,让人的思想性光辉普照大地,让地球上一切之事物的存在,都沐浴在人之思想的雨露之中。

(b)人类知识的有限性。人类之所以认为世界是有规律的,是因为事物表面上有关联的环节和逻辑,人类称其为规律。这决定了人类有限的整体认识和初级的思维水平。表面上存有规律,存有共性,并不代表这个自然世界就是有规律的。基于这种规律所建构的人类社会知识体系,必有它的缺陷,更有它不能针对未来的危险。这种狭隘的片面的对于事物存在性的一种现象性把握(这里撇开了人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性),实在是种幼稚,以致完全捆住了欲往再前进的人类手脚。正如小孩子看待事物,他根据事物表面关联和自身经验做出判断和规律概括,貌似非常合理。但相对于成年人或者博士来说,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成人世界所看到的内含规律、内含脉络,可能与小孩子截然不同,更显深刻。因此,世界看似存在着事物规律性的共同,但这种规律性共同,也只是不同认识水平阶段的自我猜测而已,实则不应当成为主宰人类社会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差异,都有自己运作的方式。即使存有共性,那也是因为“上帝”懒惰随便制定若干规则让人类去猜测理解而已,要么是因为人类仍处于小孩子阶段的智商水平。

世界的本意和表象,往往不一致。表象看似关联,实则各有特性,不可能共有事物的本质(本质,相对于人的认识,可以理解为“本意”)。表面的假象,可以给人产生规律性特征的迷惑,但是,世界的本意,绝对不是有规律的,表象与本意二者是相反的。就像学校里的班级授课制,按理来说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最大程度的挖掘每个人的潜力。但受其经济条件、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等的制约,我们无法保证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能从班级学生的共性入手,总结共性问题,即我们所说的教育规律。按照这种教育规律,管理学生,统一教育手段。这种教育方式,完全是处于粗放型阶段。受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拓宽条件的限制,教育没有办法做到因每一个人的特性进行教育。离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还有段距离。因此,教育,也没有可以操作的共性规律。说是规律,是教育之外的规律。五十个人有五十个要求,五十个轨迹,有五十个脉络,不是几个规律就可以概括的。

在这样一种相对于事物存在的规律性错误认识上(在狭隘区域内,事物的存在性是有规律的),建构的知识体系,是有限的,只适用于狭隘的认识性区域。一旦认识事物的背景扩大,就必导致知识的错误性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