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酬递减与报酬递增原则及其案例分析

报酬递减与报酬递增原则及其案例分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則生産者之利益,在報酬漸减之物,抑在報酬漸增之物乎?定於報酬增减之原則。性質不同,結果亦異,而報酬漸减之原則伏於斯焉。與其謂報酬漸减爲限界下之生産者與限界生産者技藝不精之結果,無寧謂其由於物之限界增加性Marginal increment之結果也。若夫報酬漸增之狀况,則異於是,乃現於再生産或製造物與交通業。

报酬递减与报酬递增原则及其案例分析

報酬漸减[1]Diminishing Return與報酬漸增Increasing Return何由而起乎?起於生産額與生産費之比差也。生産額與生産費之比差,何由而成乎?成於經濟物之性質也。經濟物因生産費漸增,而比差漸小,曰報酬漸减。經濟物因生産費漸增,而比差大,曰報酬漸增。然則生産者之利益,在報酬漸减之物,抑在報酬漸增之物乎?曰生産者之利益固不在乎生産物報酬之增减,而在生産物費用之多寡。費用之多寡何由而定?定於報酬增减之原則。此生産者不可不注意也。

物之效用,有藉天然生産力者Naturial Productiveness,有藉人工生産力者Artificial Productiveness,有基於天然力而成於人工者,有變天然爲再生産者Reproductiveness。物之生産費,有爲變動者Varity,有爲固定者Constent,有二者兼用之者。性質不同,結果亦異,而報酬漸减之原則伏於斯焉。物之基於天然力者,其産額必有限度;人力雖可使數量增高,然常爲天然力所束縛,其增高之數量不能比例於費用之多寡,此物之受内部壓力而報酬漸减者,也更有受外界的壓力促成報酬漸减者:物之數量變動,不僅其限界效用(一)Marginal Utility變動,而限界費用Marginal assets亦變動;迫數量之變動者,需要也。需要少,直接使市場物量少,間接使限界費用亦少;需要多,直接使市場物量多,間接使限界費用亦多;是數量大,費用更大,而産額與費用之比量較小,而報酬漸减矣。

費用愈小,即成本愈小,而經價Normal Value(一)以落;物量愈少,即供給愈少,而市價Market Price以起;於是每單位市價與經價之差大。費用愈大,即成本愈大,而經價以起;物量愈多,即供給愈多,而市價以落;於是每單位市價與經價之差小。費用愈大,所成之差,與費用愈小,所成之差相比反小,此價值之比量,亦即報酬漸减之公例也。

顧或者謂報酬漸减乃由於限界下之生産者Infra-marginal Producers,與限界生産者之技藝不精,不能克服天然力,故物之數量加至天然界限,雖費資本若干亦無再增若干,遂减爲報酬漸减之結果。不知此種物質在天然增加限以上,無論生産技藝若何精巧,决不能使其增加,與費用之增加成比例。與其謂報酬漸减爲限界下之生産者與限界生産者技藝不精之結果,無寧謂其由於物之限界增加性Marginal increment之結果也。此間定則,生産費增加之點,即報酬與其費用漸减之點也。

此種情形,大抵表現於農業、林業、鑛業之間。舉凡土脈之肥瘠,氣候之寒暖,時間之久暫,俱非人力所能轉移,皆能限制農林之産額。雖至良之田山,而生産之總額亦有限制,因之生産者投資用力,雖可於一定地方增加其産額,但不能與其成本成比例。如以值五元之肥料,施諸某田,正足以補土脈生産力之不足,於是可産穀伍石。每石值洋三元,共計十五元。此五元與十五元之比,爲一與三之比。此時生産者有三倍之利益。若以值七元之肥料投之,稍嫌過度,於是産穀六石。共值洋十八元。此七元再與十八元之比,爲一與二又七分之四。此時生産者僅有二倍又七分之四之利益。若再增其肥料,或反促産額减少。依同理,而林業狀况亦復如是。至若鑛産,乃數千百年聚積而成,壓伏於地中,斷非人工一時所能增加其量。若以一定之機器,一定之人工,開採榮鑛,可使其産額完全拙出。若再增加其機器與人工,亦不過拙出此産額,雖可减少其日數,然其比例之結果,仍較前者爲小。例如用值二十萬元之機器與一千人工,每日工資五角,採值一百萬元之鑛,共工資三萬元,合計生費二十三萬元,成本利息以月利五厘起算,共二千三百元,是總生産費爲二十三萬二千三百元矣。若用值四十萬元之機器,與两千人工,採此值百萬元之鑛,祇須一月。期間,其生産費按前法計算,爲四十三萬二千百五十元。縱鑛産早得一月有一月之利,然總所得亦不過一百萬零五千元。前者生産費與生産值之比爲一與四又二三二三分之七〇八,後者爲一與二又二八八一分之九三八,是後者之比小於前者,即報酬漸减之證。此報酬漸减之趨勢純爲天然力所促成,非人工所能制勝也。

茲將此種情形以圖説表明之如左:

如上圖DD′下降線表明需求趨向。SS′上昇線表明供給趨向。OY表明生産費。OX表明生産額。若生産費爲OS,則生産額爲OA,則每單位市價爲AA′。A′點在供給線上SS′,尚未交於需要線上DD′。此求過於供,市價當高於經價,故AA′長於OS,乃生産最有利而報酬最大者也。惟因生産者競爭之結果,必各加其供給,至産額爲OB,每單位市價爲BP′。BP′乘OP,爲總賣價,此時P′點在SS′線上,相交於DD′,供求相應市價BP′等於經價OP,生産者僅保原本,無酬利益之可言。供不可再多,費亦不可再大,所謂限界生産表現,限界效用,洽與限界生産費相抵。若産額在比點以外,則限界效用减少,限界費用加多,市價反低於經價,生産者將受損矣。此報酬漸减之明證也。

若夫報酬漸增之狀况,則異於是,乃現於再生産或製造物與交通業。蓋一則經營此種事業必有一部固定費用Constant Cost,此固定費用,製造一單位貨物,需費如此之多,製造十單位百單位千單位之貨物亦祇需費如此之多,故生産額愈多,而每單位所負生産費愈少,其報酬自然增加。例如,以萬元購買織布機器,織一疋需此機器,織两疋亦需此機器,以至千萬疋亦需此機器。以萬疋除萬元則每疋所擔之費,與一疋除萬元每疋所担之費,相差懸殊。而一疋之總價,與萬疋之總價相差懸殊。两两相較,雖尚有一部變動費隨之增多,然其生産額愈多,分擔費愈少,而報酬愈增,已顯而易見矣。又如,建築萬里之鐵路,以十列車運貨經此鐵路,二十列車運貨亦經此鐵路;而此鐵路又可經過列車十次,百次,千萬次,雖運費次數及運貨量之增多爲正比,然鐵路之建築費仍如故。以之分擔,自然貨量愈多,每單位所擔之費愈少,貨量愈多運費收入總額自隨之增多,两两相較,亦是報酬漸增也。

再則此種小業純係人工作成,毫不爲天然力所制限,自可設種種方法得所欲得之大宗生産,并使多之單位分擔之費反小也。因之,此種經濟處理之方法,可分两方面説明之:一曰外界的經濟External Economies,二曰内界的經濟Internal Economies。報酬漸增率之大,視乎此两種經濟處理之完善與否。以定生産者不可不注意也。

所謂處理外界經濟方法;一方在使固定費减少;一方促成附屬營業發達,而使主要營業得其援助。如紡織廠多,所需機器亦愈多。使各能自製機器,則得此機器之費與經價等,較之購之於市場所費寡矣。但本地如無製此機器之原料,而必欲得諸遠方,反不若購成器之爲賤也。蓋該器原料之容積與重量必較該器爲大,運費亦必隨之增多,製就後計算價格,未必賤於購買成器,或反較昂貴也。又如萬噸之船一隻,與造五千噸之船两隻,比較其費用,前者爲輕。因無論船身大小如何,其方針錨鍊杭輪,樞,機器,及其他附件數目相同,不過其形體較小,所少之費自不能與船身容積成比例。故製造以上所云之器械必須成本小則出貨多而報酬漸增率大。又如開一織布廠,則紡紗軋綿,製造紡織機械諸實業均連帶而興,使實業集中,社會經濟狀况自呈活動,即社會間報酬漸增也。

所謂處理内界經濟者,即人工之分配,技藝之求精,原料品之選擇,機器之發明,産物程式之改良是也,否則浪費工資,毁棄原料,製造緩慢,物産粗陋,决難高價而沽,報酬將不能增矣。

茲更以圖説表明斯理如次。(www.xing528.com)

上圖OY表明生産費。OX表明生産額。SS′表明供給情形。D′D表明需要情形。S′S與D′D相交P點,此即供求相應點。PB爲賣價,OB爲生産額。OP爲每單位生産費。設使需要降下,如dd′則供給不能不减少爲OA,賣價爲AA′,每單位生産費爲OC。此線高於OP,即每單位生産費大於前。如以算式表之,其理更明,如,但AA″市價大於BP′,前者賣價爲OBP′P,後者總價爲OAA′C;前者因生産額OB大於OA,相差爲AB,其差之總所得爲ABP′A,後者因市價AA″高於BP,相差爲AA′,其差之總得爲PA′A″C,查圖中前者之差AB′P′A大於後者之差PA′A″C′,顯而易見,此即表示報酬漸增也。

報酬漸减與報酬增,雖有一定原則,然因地因時因四週情形不同,亦有例外焉。如交通如地方,貨物便於運輸,則他方之需要實能影響於出産地。即就農業而論,當收穫時所得之穀恰與本地需要相應,後因他方飢荒,來此運輸穀類,則穀價自高。一畝之田産穀四石,前每石十元者,今漲至十五元矣,是一畝之收獲,就全額言之,前爲四十元,今爲六十元,是較前者有二十元之增加矣。依同理,林業亦然。至於礦業,就一單位言,則爲報酬漸减,就两單位比較言,則爲報酬漸增。何也?蓋以四十萬元之機器開一小礦,需此機器;開一大礦,亦需此機器,不過變動費隨之而增加,此固定費仍如故,與工業相似,故報酬亦可漸增。

再工業、交通業,亦有時報酬漸减。如於交通不發達地方建一工場,製造物雖多,難於運往他處,於是停滯,市價以落,生産者將蒙大損失矣。又如窮鄉僻壤建築鐵道,車數雖多,無貨可運,旅客亦乏其人,則交通業亦蒙大損失矣。

今將此種情形以圖説表明之如次:

如上圖,SS′爲供給線,與需要線D′D先交於A′,再交於B′於C′,A′C′爲平衡點,B′非平衡點,特供求適相應耳。在B′點以外,需要線高於供給線;需要價Demend Price高於供給價Supply Price,B點以上生産額之增加,實利於生産者,以貨物之量在BC之間,其售出之價可以高於生産費故也。C又爲平衡點,自C′以外即供給價高於需要價,而C以外供給之增加,將於生産者不利。故A′與C′可稱爲平衡點,此種平衡點在理想上其數蓋不可紀極云。

但此供給線S′S之急切變動,不若供給線S′S和緩遞變之爲常見也。此種情形,當現在市場生産時代多見之。蓋各地供求情形不同,忽然聚集於一市場,而生産者因競爭之結果,忽焉增加其供給,忽减少其供給,遂釀成變動不常之狀態,而報酬或增或减亦非一時所能顧及也。

由報酬漸减之理言之,天行勝人治也。由報酬漸增之理言之,人治勝天行也。經濟行爲亦天演之一種,學者論理,當從两方面觀之。若偏於一方,不曰“人治定可勝天行”,必曰“天行終當勝人治”。生産要素雖有三,然大別可分爲二,即天然、人力是也。土地屬於前者,勞力資本屬於後者。生産之以土地爲主,勞力資本爲從者,常呈報酬漸减之景象。生産之以資本勞力爲主,土地爲從者,常收報酬漸增之結果。惟生産以消費爲目的,與需要有密切之關係,故報酬增减之程度,須合供求而計算。又生産須兼天然人力,故增减常有例外。因之人治有時可勝天行,天行有時亦可勝人治。今日科學發達,天然之限制多爲人力所解除。將來人事日進,人治或竟能勝天行,永無酬報漸减之事,亦未可知。此乃屬於哲理範圍,非本篇所宜詳。但由經濟上之原則,而見天演之公例,想亦治斯學者所樂研究也。

(見《法政學報》一九一九年第一卷第十期)

【注释】

[1]參見本報第六、七期合刊拙著《限界效用之學說及其得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