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知几:三度担任史官并重新担任东观职位的历程

刘知几:三度担任史官并重新担任东观职位的历程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三教珠英修成的第二年,42岁的刘知几终于正式成为国家的一名史官,他被任命为著作佐郎兼修国史,不久又升任左史,撰写起居注。刘知几从42岁起,到61岁逝世,绝大多数时间都任史职或兼任史职,中间有几次短时间未担任史职,所以他晚年自称“三为史臣,再入东观”。过了三年,有人报告朝廷,说刘知几身为史官,不为国事尽力,取乐于园林,私自著述。信中,刘知几尖锐批评了史馆现存的五大弊病:其一,人多观望。其五,职责不明。

刘知几:三度担任史官并重新担任东观职位的历程

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刘知几被调任定王府仓曹,并参加编写大型类书«三教珠英»。原来北齐时祖珽等编有«修文殿御览»360卷,唐初高士廉等编有«文思博要»1200卷。武则天认为这两部类书还不够完备,于是命张昌宗、李峤、徐彦伯等20余人编修«三教珠英»,在«文思博要»的类目之外,新增佛教道教、亲属、姓名、方域等部。被挑选来的编修者多是天下饱学之士,这是刘知几第一次同全国著名学者们共事。无疑,在两年多的修书过程中,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他的学识也被别的学者所了解。

在«三教珠英»修成的第二年(702年),42岁的刘知几终于正式成为国家的一名史官,他被任命为著作佐郎兼修国史,不久又升任左史,撰写起居注。他在晚年曾回顾说:

“尝欲自班、马以降,迄于姚、李、令狐、颜、孔诸书,莫不因其旧义,普加厘革,但以无夫子之名而辄行夫子之事,将恐致惊愚俗,采咎时人,徒有其劳而莫之见赏,所以每握管叹息,迟回者久之,非欲之而不能,实能之而不敢也。既朝廷有知意者,遂以载笔见推,由是三为史臣,再入东观。”

可见,刘知几在进入史馆之前,以孔子自勉,对史学有一番宏伟抱负。

刘知几从42岁起,到61岁逝世,绝大多数时间都任史职或兼任史职,中间有几次短时间未担任史职,所以他晚年自称“三为史臣,再入东观”。东观,是东汉时官藏图书之处,并在此组织集体修史,因而后来成为史馆的代称。

刘知几当史官后很快就发现,在史馆修史很难发挥自己的创见,往往要遵循一些陈腐的修史格式,或者违心地去歪曲历史真相。他在入史馆的第二年奉诏和李峤、朱敬则、徐彦伯、吴兢等编写«唐书»,即修撰本朝纪传体国史。领衔修史的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不学无术,只会争权夺势。由他来领导修史,怎么能写出真实可信的历史呢?更何况是写和当时政局、人物有密切关联的史事。史馆监修常以迂腐的见解干扰史官的写作。如刘知几被分配写«李义琰传»,根据李义琰家在魏州(今河北大名)昌乐已经居住三代的事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这本无可非议,但监修一见则大笑,认为李义琰的祖先原是从陇西(今甘肃陇西)迁过来的,应改为陇西人。知几无可奈何,只好改写。但后来在«史通»中说明了这件事,并指出:写人物的家乡籍贯应依据父祖以来的实际居住地,而不应依照先祖的发源地。他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追溯过远就失去了记籍贯的意义。

刘知几在史馆参加集体编修的史书,除«唐书»成书80卷外,还有«高宗实录»20卷、«中宗实录»20卷、«则天皇后实录»30卷、«睿宗实录»20卷。所谓实录,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皇帝在位时的事件。最早有南朝周兴嗣编修的«梁皇帝实录»,记载梁武帝萧衍之事。以后也出现几种皇帝实录,但直到唐贞观年间编«高祖实录»、«太宗实录»后,史官编写在位皇帝或前朝皇帝的实录成为定例。实录的编写主要根据起居注,再参考其他朝廷档案文件。实录记载史事较详细具体,是编写纪传体正史的基础。由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的斗争,使史官在编写实录时受到很大干扰。因为对每个人物的评价和对每件大事的记载,都可能成为官场倾轧的材料。监修实录的大臣和史官有时凭个人的好恶,对某些人物和史事作歪曲性描写,实录不实是常见现象。刘知几在编写实录时,感到处处受牵制。

唐初官修史书、宰相监修制度的确立,表明皇帝对修史的控制大大加强,史官要受到皇帝和监修大臣的严格监督。史馆监修往往把如何记载史事作为打击政敌的工具,一些才德不高但善于逢迎的人担任了史官。刘知几是有独立见解的人,自然对史官所受的束缚更加敏感。(www.xing528.com)

刘知几在史馆无法充分发挥才能,渐渐产生了脱离史馆的念头。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中宗李显率百官护送武则天灵柩由洛阳长安,刘知几请求留在洛阳,在那里闭门治学。过了三年,有人报告朝廷,说刘知几身为史官,不为国事尽力,取乐于园林,私自著述。于是他又被召回京城。这时史馆的情况更复杂了,竟同时有五个宰相监修国史。长官多,意见又不一致。如记载某件史事,监修杨再思说必须如实书写。另一监修宗楚客说应该隐讳真情。这使刘知几无所适从,难以下笔。这时,又有一个监修萧至忠几次责备他编写史书没有成绩。刘知几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愤然写出辞职信交给萧至忠。信中,刘知几尖锐批评了史馆现存的五大弊病:

其一,人多观望。史官多而不精,又都妄自尊大,每记一件事、一句话,都互相观望,迟迟不写,所以等到头发变白也写不出史书。

其二,资料不足。前代是把天下各种史料汇送史官,可是如今史官只能自己采集史料,而且得不到各部门支持,困难重重。

其三,权贵干涉。史馆人多嘴杂,保密很难。一个史官要是记载某人恶事,著述未完,内容已传遍朝野上下。因此史官畏惧权贵的干涉报复。

其四,监修牵制。史官修史要处处秉承监修意见,而监修多,意见分歧,好比十羊九牧,史官无所适从。

其五,职责不明。监修不定具体章程,史官各自分工不明,使得写作无所遵循,遇事互相推诿,坐等时光流逝。

由于刘知几久居史职,对史馆里的弊病洞若观火,因而所言皆击中要害。萧至忠见信后大为惭愧,实在无言以对,但又舍不得刘知几这个人才,于是不批准他辞职。而其他监修则对刘知几的批评大为恼怒,这样一来,刘知几受到的排挤更加严重,处境愈发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