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皮影戏发展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一口述说千古事,两手对舞百万兵”,言简意赅的诗句精确地形容了民间皮影戏的神奇。在没有电视、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皮影戏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文化娱乐之一。
在固原广袤的大地上,每逢农闲之时,夜色笼罩大地,乡村的人们搬个凳子,坐立村口,一张幕布、一盏灯、几张皮影、几件打击乐器,加之皮影艺人灵活的手指和圆润的唱腔,为百姓上演着一场场热烈非凡的皮影大戏。
皮影演出的道具主要是皮影。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以牛皮和驴皮为佳。皮影道具制作工艺复杂,需经泡醒、脱毛、刮净、绷展、做样、出汗、彩绘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倾注着皮影爱好者对作品的期待。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这些特殊的材质及工序,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射下投影到幕布上的影子显得瑰丽且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固原当地经验丰富的皮影制作者对皮影道具成品的要求颇高,每一个人物形象不仅要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要充实生动,造型通透且四肢灵活。古老精湛的皮影制作技艺将戏曲脸谱、民俗装束与剪纸艺术的精华集于一体,为皮影戏的表演提供了独特的道具。皮影戏的演出受场地限制不大,加之设施、道具简易,故行动方便,随处可演。一块白布帐,一盏灯,一张长条桌,其余三面用竹竿扎成架子,横杆上挂着一副副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皮影人物。皮影表演的艺人一般五六位为佳,演出中要求每位艺人必须是一专多能,或操持乐器,或挑递道具,或帮腔演唱,精神抖擞,配合默契,集演、唱、说于一台之中,一边吹拉,一边弹唱。(www.xing528.com)
皮影戏上演的剧目丰富,剧种以西北地区的秦腔为主,还有眉户、道情等传统剧种。剧目多是由历史小说改编的历史剧,如《封神榜》《刘全进瓜》《游西湖》《薛仁贵征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也演出现代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戏中的车船马轿、文臣武将动作灵活、肢体协调、栩栩如生,加之皮影表演者各种神奇的技艺、朦胧的灯效,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心情随着戏中的情节跌宕起伏。皮影表演的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时而激昂喧闹,时而宁静缠绵,悲喜交加、声情并茂。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人物故事,一段段异趣横生的故事情节在皮影艺人的手中呈现出来,舞台气氛热烈非凡,为乡村的夜晚增添了生动的乐趣。
皮影有春台和秋台之分,春台就是春节过后,从正月开始一直唱到清明,唱遍固原山村大地。秋台就是从农历八月开始一直唱到立冬。在那些个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匮乏的时代,皮影戏像夏日傍晚清凉的风,为乡村的百姓带去心灵的抚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