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越南的狮子舞和麒麟舞:兼论其与东亚其他区域狮子舞之异同

越南的狮子舞和麒麟舞:兼论其与东亚其他区域狮子舞之异同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北方,叫狮子舞;在南方,狮子舞也被称为麒麟舞、麒麟唱、麟狮舞。名称虽然有别,但所舞的麒麟与狮子在形象上并无太大差异。明清以降,麒麟向狮子的形象进一步靠拢。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等少数民族也盛行狮子舞。越南狮子舞,属于中国的南狮系统。笔者曾看过越南婚礼上的一段狮子舞录像。

越南的狮子舞和麒麟舞:兼论其与东亚其他区域狮子舞之异同

第二节 越南狮子舞麒麟舞——兼论其与东亚其他区域狮子舞之异同

东亚地区,自古就有非常丰富繁多的拟兽艺能。夔“率百兽舞”,葛天氏“持牛尾舞八阕”,古傩中披着熊皮的方相氏,率领“十二兽衣毛角”舞蹈驱傩,都是这方面的例证。这些拟兽艺能发端于图腾崇拜。随着时代变迁,所拟对象慢慢集中到了几种兽的身上,其中最为多见的就是狮子演艺。狮子崇拜及狮子演艺不是东亚土生土长的,而是外来的。它作为佛教的伴随物进入,与东亚各地区的信仰与民俗,发生了或深或浅、或大或小的融合,奇迹般地站住了脚,甚至取代了一些地方原有的瑞兽崇拜和拟兽演艺,成为迄今为止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有“人气”的一种动物演艺。[14]

在越南,装扮狮子的游艺形式,也被称为“麒麟舞”、“独角兽舞”。从地域上看,在北方通常叫狮子舞,在南方则习惯称麒麟舞或独角兽舞。这一点,和中国很相似,中国狮子舞就有北狮和南狮之分。在北方,叫狮子舞;在南方,狮子舞也被称为麒麟舞、麒麟唱、麟狮舞。名称虽然有别,但所舞的麒麟与狮子在形象上并无太大差异。这种现象虽然奇怪,但并不难理解。狮子原产于热带草原,中国并没有这种地理环境。虽然从汉代起,就有狮子进贡到中国。但对于中国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很难有机会见到狮子,他们对狮子的认识更多来自佛教对狮子的刻画、描述以及自己的想像。麒麟是想像中的瑞兽,人们对它的认识自然更多靠传说与想像,因此麒麟的形象一直在演变。秦汉时期,麒麟的形象似鹿,以独角最为出名,因此也被称为“独角兽”。汉代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影响的日渐增强,狮子作为吉祥威猛的瑞兽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麒麟和狮子,在中国都是守墓、镇宅之兽,而人们心理上认为这个完成守墓镇宅任务的应当是威猛的动物,所以南北朝之后,麒麟温良的形象逐渐向威猛的狮子形象演变。明清以降,麒麟向狮子的形象进一步靠拢。若不仔细观察麒麟身上的鳞片、火焰状短尾、圆蹄、独角等特征,其形象与狮子无异。[15]因此,我们仍将舞麒麟纳入舞狮子系统进行考察。

据越南太仪堂老人胡文仪(生活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口传资料知道,在越南,狮子舞在阮朝(1533—1802)宫廷与民间就已经上演。[16]而越南现代学者敏泰(Minh Tam)推测,中国唐王朝征服安南之后,狮子舞就开始在越南传播。[17]但越南何时出现狮子舞,笔者至今尚未在古代文献中见到明确记载。

狮子的装扮与越南发生关系却是很早。《宋书·宗悫传》和《安南志略》中记载这样一段史事: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宋国与林邑(在今天越南南部)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宋军将领宗悫挥兵占领区粟、象浦等地。林邑王倾全国之兵来抵抗宋国军队,他们给大象装备了武装,两军对阵时,象军队伍一眼望不到边,所向披靡,宋军士卒不能抵挡。宗悫说:“听说狮子威服百兽。”于是宋军制作了狮形,抵御大象,大象果然惊慌奔逃,林邑兵众因此溃散,宋军征服了林邑。[18]明代也有类似故事,明永乐朱棣朝(1403—1424),明军进攻越南,在多邦城之战中,安南兵驱大象出阵,誓死拒战,激烈的巷战中,明军几乎不支。张辅“以画狮蒙马冲之,翼以神机火器。象皆反走,贼大溃”。[19]

虽然历史上越南狮子舞的情况我们很难知晓,但今天越南人对狮子舞表现出的热情,却让人为之慨叹。在国外,狮子舞一般是唐人街华侨的事,外国人很少参与,但越南的情况与此不同,越南人对舞狮子的热爱并不亚于中国人。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等少数民族也盛行狮子舞。

越南狮子舞,属于中国的南狮系统。与中国北方狮子舞中满身功夫、武生形象的“狮子郎”不同,越南舞狮的前导多是一个笑面的大头胖和尚。大头胖和尚穿长袍,束彩带,挥着扇子,逗引狮子,不时与观众调笑,显得滑稽风趣。“狮子郎”在某些地区也有变化,如越南顺化地区,“狮子郎”也有装扮成手摇扇子驱魔除邪的“土地公”的。与中国北方狮子舞侧重表现狮子威风八面的王者气概不同,越南的狮子舞更多的是通过狮子的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营造出雄健又柔顺的可爱姿态。当然,越南狮子舞亦不乏难度较大的攀高、采青(采摘青菜)、跳梅花桩等技巧,让人惊叹。越南的舞狮一般有两人驾驭,他们下穿各色灯笼裤,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小狮子多为一人装扮。狮子的颜色有银色、黑色、红色、绿色等等,它们往往代表不同的含义,如黄的象征尊贵,绿的象征太平盛世,红的象征喜庆,黑的象征威猛。在越南的顺化,狮子胡须的颜色也有涵义,如白须狮子代表舞狮队有25年以上的队龄,红须狮子代表10年以上,黑须狮子则代表5年以上。[20]

越南的狮子舞音乐,以鼓和铙钹为主,也有笛子、月琴、柳琴、独弦琴、筝、琵琶等乐器配合。带有宫廷风格的狮子舞,越南民乐特色更加明显,乐声深沉浑厚。

越南人相信,狮子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平安、快乐和富裕。因此,越南的狮子舞像中国的一样,更多出现在节日、婚礼、店铺开张等场合上。笔者曾看过越南婚礼上的一段狮子舞录像。一对狮子,金狮和银狮,在一个带着硕大头颅面具的胖和尚的带领下,边走边舞,和尚挥动蒲扇,做着各种滑稽动作,两狮子舞动欢腾,甚是好看。舞过一阵后,新郎新娘出场,他们来到狮子身旁,两人各用竹竿挑着一撮绿色生青菜,菜上还缀着红色的布条,这是取谐音“生财”之意。他们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挥着青菜,引逗狮子上下左右地翻舞着去捉青菜,而胖和尚也在旁边挥着蒲扇帮助狮子,最后狮子终于获得了青菜,在人们的欢笑声中退场。

越南人认为,狮子入室是大吉大喜之事,尤其是在大年之初,所以各家各户往往都敞开大门迎接狮子。在岱依族那里,舞狮队还被请到各家祖先神台前礼拜,在他们的观念里,春节有狮子拜年,这一年就能生意兴隆、家人平安,人人健壮如狮。

中国的舞狮,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越南人的狮子舞,初一一大早就开始了,舞狮一般在白天进行,也有在晚上开展的。

在舞狮前,狮队都要到寺庙去给狮子开光,尤其是新制作的狮子。舞狮者先请出各路神灵祭祀,摆上鸡鸭鱼肉等供品。进香三次后,请家乡最有名望的人为狮子点睛开光。开光后,在鞭炮齐鸣声中,在鼓乐伴奏之下,舞狮队伍就出发了,前导往往是持着明亮的彩色方形旗帜的队伍。旗子通常是某些商人捐献的。越南人相信,狮子是一种财富和成功的象征。因此,他们对狮子队的捐赠非常慷慨。紧随旗队的是舞狮人,舞狮队规模有大有小,少则一头,多则三至五头。队伍尾部是鼓与铙钹的乐手,通常登在马车上。在越南,每个狮子队伍,都有规定好的区域,它们不能擅自闯入不属于自己一方的地域。在农村,狮子舞往往从村头开始,狮子队挨家挨户给每家拜年。在城市,狮子队也往往在各个“势力范围”内逐个上门。当舞狮的队伍来到某个人家门前时,他们先用鼓和铙钹声向房子的主人道贺。之后,在主人家门前,狮子俯身蹲下,反复抬动头颅,以示敬意。然后,后退几步,重复上一个动作,在低头、抬头重复五六次后,狮子就开始在紧凑的锣鼓声中舞动起来。舞罢,狮子就进门向主人拜贺新春,祝主人家生活美满,幸福祥和。持狮头的表演者往往是个能说会道之人,随编随唱,好话连篇,让图个好口彩的商家或主人高兴万分,让主人乐呵呵地把准备好的礼物或者红包拿出来。狮子进屋后,有些主人还要剪一点舞狮的胡须收藏。越南人认为这样可以兴旺发达,让他们好运永驻。

为了增加看点,主人赠送的礼物或者红包往往像钓鱼一样把东西悬挂在长杆子上,从二楼的阳台或者窗户伸出来,让狮子去取,这是狮子舞的高潮,助威的鼓声和铙钹声更加密集。舞狮者也会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去博取观众的欢呼与掌声。只见狮子应着大鼓敲动的节奏,步步升高,直至抬升到悬挂礼物的高度,试探“食物”有无问题,最后把东西“吞下”。在人群激动的喊叫鼓励声中,结束在这一家的欢庆。随后,舞狮队伍慢慢移向下一家去贺春拜年,寻求礼物。[21]

在越南,尤其是越南北方,中秋节期间也有舞狮、舞麒麟表演。狮子舞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越南人过中秋,喜欢全家围坐家中,或者举家在野外寻一幽雅之处,摆上月饼水果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食。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的中秋节也是儿童的欢乐日子。孩子们提着鲤鱼灯,成群结队而出,嬉闹玩耍。他们看大人的舞狮表演,或者与自己的小伙伴们舞动狮子,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讨利市。关于越南中秋舞狮的由来,在越南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樵夫住在森林中,在一个明月高悬的中秋夜,他看到一个大狮子在森林的溪流旁与水中的月光嬉戏。狮子跳进水中,去捉水中之月,但是无论它何时跳进去,月亮总在这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使得狮子非常生气,盛怒之下它向附近一个村庄猛冲过去。听到村民的呼救声后,樵夫砍下了一根树枝做成一个棍棒赶往村庄去救村民。经过一番搏斗,他战胜了狮子。村民羡慕樵夫的力量,请他搬演与狮子的战斗。从此,村民在中秋节举行狮子舞的表演。两个人分别装扮勇敢的樵夫和雄壮的狮子,表演这场樵夫救村民的伟大战斗。[22]

越南人并不避讳他们的狮子舞从中国传入的事实,而越南把狮子舞也称作麒麟舞(独角兽舞),这种称谓也显示了它的中国烙印。狮子舞或许非我国所首创,然流传中国后逐渐本土化,成为中国舞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狮子舞称为麒麟舞,是中国特有的命名。至今在中国南部的很多地方仍将狮子舞叫麒麟舞。越南把狮子舞称为麒麟舞的语言现象,排除了狮子舞由印度等地直接传入越南的可能。

根据传统的观点,中国南部的狮子舞(包括麒麟舞),是由唐代宫廷狮子舞流落民间转变而来的。关于唐代宫廷狮子舞流落民间的原因,人们常常归结于唐代大诗人王维擅观狮子舞事件上。《唐语林》卷五《补遗》载:“王维为大乐丞,被人嗾令舞黄狮子,坐是出官。黄狮子者,非天子不舞也。”[23]这则资料告诉我们,王维因为擅自观“舞黄狮子”被贬。据说,舞狮艺人也被逐出宫廷,在民间仍以舞狮为业。但为了避免麻烦,对狮子进行了一些改头换面。突出的地方就是,狮子额头增添了一个角,在狮具的制作、狮头外形,舞动的狮态、步法及锣鼓上都与宫廷狮子有所不同。这样,遇到官府追查时,就称为麒麟舞(独角兽舞)。从此狮子舞在民间兴旺起来。[24]

有证据表明在中唐时,狮子舞已在民间相当普遍,中唐高僧药山(惟俨)和云岩(昙晟)谈禅的一段对话就向我们透露出这个信息:

山(药山惟俨)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云岩昙晟)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曰:“我亦弄得。”师曰:“和尚弄得几出?”曰:“我弄得一出。”师曰:“一即六,六即一。”[25]

引文中的“师子”就是狮子。云岩昙晟此处实是以“弄师子”说明人之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关系。但这段话也让我们知道,唐代弄狮子已在民间流传,狮子戏为僧俗所共好,故为禅师用以说法。狮子舞本来就是伴随佛教进入东亚地区的,和尚“解弄”狮子也是顺理成章之事。越南等东亚地区的狮子舞中也多有和尚形象的调弄者。

从宋代笔记、诗文以及绘画上看,当时民间狮子舞更盛。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徕游人。我们可以猜想,其中的狮子也当为装扮的狮子而非真的狮子。朱翌《观弄狮子》云:“狻猊日走二百里,於菟闻之望风靡。春晴酤酒大合乐,乃向尊前应宫徵。嚬呻奋迅左右顾,枥马悲鸣汗流水。供官自古藏太常,失脚何年落村里?……”[26]此诗所描摹的正是民间狮子舞之情状,然诗人已不知此舞何时由宫廷流入民间。宋代陈旸《乐书》的《狮子舞图》已接近现代流行的形象。南宋苏汉臣绘的《百子嬉春图》(故宫博物院藏画)则告诉我们,狮子舞这一活动也有儿童参与。

狮子舞流行于民间,必然随着人的流动与迁徙,扩展开来。舞狮文化也从中原至江南,至岭南,进而南下影响越南。越南现代学者敏泰(Minh Tam)认为,在唐代就有狮子舞传入了越南(注:作者所谓的The Unicorn dance,即麒麟舞,或独角兽舞,其实就是狮子舞)。我们知道,在唐代,大陆的狮子舞也传入了日本。其中铁证就是“信西古乐图”中所描绘的规模小得多但与唐代相似的狮子舞,可惜在越南我们还没有发现实物或者当时文献上的相关记载。(www.xing528.com)

但下面一则资料似乎向我们透露了些许信息。谈到越南水上木偶戏时,人们常常提及宋宣和四年(1122)越南李朝所立的“崇善延龄”碑,该碑记载当年李朝庆祝皇帝生日时演出水上木偶的情况:“金龟驮三山于江上,露龟纹及四脚,往岸上探视,仰视隆隆青天。峥嵘山涧,韶乐环绕。洞门开处,神仙现,作天宫舞,非凡俗,小手捧曲回风,眉目清秀。群鸟欢舞,异兽俩俩相戏。”其中的“异兽”一词颇耐人寻味。可以称为异兽的,应该可以包括狮子(或者麒麟)。如《续资治通鉴》卷十一记载:“(嘉祐三年)丁卯,交趾贡异兽二物,本国称贡麟。”《宋史·交趾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安南志略》中云:“嘉祐三年,(贡)异兽白麟。”因此,“异兽俩俩相戏”的表演里极其可能就包含狮子舞(或叫麒麟舞)。以今天的越南水上木偶表演进行验证,在这一传统节目中,就有狮子舞、狮子赛球、龙狮子凤凰金龟舞等三个有关狮子舞(也有人把节目中的狮子叫麒麟)的节目。水上木偶戏是越南民众生活的搬演,总是人扮演的狮子舞在前,然后才有木偶的模拟表演。若这个推论成立,至少在宋代宣和以前,越南人已开始有狮子舞的表演。想到中国与日本大海相隔,狮子舞尚可以在唐代传入日本,而在唐代中国的疆域包括越南,文化交流自然更为方便。因此,越南学者敏泰的推测,也并非随意为之。

考察中国狮子舞是通过哪个途径传入越南的,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困难的。越南舞狮子、舞麒麟与中国的舞狮子、舞麒麟有着众多的一致性,透露出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和交流途径的广泛性。我们随便举一两个例子:

《续文献通考》记有“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秋,召各番使入内看戏狮子”。明孝宗宣德五年(1430)撤交趾郡县,仍为中国蕃属。那么,弘治三年的“番使”中,就应当包括越南人。从越南太仪堂舞麟队的创办者胡太仪老人口中知道,太仪堂舞麟队,时常在阮朝皇帝和太后寿辰或迎送各国使节时,被召入宫表演。[27]中越两国的做法是何其相似,大概就是越南人从中国皇帝、官员礼仪安排中学到的吧。

南宋苏汉臣绘的《百子嬉春图》(故宫博物院藏)的画面中,一小孩儿手牵着一只金镀眼睛银贴牙齿的“狮子”,扮狮子者也是两个小孩儿,旁有三个小孩儿正在观看,画面充满了童趣。这让我们想起了越南中秋节里,儿童舞动狮子的欢乐情景。越南儿童舞狮活动很可能是从中国继承的。

中越狮子舞在诸多方面的一致性是中越交流的结果。唐宋以来,中越或分或合,或战或和,但文化交流从来没有真正中断过。官方的往来、民间的交流、商人的贩运,都可以对中越狮子舞的流传产生影响。正是唐代以来中越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使得狮子舞在越南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并深深打上中华狮舞的烙印。

在此,我们打算进一步将越南狮子舞放置东亚狮子演艺的大范围内,比较考察之。东亚狮舞值得比较的题目很多,我们选择以下几点:

(一)关于“狮子头”。东亚地区的狮子舞多数都是在人头上套上一个狮子头来表演的,但也有例外,比如韩国的北青狮子戏,中国崇明岛上的“调狮子”等,就是艺人两个手举着狮子头来跳舞的。越南狮子舞又名“麒麟舞”或“独角兽舞”,形象自然不是狮子而是麒麟或者独角兽。在东亚,总名“狮子舞”的演艺,其实里面的兽形五花八门。

中国南方的狮子舞也有用麒麟头、名“麒麟舞”的,甚至河南兰考也有“麒麟舞”。日本更有“麒麟狮子舞”的名目,将“麒麟”和“狮子”捏合在一起命名之。麒麟狮子舞的所在地为日本的鸟取县,后来还有一部分传入了北海道。原先是作为樗豀神社(东照宫)的祭礼被传承的,后来传播到邻近的其他神社。至于为什么狮子头会变成麒麟头,当地有这样的记载:宽永九年(1632),大名(贵族)池田光仲被封为鸟取藩主,从冈山来到鸟取。池田的祖母是德川家康的女儿普宁(良正院),在德川幕府时代,这是极其高贵的出身。当时藩主的权威,是由凤凰、龙、麒麟、龟来表现的,称为“四圣兽”。为了表达家康的遗德,同时作为自己权威的象征,池田选择了麒麟,将狮子舞的狮子头,改为麒麟头,名为“麒麟狮子舞”。[28]中国南方有所谓的“麟狮舞”,可以看作是“麒麟狮子舞”的一种简称。

这种变形的狮子舞在日本还有许多。狮子舞系统中混有许多虎舞,宫城县有“浪板虎舞”,其他地方也有各种名堂的虎舞。戴虎头,穿画有虎皮纹样的幌布,但动作形体却模拟狮子。日本东北地区有“梁川鹿踊”,是一种戴鹿头的舞蹈形式,鹿头上除了鹿角外,还有类似中国京剧“翎子生”头上的饰物——两根竖立着的长长的翎子。这种舞蹈用汉字写作“鹿踊”,日文发音却仍然是“狮子舞”。还有以龙、凤凰、龟代替狮子的,这些动物的共同点是:都被民间尊为“圣兽”。但也有例外,爱媛县有“牛鬼”,长崎有“蛇踊”,福岛县会津的“彼岸狮子”,用的却是猪头,津轻狮子舞也有用熊头的。[29]

(二)关于“狮子郎”。东亚狮舞一般都有个引逗狮子的角色,早期典籍里记作“师子子”,后来大多称为“狮子郎”。狮子郎的形象,大致有农民、武士、和尚等几种,比较特殊的还有丑角,甚至其他动物形象。

上文说,越南舞狮的前导多是一个笑面的大头胖和尚。以和尚形象充当狮子舞的前导者,在东亚诸国十分多见。韩国“北青狮子戏”是保留较多传统形态的狮子舞。北青狮子戏的狮身是由五色布缝制的,由两个人钻进里面舞弄,还有一个叫“上佐”的小和尚在前面逗弄。韩国的《凤山假面剧》的第五场是“狮子舞”,那里面的狮子不是由一个和尚导引,而是有八个“墨僧”和它演出对手戏,墨僧与狮子对话,狮子以表情与形体动作作答,是唐代白居易《西凉伎》描绘的传统。有一处对话引起了狮子的怒火,竟把一个墨僧吞进狮肚里去了,这却是唐代也没有的表演。由于有八个墨僧共同登场,凤山假面舞的佛教风格更加浓重。

大致来说,中国北方的“狮子郎”是武士形象,可也有例外。陕西西乡县的狮子舞,导舞者就是个和尚形象,故那里的狮子舞又名“笑和尚逗狮子”。中国还有不少地方有“罗汉戏狮子”的表演,罗汉戴假面具,也作种种挑逗调笑的表演,跟越南的“笑和尚”一样,也有显见的滑稽笑谑性质。

越南顺化地区“狮子郎”也有装扮成“土地公”的,这在东亚其他地区比较少见。日本的狮子郎身份最为丰富多样。属于“风流狮子”系统的浦山狮子舞,有两名逗弄狮子的丑角,手持巨大的芭蕉扇。同一系统的椋神社的狮子舞,逗弄狮子的丑角戴假面,戴天狗、山伏、太夫或者猿猴面具,手里不拿扇子,而是弄簓。所谓“簓”,是指这一狮子舞的伴奏乐器,一种竹制的牙板,有许多竹片连成。其中戴猿猴面具尤引人注目,“狮子郎”不是人的形象而是其他动物形象了。新野“雪祭”中狮子舞的“师子子”,穿红装,额前用圆绳攀了个怪诞的面具,名为“镇”,表现的是“镇”乘狮而来,镇散恶灵,也表现“镇”帮助狮子克服坏的一面,以服务于人类。富士山下的“藤守田游”中的狮子,引舞者名为“振取”,手里举着彩纸条绑成的拂尘,引导狮子表演各色舞蹈段子。大阪四天王寺的狮子舞和歌舞伎《镜狮子》里,逗弄狮子起舞的有蝴蝶的形象,蝴蝶与狮子远近纠缠,两者一轻一重,刚柔相济,非常美观。以蝴蝶形象逗弄狮子,中国的民间也有,安徽就有一种叫“狮子扑蝶”的节目。日本虎舞中类似狮子郎的角色叫“和唐内”,据说他曾经在中国降服过老虎。[30]

狮子郎手里持有的东西值得注意。越南狮子郎,无论是和尚还是土地公公,都是拿扇子的,日本也有拿扇子的,其他则还有拿币、拂尘、乐器的,中国的狮子郎手里一般都持有绣球,以绣球逗弄狮子,既好看又有趣。中国的“武狮”系列有一部分表现武士与狮子打斗的场面,如湖南的“勇士斗狮”、“大刀对狮子”等,这种场合,“狮子郎”便手持武器出场。

以和尚充当狮子郎,自然有佛教的意味,而土地公、“振取”,又有道教、神道教的色彩。农民和武士,则具有民间意味。狮子郎的多重身份,亦表现了狮子舞的多重文化意蕴。

(三)关于狮子舞演出时间。中、日、韩、越四国中,狮子舞演出时间最长、演出机会最多者,首推越南。中国广东佛山等地,有以舞狮代替“舞年”的传统,大年三十就有舞狮,但并不是从除夕一直舞到正月十五。中国、韩国、日本的绝大多数地区,舞狮都集中在元宵节前后,惟有越南,从大年初一舞到十五,这且不说,中秋节还要大张旗鼓舞一回。

东亚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一个颇为晚起的节日,在中国大致到唐代,才成为一个节日,受到人们的重视。东亚大多数地方,中秋的节日活动是祭月、玩月、烧斗香、月下踏歌等,罕见有舞狮子的。越南的中秋舞狮子,恐怕是受元宵节的影响才形成的。元宵节和中秋节,是一年中的两个圆月节。在圆满的月下、明亮的月光中舞狮,场面不言而喻是美好的。越南的中秋舞狮,表明了越南人对狮子舞的深爱和他们在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创造性。

除了以上三点,越南狮子舞堪与东亚其他国家地区比较的地方还有很多。如“狮子入室”的现象,中、日、韩诸国都很多见,韩国的北青狮子戏里的狮子,甚至要把人家家里的水瓢咬在嘴里,叼出家门,到院子里甩在地上,以摔碎为吉利。越南舞狮队中的舞狮多则三至五头,中国唐代有“五方狮子舞”,日本至今还有“五方坚狮子舞”,体现的正是东亚人东西南北中的五方思想,让威猛的狮子替人类坚守五方。越南舞完了狮子,主人还要剪一点舞狮的胡须收藏,说这样可以给自己新的一年带来好运。韩国的北青狮子戏也是这样,演出结束的时候,村民们会悄悄地偷拔几根狮子毛,回家后藏起来,说可以庇佑人长命百岁。

越南儿童舞狮活动很可能是从中国借鉴的,日本也有非常活跃的儿童狮子舞活动,名“角兵卫狮子”,是一种少儿表演的狮子舞,戴着小小的狮头,敲着小小的羯鼓,舞中有屈体、滚翻、倒立等高难度动作。“角兵卫狮子”可能是东亚艺术成就最高的少儿狮子舞。东亚诸国的狮子舞演艺,呈现着同根异花的现象。今天,许多古老而精彩的狮子舞,已经被所在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在这样的形势下,增强东亚诸国狮子文化的交流、合作和共同研究,是发扬这一宝贵传统文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