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舞蹈研究:狮子舞起源与表演技巧

民间舞蹈研究:狮子舞起源与表演技巧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狮子舞从产生之日起,就以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形式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舞蹈之一。可见至少在魏时,我国就有了《狮子舞》。舞狮一方面须将狮子勇猛剽悍、顽皮活泼的姿态表演出来,同时要把狮子的驯服及一切细腻的小动作展现出来。南狮起舞前,狮子是先平放地上,舞狮头者站于狮头右边,舞狮尾者站于狮尾左边。狮子进入庙中,先在庙内绕舞一周,然后参神三次,由左边辞退,礼成。

民间舞蹈研究:狮子舞起源与表演技巧

舞狮运动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舞狮运动已由民间节日庆典的表演,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全民健身的体育竞技项目。

(一)中国狮舞的概述

舞狮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始于何时,众说不一。现据粗略考证,比较可靠的说法是:舞狮起源于三国时代,盛行于南北朝,先在军营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这点在东汉初年班固的主要著作《汉书·礼乐志》里早有记载。狮子舞从产生之日起,就以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形式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舞蹈之一。据三国时,魏人孟康的注释说:象人就如现在(指魏)扮演鱼、虾、狮子的伎人。据北魏末杨衔之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师子导引其前。”即四月四日(有的则记作四月八日)这一天,是佛祖降生的日子,人们将佛像从庙宇里抬出来,在市内游行,使众人瞻仰礼拜,佛像的前面用辟邪狮子导引开路。这里说的狮子,当然不会是真狮子,而是由伎人或民间艺人扮演的狮子。可见至少在魏时,我国就有了《狮子舞》。千百年来,象征着吉祥、欢乐、幸福的舞狮运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着很高的锻炼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舞狮运动也是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大众体育项目之一。中国的舞狮有北方狮子舞和南方的醒狮,在狮子的造型上南北各异,舞法也不尽相同。北方的舞狮以河北的双狮和北京的太狮最为有名,北狮着重于动态姿势的惟妙惟肖,极力模仿狮子的摔、跌、扒、跃等动态;南方的醒狮以广东等地区的舞狮最具有代表性,南狮较形象化地表露狮子的英勇和威武,并有严谨的规律和采青阵法。

1.北狮

北狮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一个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它是由我国民间的民俗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传统表演项目,又由表演项目发展成为以健身功能为主导的体育运动,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不断地规范技术与动作,使得舞狮已超越了娱乐范围,成为中华民族向往美好事物的精神寄托,表现了人们乐观、团结和勇敢的信念

北狮相传是1500年前的北魏时代,由胡人西域传到中原的。魏太武帝将它改称为北魏瑞狮。北狮的外形全身由狮被遮盖,舞狮者只露出双脚,下身穿着和狮被同色的裤子和花靴,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或称太狮),一个扮作一头小狮(或称少狮),另一个人扮武士,手持绣球作为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球引诱狮子起舞。舞狮动作有跌扑、滚翻、跳跃、瘙痒、抓耳等,步法有单提步、跨跳步、击步、碎步、单脚直立、双飞脚、大转身等,还配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跳桌等技巧动作。

舞狮时配以京鼓、京锣、京钹、乐声抑扬、动作合拍、生动活泼、惟妙惟肖。舞狮一方面须将狮子勇猛剽悍、顽皮活泼的姿态表演出来,同时要把狮子的驯服及一切细腻的小动作展现出来。

2.南狮

南狮以广东等地区的舞狮最具代表性,也称作“醒狮”和“岭南醒狮”,广东的舞狮以广州、佛山较有特色。首先南派狮头与北派狮头在造型上有严格区别,北派以写实为基础,它的造型、结构、色彩、装饰和表演以模仿狮子为主,而南派则以神似为基础,同武术相结合,摆脱具体形态的局限,它以营造一个夸张、威猛的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佛山的大头狮子俗称“佛庄笑狮”,它取唐代石雕狮子的精华,特点是额高、眉精、眼大、门宽带笑;中山、鹤山的狮头稍大,俗称“鹤庄,画形、禽形和豹仔”,特点是眼企、吊眉、嘴形似鸭嘴青蛙嘴;还有潮汕的龙头狮;清远英德公鸡狮、雷州的鹦雄狮等。狮头有大号、二号之分,外貌是以色彩来表现其性格,如红黑狮关公面,黑白狮张飞面,一般人认为红脸黑须的关公面显得雄壮威武;黑白脸、青鼻铁角牙刷须的张飞面,则表现出豪放而粗犷的气势。

(1)南狮运动的特点

“南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温驯而和善,武狮表现勇猛而刚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南狮造型极度夸张浪漫,威武雄壮,美丽活泼,形神兼备。

(2)南狮起舞的习俗

第一,新狮初舞“开光点睛”。

凡新狮初舞,按照传统的俗规,要进行一个庄重的仪式,叫“开光点睛”。仪式的举行是很严肃的,开始要焚香、洒酒,同时敬请一位德高望重又上有双亲下有子孙齐全的人执行“点睛”。此人在向天地敬酒(洒酒)之后,向东南方肃敬三鞠躬礼,这时,鞭炮齐鸣,鼓乐声四起,大头佛舞跳在狮子周围,用柚子叶或黄皮叶(民间认为这些叶子可以驱除邪气)为新狮打扫全身。据说这是给新狮以吉祥之气、播福之力,就是说给新狮以生命之源,然后,再把这些叶插在它的角旁,并用丝带为它的角装饰一番,叫作“簪花挂红”。之后,鸣鼓杀鸡,滴鸡血于盆中举天以示。点睛的人,手执新笔,神态严肃的气氛达到顶点。只见那人躬身狮前,眼定、手定,在狮子的右眼点上一笔,又在左眼点上一笔,点睛人把执笔的手扬起时,全场欢腾,鼓声雷鸣,锣声大响。瞬间,新狮在地上蠕动,蓦然腾起,在欢声笑语中,舞动它那美妙的身姿。

第二,起舞的礼仪。

南狮起舞前,狮子是先平放地上,舞狮头者站于狮头右边,舞狮尾者站于狮尾左边。预备时,击鼓者先打三下鼓边,咚、咚、咚,做准备,然后擂鼓行礼。之后是舞狮头者跳过狮头左边,拿起狮头进入狮头内,舞狮尾者也同样跳过右边,拿起狮尾进入狮尾内。狮举高,走急密步,走前行三次礼,第一次向中间行礼,第二次向右边行礼,第三次向左边行礼,然后正式起鼓舞狮。

第三,入庙、入屋及退出的规矩。

入庙:狮未入庙前先行参拜,然后探路由右边进前,须探门、咬门边、擦门、缠柱,先右而后左,入庙参拜神位。狮子进入庙中,先在庙内绕舞一周,然后参神三次,由左边辞退(狮尾先退出),礼成。

入屋:狮至屋前先行参拜三次,然后探路进前,试探门路、两边,然后咬门边及擦门柱,起七星鼓,而后入屋参拜,再绕舞一周,参拜辞退,狮尾由左边退出,礼成。

第四,会狮及龙狮会的礼仪。

会狮:两狮见面先行参拜礼,然后用大头佛鼓起舞,由笑佛带引绕行一周,右上左下,用狮口交换见面礼,握手或行礼参拜,然后再转慢七星鼓而辞退。在会狮期间,不可起菊花头鼓或单头脚鼓,狮子更不可互相咬狮尾或嗅狮尾,做出不礼貌的动作。

龙狮会:龙狮相会各种礼仪与会狮略同,但只有行礼参拜,不能握手。其禁忌也相同,同时舞龙者不能将狮子围困于中间不放。狮子如被困时,必须舞向龙尾方向,伺机滚地脱困,或由龙身较低处跳跃出外而脱困。

第五,舞狮迎宾方式。

迎宾如能出动双狮为最理想,击打比较轻松的鼓,如快七星鼓、菊花头鼓,也可配合大头佛鼓为引导,参礼迎接嘉宾。双狮在嘉宾面前作欢迎之舞,然后退出两边,由笑佛引嘉宾入席,双狮参拜为礼。

第六,狮头换人时进入的规矩。

南狮舞到中途,时常都有换人接舞狮头的情况,因为舞完一出舞狮,费时半小时以上或者更长时间都是常有之事。换人时,必须由狮头的左颈项后侧,等狮头高举时(即起菊花头鼓时),进入狮头内。

昔日舞狮闹出踢盘等事情,据传均是换人时由正面或右边进入夺去狮头所致。这种举动一向被视为不敬之举,其人将被当作不速之客对待。

狮子舞除流传于广大汉族居住地区外,在湖南西部的苗族地区、甘肃南部藏族地区以及新疆等地也有流传。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狮子舞,各地都自成一派。少数民族也都有着不同风格的狮子舞。狮子舞遍及我国各地,南北都有,甚至远至西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歌舞团杂技团把舞狮子作为传统节目进行演出,并根据各行各业的不同特长进行加工、整理,成为我国舞蹈、杂技中的一个亮点,而且在重大节日或迎宾仪式中被列为重要节目。1953年,中国的狮子舞在第四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得金质奖。

(二)舞狮的种类

中国舞狮的分类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以表演所使用的器材划分(www.xing528.com)

中国舞狮较为突出的有北狮(主要为高台、踏球、梅花桩等)和南狮(现代主要为桩阵、采青的青物等)两大类。

2.以狮子形状和造型划分

除北狮、南狮外,在我国流传的还有手狮、板凳狮、提线狮、彩狮、麒麟狮等,简单介绍如下。

手狮的造型精致,狮头形象逼真,狮子的身体部分以绸料、布料、彩光片等做皮,内充海绵物,身体柔软。表演时可用双手舞动,各种形态随手而生。多人多狮表演,可做各种造型、穿插、互跃、翻滚等动作,煞是好看。

板凳狮的外观体型较手狮要大,一般在农村比较常见。利用长形板凳做基本构架,板凳的一头装饰狮头,另一头装饰狮尾,板凳用彩布包裹,四个板凳腿也用彩布和狮爪形面布做成狮腿,成为一个完整的狮子形体。在表演中,有一个人表演、有两个人各握狮子的两条腿合作表演,人可以按在狮子的身上腾翻、扭转、空翻、借力跨越等。群狮表演时,还可做组图、组字及叠罗汉等高难度的技巧动作。

提线狮是借用木偶戏的形式进行表演。狮子小巧玲珑,表演者双手提动几根线将狮子提在半空,以灵巧的手臂做上下摇、抖、扬、摆等动作,狮子随线而动,活脱脱一个顽皮好动的小狮子,狮子神态活灵活现。

彩狮一般是由于节日庆典轻快欢乐的场面需要,对表演提出特殊色彩的要求,进行绘制,增加演出气氛。

另外,在民间的广场艺术体育活动种类中,与舞狮外形大相径庭的还有麒麟舞。在表演的形式、套路、方法上二者较为接近,故在此做一般性介绍。

3.以舞狮的表演内涵划分

有文狮、武狮和礼仪表演狮。

(1)文狮在表演上是以故事情节为主。文狮重表演,有抢球、戏球、打滚、舔毛、搔痒、洗耳等风趣动作;着重刻画狮子温顺可爱的性格。如四川、湖南等地的《罗汉戏狮》;广东的《明月和尚度柳翠》;陕南的《笑和尚耍狮》等。“狮子郎”均戴大头和尚面具。在旧社会“笑和尚”被称为是“喜乐神”,他头戴笑呵呵的大头面具,手拿拂尘或蒲扇,大腹便便,行动迟缓,动作夸张,性格诙谐而风趣,狮子的形象也十分可爱。有的地区除了一个戴大头面具的外,还加上一个扮猴子的。前者是一副滑稽可笑的样子,后者却灵活调皮。他们合伙戏弄一头温柔善良的狮子,追它、打它、骑它,直到把那只善良的狮子激怒了向他们扑去,他们吓得东藏西躲,狮子却紧追不放,只好跪下求饶。

(2)武狮在表演上是在故事中,以展示技巧动作为主。武狮子则重在耍弄技巧。最普通的是踩球、过跷跷板,难的甚至要做武功性的表演,比如走梅花桩这样的高难动作。在狮子舞的腾、闪、跃、扑、翻、滚等动作中,能变化出许多高难技巧,如“狮子出洞”“狮子踩球”“猛狮下山”“二狮抢球”“高台饮水”“过天桥”“跳涧”等。据传四川的“少狮”能从十四张垒起的桌子上空翻而下,此外,还有一种“高跷子”。安徽的“青狮”着重翻滚、跌扑,气势勇猛刚健。浙江的“沿索狮子”,将一根绳子吊在高架上,狮子能沿索攀登,并在绳索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湖南的“大刀对狮子”“勇士斗狮”,主要表现勇士结合武术动作与百兽之王展开搏斗,最后驯服了狮子。广东的“醒狮”,矫健、稳重、勇猛,另有一套传统的表演形式,叫“釆青”。“采青”分“高青”“地青”和“水青”。“高青”是用竹竿挑上一棵青菜及一个红纸包(里面包钱),挂到三层楼高的地方,玩狮子的伙伴们用叠罗汉的方式搭起人梯,让扮狮子的人一步步地爬上去,爬到最高处人的肩上,张开口咬住红纸包和青菜,这时观众欢呼,锣鼓鞭炮齐鸣,动人心魄。“地青”是把青菜放在板凳上,“水青”是把青菜放在盛着水的盘里,各有一套“采青”动作。

广东狮的“吐球”则别具一格,难度较大。舞狮头的演员要用颈背顶住狮头,腾出一只手,把一个系有6.5米多长细绳的小红彩球,从狮嘴里向外用力抛出,在球未落下时又迅速收回。远远望去,就像狮子从口中吐出一团火球,又突然吸回腹中。

(3)礼仪表演狮在表演上多为适合商家庆典、门口迎宾,口衔或身披祝贺性及宣传性文字条幅踩街游舞等。

无论是北狮、南狮或者其他形体结构造型及表演形式的狮子,都是展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企盼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群众文化体育表象活动。

(三)民间舞狮的文化内涵

1.文化传承

无论任何项目,凡是具有地方民族民间传统特性,同时深受群众喜爱的、健康有益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它就具有世界性。舞狮作为一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项目,自问世以来,不仅活跃在中华大地上,同时已经传播到海外各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舞狮活动。

近几年来,众多不同肤色人群、不同地区的国家也相继有了舞狮活动项目。舞狮运动作为体育式的文化或是文化中的体育,不断在继承、在传播、在发展。舞狮活动所传播的不仅是舞狮的表演种类、舞狮的技能技艺,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内涵和舞狮所带给人们的精神启迪。

2.主题教化

舞狮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项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它是社会风俗的典型体现。其文化内涵,既与民族思维方式有关,又与特定的文化氛围有直接联系。因此,从事舞狮活动,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而且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它能增进对本民族文化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欢庆吉祥、颇有难度的舞狮表演,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教育和培养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

3.健身娱乐

舞狮是一种集武术、舞蹈、音乐等综合因素的体育项目。舞狮通过鼓乐将武术和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完成各种造型和表演动作。“鼓乐激昂,雄狮起舞”对表演者来说,是一种极好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对于观赏者也不失为一种健康休闲、调节身心的方式。因此,舞狮具有很强的健身、娱乐、娱心性的作用。在现代都市,它是一道充满浓郁民俗风情的独特景观,而在农村,它更是庆祝丰收及各种喜庆活动的保留节目。

4.竞赛功能

舞狮运动发展到现在,已经排除了单纯的娱乐、竞技而进入更博大、更广阔的领域,它的意义远超过舞狮本身的内涵。舞狮运动作为展现中华民族现代精神面貌——东方雄狮壮美的形象、传播友谊的使者,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接受、效仿。另外,舞狮的竞赛功能是与其竞技性和表演性分不开的。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样,舞狮的发展也离不开比赛,比赛加速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流派形式,同时也促进了各项技艺的提高,它是我国舞狮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舞狮运动的开展,1995年1月在我国香港成立了国际龙狮总会。现今会员已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会员组织,如日本、马来西亚、毛里求斯、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新加坡、印度、中国香港和澳门等。我国内地于1995年7月成立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并加入了国际龙狮总会,我国舞狮队曾多次走出国门,参加世界锦标赛,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和竞赛,并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于1996年在广东肇庆首次制定了舞狮竞赛规则,并于2001年在上海体育学院进行了修改。国家体育总局统一组织全国性比赛,现在每年都有全国舞狮锦标赛及各种精英赛,并已正式成为农民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舞狮的竞赛功能一定会随着其竞技性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地发挥。

5.表象审美

舞狮源于狮子的生活过程,经过艺术加工提炼而成为活跃于民间的表演项目,是变凶为善、变惧为亲、变野为戏、变憨为美的人为艺术创作的过程。通过舞狮的表演内容,无论是在桩阵、高台、梅花桩、踏球、桥板所展示出的各种技巧动作,展现出狮子的威武、剽悍、机警、灵活的神态以及喜悦、惊愕、散漫、呆愣的神韵,均采用夸张的动和静的造型,以完美的姿态摄入观赏者的视觉器官,使人们在赏心悦目中达到审美的欢愉和纯美的享受,作为一种调味剂或营养剂充实人们的业余生活。

6.民族凝聚

舞狮是一个集体项目,不仅狮头和狮尾要协调配合,同时引狮员与舞狮者与鼓乐师也要同心协力、密切配合。这对培养练习者勇敢、果断、毅力、灵活反应等都是有益的。从大的方面讲,舞狮活动寓意着国家、地区、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奋进的凝聚精神。这就是舞狮同其他集体健身娱乐项目相比,所特有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