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政治制度:以仁政整合政治心理与完善制度约束机制

儒家政治制度:以仁政整合政治心理与完善制度约束机制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政治秩序的设计是以“三纲五常”的普遍伦理建构的一套适应君主专制等级秩序结构的规范体系。儒家想通过仁的内在规范,来发挥仁政对于政治秩序运行和维护的作用,通过仁政来整合人们的政治心理和完善政治制度约束机制,以实现一种善性的秩序状态。

儒家政治制度:以仁政整合政治心理与完善制度约束机制

1.“三纲五常”。从宽泛的角度讲,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儒家政治秩序的设计是以“三纲五常”的普遍伦理建构的一套适应君主专制等级秩序结构的规范体系。所谓三纲,即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是“仁、义、礼、智、信”。三纲和五常经过儒家思想家们不断阐释和补益,形成了一套十分严密的纲常伦理体系,构成了儒家政治秩序设计的重要制度方面,亦是儒家政治秩序规范的两块基石和君主政治秩序存在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和其生命力之源。其中,三纲是外在规范;五常融内在和外在规范为一体,仁、义、智、信等是内在规范,礼是外在的规范,但“三纲五常”体系中,仁与礼是基础和核心,是儒家政治秩序规范的两大支柱。在二者关系中,礼包含着三纲,三纲是礼的表现和凝固,恪守三纲就是遵守君臣、父子、夫妇之礼。“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由此,“三纲五常”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以仁、礼为基础和核心而形成的一个严密、系统和广泛的规范体系。

2.内在自律性规范的仁。仁在儒家建构的政治秩序中,发挥着内在性规范要素的功能,具有自律性特征,亦是整个儒家政治设计思想体系得以建构的逻辑基础。儒家要求为政者“施仁政,轻刑罚”,此理念也多见于儒家经典论述,如:“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思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先王之道,仁政是也。”(《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儒家想通过仁的内在规范,来发挥仁政对于政治秩序运行和维护的作用,通过仁政来整合人们的政治心理和完善政治制度约束机制,以实现一种善性的秩序状态。(www.xing528.com)

3.外在他律性规范的礼。礼在原初意义上是指原始社会求神赐福的宗教祭典仪式及对祖先的尊敬和祭祀,后来,礼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逐步由宗教性的礼演化为社会性的礼,并趋于制度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哲们承袭周礼,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孔子深爱理性,深信理性。他要启发众人的理性,他要实现‘一个生活理性化的社会’,而其道则在礼乐制度。”[4]而在孔子看来,周礼最能体现礼之精神,“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经过儒家对礼的深入探讨和发展,礼渐渐化约为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司法、军事道德等多方面的秩序与制度,儒家便通过“为政以礼”“为政先礼”来实现政治秩序外在规范及其伦理政治的需求,进一步强化家族秩序与国家政治秩序的叠加,维护政治秩序的等级结构安排,进而不断促进儒家所建构的政治秩序的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