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制度形式:礼乐教化与德育手段

政治制度形式:礼乐教化与德育手段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乐”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制度形式。礼乐制度是对当时严密的宗法等级的强调和固定。孔子认为,礼乐是通往政治的,是为政治国、教化民心、规范言行的主要德育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手段。统治者在施政中要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为国以礼”,使民众知“仁”懂“礼”。其次,孔子一生倡“仁”尊“礼”,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活动中。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政治制度形式:礼乐教化与德育手段

本节收录的是孔子对“礼”和“乐”的论述。礼追求的是秩序,乐追求的是和谐。礼和乐只是工具、形式,和谐、仁爱才是根本。

“礼乐”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制度形式。孔子所说的礼乐,主要是指先圣王朝尤其是周朝的礼乐制度;主要内容是官制和祭祀丧葬礼仪,但不仅仅止于此,而是覆盖整个社会生活的相当完备的制度。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丧葬等仪式)和“乐”(配合“礼”进行的乐舞)进行规范的朝代,这就是“制定礼乐”。

礼乐制度在以后几千年中一直得到奉行,虽然礼乐制度在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但在精神和原则上都是学习周礼的。其中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

礼乐制度是对当时严密的宗法等级的强调和固定。某一等级的人,只能享受这一等级所能享受的礼乐规格。就乐而言,乐舞名目、乐器品种和数量、乐工人数等都有绝对限定,超出规格就是严重违法。

孔子认为,礼乐是通往政治的,是为政治国、教化民心、规范言行的主要德育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手段。

统治者在施政中要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为国以礼”,使民众知“仁”懂“礼”。孔子生活于社会新旧体制交替的时期,这一时期人们思想活跃,文化学术繁荣,“民”的意识不断觉醒;故孔子敏锐地意识到对“民”进行教育的重要性,提醒统治者在施政中应关注对民众的教化,“为国以礼”,使民众知“仁”懂“礼”。

首先,作为贤明的君主,不仅要使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更要以“礼”、“仁”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

其次,孔子一生倡“仁”尊“礼”,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活动中。孔子注重“民”的利益,重视对“民”的教育,希望通过教化,使民知“仁”懂“礼”,由此促进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一)礼之用,和为贵

【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

【注释】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制、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②和:适合,恰到好处。③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点评】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在于起中和作用,为的是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

(二)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注释】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平子,即季孙意如。②八佾:古代舞蹈配乐,八个人为一行,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即六行,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四佾才是季氏所应该用的。③忍:一说为容忍,忍耐;一说为狠心,忍心。后者较为妥帖。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点评】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孔子一生为维护周朝礼制而努力,面对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怎不令他痛心疾首、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叹呢?

(三)仁而礼乐

【原文】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译文】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 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原文】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译文】孔子说:“礼呀礼呀,仅是指玉帛等等礼物而说的吗? 乐呀乐呀,仅是指钟鼓等等乐器而说的吗?”

【点评】仁德是礼乐的前提,礼与乐都是外在表现;而仁德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礼、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仁德,像季氏那样,僭越天子之礼,滥用天子之乐,那礼乐对他还有什么意思呢?

(四)俭礼心戚

【原文】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注释】①林放:鲁人。②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③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

【原文】7.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

【注释】①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②固:固陋,寒碜。

【译文】孔子说:“奢侈豪华就会越礼,省俭朴素就显得寒伧。与其越礼,宁可寒碜。”

【点评】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可见,孔子虽然十分重视礼仪,但却反对形式主义的排场,强调在内心和感情上符合礼仪要求。礼之本,在于真诚的心意。

【原文】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

【注释】①夷狄:古时对边疆民族的贬称,东方的称夷,北方的称狄。这里是泛指。②不如:不及。诸夏:华夏民族居住在中原一带的各诸侯国。亡(wú):通“无”。

【译文】孔子说:“夷狄之邦有君王,还不如华夏诸邦没有君王好啊!”

【点评】从文义上看,这话是赞美中原地区文化的先进。据说,后来女真人打到山东时,曾对着孔子的像,诉说这句话的不对,而孔子也确实有“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是,就这段话来说,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是孔子对当时周天子势力衰微所表达的感慨:既然文明程度不高的“夷狄”尚且知道要有君王,文化一向发达的中原地区反而无视天子,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五)僭礼不观

【原文】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八佾》)

【注释】①禘:禘礼,是指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之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不过周成王曾因为周公旦对周朝有过莫大的功勋,特许他举行禘祭。以后鲁国之君都沿此惯例,“僭”用这一禘礼,因此孔子不想看。②灌:本作“裸”,祭祀中的一个节目。古代祭祀,用活人以代受祭者,这活人便叫“尸”。尸一般用幼小的男女。第一次献酒给尸,使他(她)闻到“郁鬯”(一种配合香料煮成的酒)的香气,叫作裸。

【译文】孔子说:“禘祭的礼,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原文】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八佾》)

【注释】①不知也:禘是天子之礼,鲁国举行,在孔子看来,是完全不应该的。但孔子又不想明白指出,只得说“不欲观”、“不知也”,甚至说“如果有懂得的人,他对于治理天下是好像把东西放在手掌上一样的容易。”②示:假借字,同“置”,摆、放的意义。或曰同“视”,犹言“了如指掌”。

【译文】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会好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罢!”一面说,一面指着手掌。

【点评】孔子认为,如果把礼掌握好,对禘祭分得很清楚,那么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此即礼治,以礼来治理天下,就好像张开手掌来看很容易。人人心中有礼,整个天下就有了秩序规范。

(六)吾从周

【原文】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八佾》)

【注释】①二代:夏、商两朝。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然后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主张周朝的。”

【点评】孔子热爱夏、商、周三代,更热爱周的礼乐制度。周礼虽然是沿袭夏、殷(商),却有所损益,夏、殷(商)之礼比较简陋,比较朴实,周礼不一样,特点是“文”,文化发达,文明程度高。

(七)哀于丧敬于礼

【原文】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译文】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不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点评】孔子主张实行“德治”和“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八)礼让为国

【原文】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 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

【注释】①何有:这是春秋时代的常用语,在这里是“有何困难”的意思。②如礼何:依孔子的意见,国家的礼仪必有其“以礼让为国”的本质,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果舍弃它的内容,徒拘守那些仪节上的形式,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 这有什么困难呢? 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

【点评】“礼”即人际关系的具体规范,“让”即人与人互相尊重的态度。因此,“礼让”既是道德,也是规则。礼而不让显得骄傲,就丧失礼的本意了。当政者有权在手,更要礼让,如此才会带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所谓礼让为国,实际上还是要求当政者以德治国,以礼治国。

(九)梦见周公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

【注释】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的始祖,又是孔子心目中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 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点评】孔子晚年感叹“不复梦见周公”,一是表明对周公的怀念,二是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未能完成的感叹。文字表面看似简单,实际内涵丰富,感情凝重。

(十)名正言顺

【原文】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注释】①卫君:历来的注释家都说是卫出公辄。②错:同“措”,安置也。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家,您准备首先干什么?”孔子道:“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罢!”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如此地步吗! 这又何必纠正?”孔子道:“你怎么这样鲁莽! 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概采取保留态度,(你怎么能乱说呢?)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成章,工作就不可能搞好;工作搞不好,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举办不起来;礼乐制度举办不起来,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连手脚都不晓得摆在哪里才好。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它的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而顺理成章的话也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措辞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

【点评】“名”是指名分。当时卫出公在位多年,其父蒯聩原为世子,却不得继位,因此父子君臣之名分皆有待纠正。“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重整社会秩序,扭转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才能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十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

【译文】孔子说:“不居于那个职位,便不考虑它的政务。”

【原文】14.26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译文】曾子说:“君子所思虑的不超出自己的工作岗位。”

【点评】为政的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各在其位,各司其政,如此方可有稳定的等级秩序,不致有犯上作乱之事发生。这是从礼的角度说的。其实,政治要分工合作,譬如在今日的民主社会中,除了各级政府官员,还有民意代表,各有各的职责,但都为社会发展服务。不在其位不了解情况,隔行如隔山,即使谈论的内容于事无补,但还是应该胸怀天下,服务社会。

(十二)先朝礼乐

【原文】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注释】①夏之时:夏朝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②殷之辂(lù):商代的车子,比周代的车子自然、朴质些。③周之冕:周代的礼帽自然又比以前的华美,孔子是不反对礼服的华美的。④韶、舞:韶是舜时的音乐,“舞”同“武”,周武王时的音乐。⑤放郑声: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郑声和郑诗不同,郑诗指其文辞,郑声指其乐曲。

【译文】颜渊问怎样去治理国家。孔子道:“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武。舍弃郑国的乐曲,斥退小人。郑国的乐曲靡曼淫秽,小人危险。”

【点评】这是关于治国之礼的对话。夏之历法、商之车子、周之礼帽、舜之舞乐都是先王圣朝治国的形式,在孔子心中,这些形式有特定的内容,所以都有正君心、正民心之功效,使天下回归正道。说到底,还是以先王礼乐治国。

(十三)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原文】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

【注释】①礼:这里指的是礼的本质。②葸(xǐ):胆怯,害怕。③绞:尖刻刺人。④偷:淡薄,这里指人与人的感情。

【译文】孔子说:“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老百姓就不致对人冷淡无情。”

【点评】“礼”即礼的节制。一个人的谦恭、谨慎、勇敢或正直都是美德,但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需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也就是以“礼”来节制;若没有礼的适当规范而陷于极端,则不能达到中庸准则,而且还可能酿成灾祸。

(十四)葬之以礼

【原文】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进》)

【注释】①颜路:颜回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②椁:也作“槨”(guǒ)。古代大官棺木至少用两重,里面的一重叫棺,外面又一重大的叫椁,平常我们说“内棺外椁”就是这个意思。③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年五十死,那时孔子年七十。④从大夫之后:孔子在鲁国曾经做过司寇的官,是大夫之位。不过此时孔子已经去位多年。他不说“我曾为大夫”,而说“吾从大夫之后”(在大夫行列之后随行的意思)只是一种谦逊的口气罢了。

【译文】颜渊死了,他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来替颜渊办外椁。孔子道:“不管有才能或者没有才能,但总是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鲤死了,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替他买椁。因为我也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原文】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进》)(www.xing528.com)

【注释】①厚葬:颜渊家中本穷,而用厚葬,在孔子看来,是不应该的。孔子的感叹,实是责备那些主持厚葬的学生。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很丰厚地埋葬他。孔子道:“不可以。”学生们仍然很丰厚地埋葬了他。孔子道:“颜回呀,你看待我好像看待父亲,我却不能够像对待儿子一般地看待你。这不是我的主意呀,是你那帮同学干的呀。”

【点评】古代的葬礼是社会规范的一种,一定要按照身份地位来举办。即使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不可违礼厚葬,否则就是陷他于不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不仅是典章制度,还是对人的社会生活言行的规范,不管是生前死后,都不可越轨。

(十五)俎豆之事

【原文】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卫灵公》)

【注释】①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②俎豆之事:俎和豆都是古代盛肉食的器皿,行礼时用它,因之借以表示礼仪之事。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陈列之法。孔子答道:“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听到过;军队的事情,从来没学习过。”第二天便离开卫国。

【点评】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有关布阵作战方面的问题,孔子却以“俎豆之事”回避,讲礼制而不讲霸权,不是孔子不懂军事,而是他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

(十六)无为而治

【原文】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

【注释】①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舜沿袭尧的旧法来治国,好像没有做什么就使天下太平了。后来指以德化民,无事于刑政。②与:同“欤”。

【译文】孔子说:“好像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的人,大概只有舜了吧! 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他只是恭敬庄重地脸朝南坐着罢了。”

【点评】“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在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尧、舜、禹时期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十七)祸起萧墙

【原文】16.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⑫,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 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季氏》)

【注释】①颛臾:鲁国的附庸国,在今山东费县东北。②无乃:恐怕。猜测性语气。③东蒙主:主持祭祀东蒙山的人。④邦域之中:在鲁国国境之内。⑤社稷之臣: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⑥夫子:指季孙氏。⑦周任:古代史官。⑧陈力:尽自己的力量。就列:进入朝臣行列。指担任职务。⑨止:停止。指辞职。⑩颠:跌倒。⑪彼相:哪个助手。⑫兕:雌的犀牛。柙:关猛兽的木笼。⑬ 固:坚固。费:费邑。季孙氏的采邑,在今山东费县。⑭ 忧:祸害。⑮疾:厌恨。舍曰:不说。辞:借口。⑯不安:不安定。⑰倾:倾覆。⑱远人:远方的人。来:招致。⑲干戈:武力。⑳萧墙之内:萧墙,鲁国国君在宫门内所设立的屏风。这里借指以季孙氏为代表的贵族集团。后世把“萧墙之内”作为内部发生祸乱的代称。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季路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求,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 颛臾,周天子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就在鲁国的疆域里,这是和鲁国共安危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氏要这样做,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自己的才力,就任职,做不到就该辞职。’有危险了却不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还要你们这助手有什么用呢? 而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玉器在木匣中毁坏了,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牢,而且靠近。如果现在不占领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虑。”

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种嘴上不说想得到它,而一定要找个借口的人。我也听说过:拥有国家的诸侯和拥有采邑的大夫,该担心的不是贫穷,而是贫富不均;不必担心百姓数量少,而应担心境内不安定。因为财富分配均匀了,就无所谓贫穷;和睦了就不会显得人少势弱;社会安定了,国家就没有被颠覆的危险了。做到这个,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提倡仁义礼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心。现在仲由和冉求两人来辅助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他们来;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于颛臾,而是在于鲁君呢。”

【点评】应该说这是讨伐贪欲的宣言书,也是捍卫和平的宣言书,是对非正义战争的讨伐檄文。孔子因季氏伐颛臾一事对冉求进行严厉深入而又全面的批评,指出冉求错误有三:讨伐错误、诿过错误、文过错误。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诸侯国之间、诸侯国辖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段话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的观点。

(十八)天下无道

【原文】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季氏》)

【注释】①希:同“稀”,少有。②陪臣:卿大夫的家臣。

【译文】孔子说:“天下太平,制礼作乐和出兵讨伐都由天子决定;天下混乱,制礼作乐和出兵讨伐就由诸侯决定。由诸侯决定,大概传至十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由大夫决定,传至五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了;如果陪臣掌握了国家政权,传三代不丧失就很少有了。天下太平,国家最高的权力就不会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太平,百姓就不会议论朝政了。”

【点评】这是孔子关于“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的论述,所谓“天下无道”,主要有三条标准: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为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知“仁”懂“礼”、“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这样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十九)维护名分

【原文】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季氏》)

【译文】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作“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在其他国家的人面前谦称她为“寡小君”。其他国家的人也称她“君夫人”。

【点评】如何称呼不同身份的人也是周礼的内容之一。“名正”是为了维护等级名分制度,以达到“名正言顺”的目的。

(二十)音乐教化

【原文】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

【译文】孔子同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

【原文】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译文】孔子到了(子游做县长)的武城,听到了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治理这个小地方,用得着教育吗?)”子游答道:“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教育总是有用的。)”孔子便向学生们道:“学生们! 言偃的这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同他开玩笑罢了。”

【点评】这两段话讲以音乐教化。孔门习礼乐,有鼓瑟歌诗之教。《论语》中多处提到孔子对音乐感悟教化的重视,例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因为音乐有感化民心,教人敦厚之功效。音乐能使人心得以澄净,使人生得以浸润,人飘然的韵致和音乐的清澄意境达到了完全的融合。音乐因人格的充盈而具有了持久的魅力,人心亦因音乐的浸润而达到了空旷沉静的境界。

礼为人禽分际

【原文】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内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孟子·滕文公上》)

【注释】①后稷:相传为周的始祖,名弃,尧帝时为农师。②契(xiè):人名,相传是殷的祖先,姓子,尧帝时任司徒。③放勋:尧的称号,放是大,勋是功劳,原本是史官的赞誉之辞,后来成为尧的称号。④劳之来之:劳、来都读为去声,劝勉,慰劳。

【译文】后稷教老百姓耕种收获,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才能够养育百姓。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而担忧,派契做司徒,用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和道理来教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尧说道:“慰劳他们,安抚他们,开导他们,纠正他们,辅助他们,保护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所,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品德。”

【点评】在孟子看来,礼是人禽分际的规范性标志,从而使“礼”有了人性这个终极性的价值本源。孟子强调的“教”,指的是礼乐文化,教的内容是人伦关系。正是由于人之“近于禽兽”、人与禽兽只有“几希之异”,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以及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的确立与教化,恰恰正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基点,说明人已摆脱了动物的自在性与生物性,于是“礼”便有了人性的本能与自觉,或者说,“循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

手舞足蹈

【原文】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

【注释】①节文:调节修饰。②已:停止。③不知:无意识,情不自禁。

【译文】孟子说:“仁的实质就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就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就是明白这两者而不舍弃它们,礼的实质就是调节、修饰这两者;乐的实质是以这两者为快乐,那么,欢乐就由此而生。欢乐萌生了就无法遏止,无法遏止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点评】孟子十分重视礼乐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及对道德情感的陶冶塑造功能,并将其与他的“性善”论和“仁政”说联系起来做了比较深刻的阐述。此段话是说,儒家的仁、义、礼、智、乐五项道德规范,其中心是仁、义,而仁、义的实质是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智为辨别,礼为调节。乐是一种情感态度,以仁义为乐,自是手舞足蹈,欢乐难以遏止了。

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1)由以上选段的对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 (用自己的话回答)

(2)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 请结合以上选段分条简要阐述。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1)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说明。

(2)从以上选段可以看出儒家的音乐教化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1)第二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出一条四字成语,它是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述这样说的理由。

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上文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 为什么?

【解答要领】

1.(1)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2)孔子主张“非礼勿言”,人的行为规范要合乎“礼”。子路出语不恭,不合“礼”;孔子认为,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应存疑,不要妄加评论,即“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认为,“言顺、事成、兴乐礼、中刑罚、百姓有所适从”,都是建立在合乎“礼”的“名分”的基础上的,所以若要管理卫国,应从正名分入手。子路对“正名分”不以为然,因此孔子批评他。

2.(1)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听指挥,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

(2)子游治理武城,用礼乐教化武城的百姓,武城的百姓能弹琴唱歌。孔子对子游的政绩十分满意。可见,好的音乐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利于政治建设。

3.(1)手足无措(不知所措)。

(2)“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超越等级享受天子之仪,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